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此情同皎洁——论中国古代咏月诗的基本主题兼及诚斋的咏月诗
在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的中国古代诗歌长廊里,蔚为大观、源远流长的咏月诗是令人炫目的一大族群。高悬于太空的明媚的月亮,发出神奇而温柔的光辉,为它所吸引,自古至今的骚人墨客、隐人雅士不知发出了多少感慨、吟哦了多少诗草。中国古代咏月诗灿烂如夏夜的群星、绚丽如三春的百花、丰富如浩瀚的江海、多姿如秋日的白云,通观来看,大体可以概括为四大基本主题。
一
表现思乡怀人、叹离伤别的情怀是第一主题。从《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到曹植《七哀诗》的“明月照高楼”;从《子夜四时歌》的“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到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李白《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月夜忆合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白居易《望月有感》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到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从晏殊《蝶恋花》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到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王禹傅《中秋月》的“不禁鸡唱晓,轻别下天涯”,到辛弃疾《西江月》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从朱希晦《客邸中秋对月》的“今年客里中秋月,静挹金波更清绝。可怜有月客无酒,不照欢娱照离别”,到皇甫汸《舟中对月书情》的“不识别家久,但看明月辉。关山一以鉴,驿路远相违”;从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的“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到欧大任《九月十五夜月》的“书缘多难绝,月在异乡看。凄断晾霜角,迟回望露盘”;从叶燮《客发苕溪》的“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到丘逢甲《元夕无月》的“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等等。思乡怀人的具体内涵各不相同,叹离伤别的浓淡程度各不相同,但把明月当作传递感伤之情的媒介这一点上却是衣钵承袭、形异神合的,难怪克兰默·宾在《大宴·序言》中说:“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他把远隔千山的情侣的思念联结起来。”
最著名也最让人销魂的是苏轼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开篇两句以问月提起,问得突兀奇崛。三句以下承上问直入想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由问月而想到天上宫阙,越想越奇。接着由问到想,以“我欲乘风归去”写其欲游月宫的遐想,却又因惧寒而回到现实中来。结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眷恋尘世的感情。下片直写人间,前三句写月光的移动,时间的推移,由月而及人。接下来“不应”二句出以设问口吻,这是人生不幸之问、心情郁结之问,也是对胞弟苏辙深切思念的曲折表达。“人有”三句宕开一笔,转入对宇宙人生的探索,沉郁之情因自然现象的启示而得到些许安慰。结以良好的祝愿,是对弟弟的劝慰,也是对自己的企望,作者热爱生活的态度,怀念亲人的深情,至此得到了完整深邃的表现。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展开奇想,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对人生的执着与热爱,对胞弟的思念与关怀,豪放而不失空灵,抑郁而不失旷达。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