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应用国学
0.00     定价 ¥ 88.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010218724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詹石窗, 1954年生,中国厦门市人。1982年获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福建省老子研究会会长。现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国学馆道家分馆文字总纂”、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副会长、世界道家联谊会副会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先后主持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集成”(首席专家)、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首席专家)等十多个课题。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学史》《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道教文化十五讲》《中国道教思想史》(副主编)等30余部,组织编纂《国学新知文库》等多系列大型学术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等学术论文近三百篇。论著先后获得省部级奖1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有两部著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一部著作入选国家规划办“中华学术著作外译”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应用国学》将“应用国学”作为学科概念,围绕人格修养的主线,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路径及方法。依照逻辑进程,逐步展开多层次的思想内容,形成蒙以养正、志存高远、家国情怀、学以成圣、格物致知、艺文滋养、造就风骨、性命双修、积善行德、经世安民、革故鼎新、道法自然等专题研究。
  《应用国学》以问题意识贯穿始终,融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与精神涵咏为一体,旨在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凸显典籍格言中的生命智慧,让受众在学习中感悟、体认、提高,促进消化吸收,助力成人成才。
  《应用国学》具有系统理论性、现实针对性和问题对策性,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教材,亦可用于党政领导干部、文化爱好者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应用国学》:
  (一)功利性过重的施教
  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虽然总体而言较为稳定,但就教育功能而言,家长和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功利性色彩过重。
  1.功利性过重的表现
  教育内容“超前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促进儿童在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五个领域内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儿童心智开始发育的阶段,儿童对善恶的认识还未定型,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这一阶段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阶段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幼儿教育出现了偏差。此类偏差首先表现为幼儿教育的功利性。当前国内很多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用不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致力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导致教育内容“超前化”,即教育内容趋于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教育内容趋于小学化。幼儿园教学内容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范围,例如提前学习拼音、汉字、英语单词、加减运算等。第二,教学组织形式趋于小学化。主要采用课堂集中授课方式组织安排孩子的一日活动,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加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这其实是小学阶段采用的教学方式,而非幼儿教育的适当方式。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行业发展时间并不长,学前教育并未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体系;幼儿园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超前化,违背了幼儿成长规律,不利于幼儿的智力、心理的正常发育。
  2.功利性过重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功利性过重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教育资源欠缺。教育资源这一概念包括的范围很广泛,这里主要讨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欠缺。
  幼儿教育资源的欠缺,首先表现为物质资源的不足。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日渐重视,幼儿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一是空间资源的不足。虽然国家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但是很多幼儿园的场地面积不足以应对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这种矛盾造成一些地方的幼儿教师无法真正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变成了奢求。班级人数超过国家标准一倍的幼儿园在县及县以下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幼儿的安全,端坐静听灌输式教育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二是硬件设施的课程资源的不足。由于长期受制于教材就是主要课程资源这一思想的局限,幼儿园在配置课程资源时,认为教材选择的恰当、使用的合理就是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而对游戏配套的硬件设施并没有准备到位,对于校外的资源,大部分幼儿园只是采用将园外资源“请进来”,并没有将其合理利用起来让幼儿到实践中去体验。
  其次,幼儿教育资源的欠缺,表现为人力资源的不足。学前教育需求量的扩大,引发了幼教师资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现实中就放宽了幼儿教师的准入条件。有些教师没有进行幼教专业学习,也没有进行岗前培训,缺乏幼儿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影响了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什么是国学?
二、诸子百家与国学经典
三、应用国学的关键是什么?
四、国学的灵魂大生命意识
五、国学的核心精神是“与时偕行”
六、应用国学从认字开始

第一讲 乾坤父母
一、从女娲补天说起
二、天地乾坤之对应
三、人命乃在天地之间
四、欲安人命先安天地
五、父母与天地并重
六、百善孝为先与天人合一

第二讲 徐徐胎教
一、从当代胎教态度说起
二、胎教故事何其多
三、关于十月怀胎的认识
四、道家房中术的胎教意义
五、古代的安胎技术与胎教
六、胎教与人口繁衍

第三讲 蒙以养正
一、目前启蒙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蒙以养正:国学启蒙教育的初衷
三、古代蒙学教育读本
四、保持童心与管教
五、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六、合作与责任心

第四讲 志存高远
一、胸无大志的种种迹象
二、志气基于信念
三、国学经典关于信念的记载
四、《易经》“四合”观的理解
五、“奉天时”与志向的滋养
六、洗心于《易》与自我砥砺

第五讲 家国情怀
一、谁不渴望温馨的家?
二、从字形演变看“国”的意涵
三、国学经典关于“家国”关系的论述
四、古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五、忧患意识
六、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

第六讲 学以成圣
一、当今关于“学”的诸多问题
二、何谓“为己之学”?
三、儒道的圣人理想典型
四、“内圣外王”旨趣
五、仁德与忠恕之道
六、致诚明

第七讲 格物致知
一、“格物致知”的由来
二、“格物致知”的历史发展
三、“格物致知”的思想底蕴
四、“格物致知”与道德反省
五、“格物致知”的知识论价值
六、“格物致知”与科学创新

第八讲 艺文滋养
一、没有人文熏陶的弊端
二、孔子“六艺”的人文精神
三、风雅颂与赋比兴
四、诗词曲赋与小说
五、古典乐舞激发灵感
六、书法绘画的灵通

第九讲 造就风骨
一、假话盛行的反思
二、鲁迅笔法与“风骨”
三、“建安风骨”及其他
四、“风骨”的多重意义
五、“风骨”与民族脊梁
六、崔永元现象与风骨

第十讲 性命双修
一、“性命”的本义
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三、性命与天道
四、我命在我不在天
五、戒定慧与艮背行庭
六、归根复命与领悟天地大美

第十一讲 积善行德
一、道德滑坡的警示
二、时代呼唤积善行德的回归
三、关于“高调行善”
四、“上善若水”发微
五、道门劝善书的流行
六、发掘劝善书的积极因素

第十二讲 治国理政
一、治国理政的目标是天下太平
二、身国共治的对应理路
三、中庸与整体思维
四、中庸与阴阳哲学
五、中庸与时中
六、尊道贵德的意义

第十三讲 革故鼎新
一、历史的转折点
二、当代社会需要“革故鼎新”精神
三、“革故鼎新”就是开放门户
四、“革故鼎新”是自然历史过程
五、天下神器不可执之
六、顺应民心才有出路

第十四讲 道法自然
一、躁动的世界与不安的人心
二、道法自然与缘督为经
三、顺其自然与无为不争
四、天地大势与安之若命
五、了生达死与功成身退
六、生生不息与逍遥无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