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大河人家
0.00     定价 ¥ 58.00
上峰书院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0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4159208
  • 作      者:
    赤耳
  • 出 版 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赤耳,本名郝泽军,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公安政法工作,同时辛勤笔耕,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诗歌380余首、散文11篇、中短篇小说8部、长篇小说1部,出版文学作品《月亮的诉说》《太阳吟》2部。曾获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特别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近百年间,描写了陕北地区的一个家族四代人伴随着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战争洗礼、社会转型、民族融合、生态变化、民俗变迁等巨大变革,因为战乱背井离乡,在戈壁深处丰美草原重建新家园,又因过度生产生活破坏生态环境,受到大自然惩罚,再经过漫长艰苦的植树造林、兴办沙产业,逐渐恢复生态环境,重建美好生活的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悲壮故事。作者通过西北地区一个家族艰辛波折的生活故事,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复杂关系,弘扬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博爱和谐的主题,讴歌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多元文化交流促进,促进家乡科学发展的主人翁精神。
展开
精彩书评
  ★作品时间跨度七十余年,通过父辈逃荒、新建家园、呵护家园的情感与人生经历,纵情讴歌了新中国;通过下一辈求学、成长、治理沙漠的经历,反省沙化与人祸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揭示自然界的沙漠治理固然急迫,人心的沙漠治理更加刻不容缓。
  文本中闪耀着朴实、善良、真诚和豁达的人性底色,是一部深具家国情怀的长篇小说。
  ——《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辞
展开
精彩书摘
  “黄洋湾?”柳建国凸出的颧骨兀地显露,他惊愕地问。
  “过大寿,为的是让她老人家高兴。在这里办,她没几个熟人,来的人大多是应酬。”柳保华说,“我想,就在黄洋湾的‘和谐苑’搭个帐篷,杀上几口猪、羊、牛的,把几家亲戚和老邻居们都请上。不收礼钱,请个戏班子,好好红火两天。”
  “大,您定吧。”柳建国抬起厚厚的眼皮凝视着大说,“我原想把奶奶的百岁大寿办得热闹隆重些。订上市里最好的酒店,请一些亲戚、高朋贵客、社会名流来捧个场,不过您这样想,也有道理。”
  柳保华也是八十岁出头的人了。
  六十五岁前,他是个农民,陌生的乡里人见到他都以为他是个城里人。因为他平时穿扮整齐干净,又有文化,能弹拉吹唱,脸上总带着笑意,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
  六十五岁进城后。他感觉自己就是个草根,浑身散发着泥土味儿。尽管有很多人向他投来羡慕的眼神,但他晓得,那是当老板的儿子拥有的财富招惹来的,与他没有多少关系。他在这座城市里很难遇到个知音,只要他张嘴说话,那口浓重的陕北口音就把他与这座城市里的人截然分开。他习惯喝炒米奶茶,爱吃手把肉,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话,人们以为他是蒙古族。可是他在大街上偶尔遇到蒙古人,十有七八又不能用蒙古语流利地交流。他有时很郁闷,很寂寞,有空就往农村老家去。
  这天,为筹备母亲的“百岁大寿”,柳保华在柳建国的陪同下,回到了黄洋湾。第二天,当太阳架在西北那片树林梢上时,他又来到那个岸边——
  南北走向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又向东而去。
  他站在河堤上,手遮着眉弓,挡下刺目的阳光和寒风,向四下里张望。顺着东去的黄河望去。冰封的黄河在远处缩成一个亮点。在那亮点的尽头。黄河又掉头向南奔腾,在这里划出个巨大的“几”字,犹如一个问号。柳保华想:它要问甚?难道像那首民歌所唱的那样:“谁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几十几道湾里有几十几条船……”
  他看着枯竭萧条的黄河两岸,心中顿时有些失落。正要转身离开时,他的目光触碰到黄河上游的冰面,那冰面犹如点燃了时空倒回推进剂的火箭。顺着这条冰河轨道将他送回遥远的家乡——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黄河时的情景,那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鬼子投降的前一天,那时他八岁。
  那天是七夕,柳保华跟随大柳如海去古城赶集,保华妈出来送行。
  他们三人站在门前的两棵老柳树下。这两棵柳树树干七扭八歪,树枝纠缠在一起,看不清上面的喜鹊窝究竟坐落在哪棵树上。保华妈不愿让他们出门,便说:“今儿会下雨的,牛郎织女见面时老天爷都会哭的。”
  柳如海肩上挑起了一副货郎担子,抬头嘹了一眼刚爬上柳树梢的烧得通红的太阳,说:“银河都旱干了,天上哪来的雨呀?”说罢,一甩头说:“保华,走吧。”
  保华妈发髻向后梳得溜光,穿着斜襟褂子,打着裹腿的裤脚下露出一双小脚。她就这样站在树下,一直看着他们父子的身影在山沟沟里矮下去,矮下去,直到丈夫头上扎着的白羊肚手巾消失在视线里。
  柳如海挑着担子走在前面,或哼着小曲,或扯着嗓子唱信天游。他的脚步像踩着节拍,肩上的担子也有节奏地颤悠着。柳保华见他这副模样,很是稀罕。他打量着大的背影,高大结实的身子,穿着一件褪色的藏蓝色褂子,左右肩膀上各打着一块灰布补丁,下身穿一条黑裤子,吊在小腿中央。
  他们走进了那条沟连沟、沟套沟、嘹不见尽头的山沟里。沟底不透风,柳保华走得大汗淋漓。柳如海放下担子,坐在一块石头上说:“保华,歇歇吧。”
  柳保华圪蹴在大的跟前,见他从兜里掏出了旱烟锅,一边解开缠绕在烟锅和布袋子上的一截绳子,一边问:“保华,你哪天生的?”说着,他将烟锅头伸进布袋里挖烟叶,又用拇指隔着布袋在烟锅头的部位摁了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二胡曲
第二章 寻亲
第三章 井子湾
第四章 搏克手
第五章 稀罕的婚事
第六章 白房子
第七章 梅花鹿
第八章 草绿血红
第九章 小石匠
第十章 燕老师
第十一章 暑天杀猪
第十二章 人挪活
第十三章 有假无期
第十四章 蒙汉人家
第十五章 站立潮头
第十六章 篱笆桩
第十七章 容积率
第十八章 难缠疙瘩
第十九章 抢沙梁
第二十章 搭错电梯
第二十一章 钱串串
第二十二章 寒冬绿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