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社会史
0.00     定价 ¥ 98.00
上峰书院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0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7317525
  • 作      者:
    梁庚尧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著名历史学家梁庚尧教授力作,首次在大陆出版。

2.  本书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于撰述的重要创获,其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纵横论析,视野开阔,得到了海内外诸多著名学者的推崇。

3.  作者以专治中国史数十年的功力,带领读者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


展开
作者简介

梁庚尧,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祖籍广东省新会县,1948年生于广州,1956年定居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梁史治史,尤精于中国社会史研究和宋代历史研究,著有《南宋的农地利用政策》《南宋的农村经济》《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宋代科举社会》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于撰述的重要创获。作者以数十年专治中国史的功夫,于上古至近代各类文献、考古发现和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均有相当全面的掌握。其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既深且切,所析既通且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读者从中不仅可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且能体察作者洞幽发微、鉴古开新的人文情怀。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福利与互助

——养老济贫、慈幼、疗病与助葬

 

自南北朝以来,政府常设有恤养老幼贫疾的机构,唐代政府设有

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宋代继承了唐代福田院的制度,

进一步扩而大之,对于生、老、病、死均有独立的福利机构,形成了

一个广大的社会福利网,而这些福利设施,为元、明、清代所继承,

而且有新的发展。

 

(一) 养老济贫

 

宋代继承唐制,于京师设置东西福田院,供养老疾孤穷丐者。宋

英宗时又增置南北福田院,日廪300人。福田院的设置限于京师,地

方则自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以后,天下遍置广惠仓,以诸路户绝

田募人承佃,租入用于济助在城老幼贫疾不能自存,但没有机构收容

的人。到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下诏:

 

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州知通、县令佐验寔,官为

养之,疾病者仍给医药。监司所至,检察阅视,应居养者以户

绝屋居,无户绝者以官屋居之,及以户绝财产给其费,不限月

分,依乞丐法给米豆。若不足者,以常平息钱充,已居养而能

自存者罢。(《宋会要辑稿 · 食货六○ · 赈恤》)

 

从此地方的老病孤寡之人也由政府提供房舍,收容赡养。到宋徽

宗崇宁五年(1106),正式将这类机构定名为居养院。居养院收养老

人,据大观元年(1107)的规定,必须年龄在50岁以上,每日领米、

豆一升,支钱十文,每五日一发放。高龄者待遇更为优厚,80岁以上,

给新色白米及柴钱;90岁以上,每月增给酱菜钱20文,夏月支布衣,

冬月给衲衣絮被;百岁以上,每日添给肉食钱并酱菜钱共30文,冬月

给绵绢衣被,夏月给单绢衫袴。崇宁、大观年间,由于权相蔡京极力

提倡,所以居养院甚至有过于奢侈的情形,地方政府过度把经费用在

居养院上,影响到军粮。但这只是执行上的偏差,不能因此否定这一

个制度的意义。南宋时期,居养院的设置更加普遍。例如吉州属下八

县,原初除吉水外,其他七县都有居养院,后来吉水县丞黄闶也推动,

在当地设了一所,于是八个县邑都有了。又如郭份知常德府时,“即乡

落寺观分置居养院,以活远民之无告者”(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

集》卷九十二《岳州史君郭公墓碣铭》)。可知有些地方连乡落里也都

设置。

 

明太祖在立国之初,即令天下置孤老院,后易名为养济院。明代

中期以后,入京城养济院居住的贫老病者,必须在当地有户籍,而且

得先向乡长报告,才能获得许可。没有户籍的人,只能接受蜡烛、旛

竿二寺的粮食救济。后来明宪宗下令,养济院必须收容无家和外来的

乞丐。但是这一类人愈来愈多,只好在每年冬至过后,把这些没有户

籍的贫老病者遣回原籍。冒充贫者以求收容,也是养济院的一个大问

题,这和胥吏舞弊有关,导致了福利经费的浪费。即使如此,养济院

仍然愈设愈多,到了明末,养济院在江浙地区几乎每一个县都已设立。

清初养济院大多荒废,到乾隆年间才又复兴,同时也规定外来流丐送

回本籍休养,对冒充者也加以严格检查。

 

但是明清时期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慈善团体参加了这一类社会

福利活动。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士人有同善会的组

织。会友定期聚会,以通俗的语言演讲,劝人为善,同时也凑集善款,

从事善行。后来行善济贫成为同善会的重要工作,甚至有田产作基金。

这种团体一直到清代都有,除了士人之外,也有商人加入。同善会的

善款首先接济孝子、节妇等无靠之人,其次便是养济院不收,但又不

愿沦为乞丐的贫老病人。也有同善会对济助对象立有品格上的限制,

不济助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年壮力强而游手好闲

的人。这种慈善活动,后来进一步发展成常设的赡养机构,称为普济

堂,在地方上补养济院的不足。养济院对入院居住的人有时视同乞丐,

自尊心高的人不愿进入,在当地没有户籍的人也不能进入,所以普济

堂有其存在的需要。政府有时对普济堂的设立也予以鼓励,但经费、

管理基本上以当地绅、商为主,至于官方捐赠只是偶一为之。

 

(二) 慈幼

 

宋代以来,民间“生子不举”的习俗盛行。民家或由于家贫而无

力养育,或由于无力负担丁税,往往子女生出后,即予以溺死或抛弃。

还有灾荒逃难,也往往使父母抛弃子女。面对这种现象,明代地方官

甚至有“禁不能止”的慨叹。为了改善风俗,以及使弃儿能够顺利成

长,政府、民间在慈幼方面都作了很多的努力。这可以分别从对于产

妇与婴儿的济助,以及对于孤儿的收养两方面来讲。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早期农村的发展与国家的形成

 

一、 早期农村的兴起

二、 社会组织的演进

三、 夏、商时代国家的形成

 

第二讲 封建社会秩序及其解体

一、 周初封建的本质

二、 封建社会秩序的演变

三、 封建社会秩序的解体

 

第三讲 士人阶层的兴起与士族的形成

一、 士人阶层的兴起与扩大

二、 士人地位的下降与回升

三、 士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讲 道教的社会根源

一、 神仙与方士

二、 神仙信仰的普遍

三、 巫与巫术

 

第五讲 土地私有制度的曲折发展

一、 春秋晚期以来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

二、 汉代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三、 三国时期国有土地的扩大

四、 西晋时期私有土地的复盛

 

第六讲 古代城市的性质

一、 封建时代城市的性质

二、 春秋时期城市的扩张

三、 战国城市工商业的兴起

四、 秦汉以后城市的里制与市制

 

第七讲 人口的大变动与市场的萎缩

一、 人口的锐减

二、 人口的流徙

三、 市场的萎缩

 

第八讲 门第社会势力的形成与衰落

一、 曹魏西晋门第势力的形成

二、 东晋南朝门第势力的发展与僵化

三、 北朝隋唐门第势力的演变

 

第九讲 身份制度的盛行

一、 奴婢

二、 客与部曲

三、 世业、世兵与世吏

 

第十讲 均田法的演变与破坏

一、 均田法的成立与演变

二、 均田法的破坏

三、 客户的涌现及其与佃农的合流

 

第十一讲 佛教社会力量的发展与限制

一、 佛教社会力量的兴起

二、 佛教社会力量的发展

三、 佛教社会力量的限制

 

第十二讲 南北社会中心的转移

一、 南北户口的升降

二、 南北产业的消长

三、 南北人才的交替

 

第十三讲 科举社会的成立与逆转

一、 唐代门第势力的衰退

二、 宋代科举社会的确立

三、 元代社会阶级的再兴

 

第十四讲 茶盐专卖制度的成立与私贩的猖獗

一、 茶专卖制度的成立与演变

二、 盐专卖制度的成立与演变

三、 茶盐私贩的猖獗

 

第十五讲 宋元的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

一、 耕地不足

二、 土地的所有与经营

三、 租佃制度

 

第十六讲 宋元城市社会的兴盛

一、 城市形态的转变

二、 城市的扩张

三、 城市的社会结构

 

第十七讲 宋元的工商组织与工商资本

一、 商品流通的中介

二、 手工业工场的组织

三、 工商行会的性质

四、 工商资本的流动

 

第十八讲 新家族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 族谱

二、 义庄

三、 祠堂与祭田

四、 族长与家长

五、 家产

六、 婚姻与妇女地位

 

第十九讲 社会福利与互助

一、 仓储

二、 养老济贫、慈幼、疗病与助葬

 

第二十讲 身份制度的复兴

一、 宋元时代奴隶制度的衰落与复兴

二、 元明的职业世袭制度

三、 明代的奴仆与奴变

四、 清代奴隶制度的兴盛与衰退

 

第二十一讲 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

一、 弥勒教与摩尼教的活动

二、 白莲教的形成与发展

三、 罗教的兴起与流衍

 

第二十二讲 明清士绅的社会地位

一、 士绅阶层的构成

二、 士绅的特权

三、 士绅的社会活动

 

第二十三讲 明清租佃制度的演变

一、 佃权的长期化

二、 一田多主制

三、 租课形态

 

第二十四讲 明清的工商活动与商人地位

一、 生产、流通组织与资本

二、 工商行会的发展

三、 工商业者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地位

 

第二十五讲 秘密会党的活跃

一、 秘密会党的形成

二、 秘密会党的扩散

三、 秘密会党的组织

 

第二十六讲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一、 商工阶层的崛起

二、 新旧知识阶层的交替

三、 妇女地位的提升

四、 农村社会的衰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上峰书院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