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史学内外的范文澜
0.00     定价 ¥ 56.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203107873
  • 作      者:
    朱升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朱升,四川巴中人,本科毕业于石河子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从事教育工作。2014年在《石河子大学学报》上发表《故乡的油菜花》,后被《石大文艺》和《教学纵横》转载。2015年在《石大诗歌》上发表《西施怨》。2016年10月参与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汉语方言音系汇纂及方音对照处理系统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范文澜是国学大家,是游击战术专家、是”文武双全的抗日英雄”,是延安受欢迎的教员。作为学林皆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不的前驱,范文澜在风雨如磐的20世纪,新学旧学冲撞交融之际,际会风云,与时俱进,将自己一生所学,不论新旧中西,融会贯通,为中国经学、史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学内外的范文澜》为读者呈现史学之外的范文澜,作为一个执教多校、深得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体现了范文澜的教育思想与学术精神,也展现了他治学与为人的高尚品格。
展开
精彩书摘
  《史学内外的范文澜》:
  第一节  一心好古,堪传“章黄”衣钵
  正如我们对范文澜先生一生学术成就做出的总结一样,范文澜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一种分段式的断裂。在人生的前半部分,他是从晚清走出来的读书士子,身上背负着这个国家从隋唐开始就确立下来的科举传统,沿袭了1000余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故识在范家体现得淋漓尽致,父辈们几乎天然地就决定了他的求学道路。他被送进私塾,和自己的父辈一样,摇头晃脑死记硬背那些经籍典故,且以圣人之徒来自命,认为一生功绩都在于整理旧籍,疏通典故,显贤者微言大义,寄一己疏淡情怀。就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心中装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抱负,勤勉求学,刻苦读书,为的是进则居于庙堂,显身扬名,致君尧舜;退则隐于江湖,著书立说,留名后世。所以,范文澜在五四运动以前的治学经历和目标,一直都是继承并发扬其老师章太炎、黄侃的学术成果,成为浙东学派一脉相承的经学大家。
  尽管从后来的回忆看,这段埋首故纸堆、整理旧古籍的岁月并没有让范文澜多留恋不舍,追思不已,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此阶段的学术成就,让“范文澜”这个名字在学术界被熟知,让范文澜的学术能力得到认可。他的弟子陈其泰在《范文澜的早期学术成就》一文中,详细地介绍了范文澜作为“国学大家”对国学做出的非凡贡献。
  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于1925年撰成时,即被梁启超嘉许为“征订详核,考据精审,于训诂义理,多所发明”,“使义无不明,句无不达”。《讲疏》各篇的内容,都包括注释和讲解两部分。注释重在训诂文字,并引据各种典籍,或解释词义之来源、典故之出处,或对诸家说法的不同、版本的歧异作简要的考证。各篇的讲解部分,是对《文心雕龙》50篇原文逐篇讲评,论述各篇的撰著宗旨,刘勰的文学观、美学观,并作诸多发挥。故《史学内外的范文澜》对于初学者实为很有用的入门书。
  1936年,《文心雕龙注》在上海出版,开明书店编辑部在《校记》中评价此书说:“博综群书,为之疏证,取材之富,校订之精,前无古人。”此书在解放后又一再重版,至今仍获得海内外文史研究者的高度评价。《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在他为中国《文心雕龙》研究学会所编《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一书写的前言中,称《范注》是1949年以前“最重要的成果”。王元化更称《范注》对《文心雕龙》“作了详赡的阐发,用力最勤,迄今仍是一部迥拔诸家,类超群注的巨制”。
  1933年出版的《群经概论》一书,是全面论述中国古代经书知识的著作,既博采众长,综合清代以前学者的重要论述及清代以来考证学家的研究成果,又体现了范文澜本人长期研治经学的宝贵见解,因而至今仍被专家视为很有价值的学习经学的入门之作。
  《正史考略》出版于1931年,较《群经概论》时间略前。顾名思义,《群经概论》中,“论”的色彩较浓,《正史考略》则“考”的成分更重。纵观全书,范文澜所考的是择取较有意义的问题,他所特别注重的约有三大端:一是涉及史籍的基本面貌、基本体例;一是关系到史家学术地位、史德人品的评价,对于以往受诬枉、遭曲解者更加重视作重新评价;一是考辨史书纂修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发前人之未发。兹就上述三项各举典型例证以说明之。
  《水经注写景文钞》(1929年8月由北平朴社出版)一书的内容……对于了解范文澜的思想和学术道路来说,尤有价值的是全书的《序》。这篇序,自然也反映出著者在文字校勘上的功夫,而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他已开始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观察历史和现实社会,深切地同情乡下农夫……同时,这篇序又标志着著者冲破了本人原先因追随其师黄侃等人而设下的反对白话文的藩篱,用凝练、生动的白话文写作,开始显示出范文澜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它也展示了范文澜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他渴求实现没有压迫剥削的人间乐园的理想——这些正是这位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大学教授思想性格的另一面,而且是很重要的另一面。由此我们看到不同于严肃的“学究”的另一个范文澜,富有人情味和幢憬着美好理想、充满激情的范文澜。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真实的范文澜全体。
  范文澜早期治学,已达到“博”和“通”的要求。“博”是指对传统学术各个门类均有涉猎、探究,学识渊博。“通”既是指治学能上下贯通,又指对经、史、子、集各个领域能够打通研究、互相发明、触类旁通。这样,等到他在历史理论上达到更高的层次,写起通史来,便能左右逢源,不论在理论的概括、分析上还是在史料的掌握、运用上,都达到高度的成就。
  陈其泰在这篇文章中列举了范文澜早期的几部学术著作,并对其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公允评价。在笔者看来,这些学术成就不仅仅是为后期作为史学巨擘的范文澜打下了史学研究的基础,它们更是一个“完整的范文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后来,范文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志要为我国向来就很发达的史学找到新的出路,这些国学著作功底功不可没。就像陈其泰在文中总结的那样,还是国学大师的范文澜已经有了“博”和“通”两个重要品质,这些品质正是对范文澜一生学术精神的概括归纳。
  刚过而立之年的范文澜,因为上述四部著作,蜚声学术界,连黄侃也认为这样的弟子“堪传衣钵”。范文澜自己,此时也颇以为傲。因为不论是从小成长的环境,家世背景,还是教育经历,都在促使着天资聪颖又勤勉好学的范文澜成为一个“沟通汉宋之学”的国学大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旧国学大家,新史学宗师
第一节 一心好古,堪传“章黄”衣钵
第二节 立意求新,终谱史学华章

第二章 从烦恼到快乐
第一节 “机器人岁月”——旧时压抑天性的教育
第二节 北上求学——乱世教育大观
第三节 辗转边区——受教与育人
第四节 重回北京——榜样的力量

第三章 笔下兴风雨,山河入文章
第一节 文武双全的抗日英雄
第二节 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四章 史学之外的范文澜——一介“教书匠”
第一节 立志教书
第二节 高校执教
第三节 辗转各地的抗日教育

第五章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
第一节 铜像揭幕,追思不已
第二节 “二冷”教诲,言犹在耳
附录一:从烦恼到快乐
附录二:范文澜生平年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