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游历古文明:吴哥的瑰宝
0.00     定价 ¥ 108.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568064187
  • 作      者:
    [意]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
  • 译      者:
    张晓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Marilia Albanese

《游历古文明:吴哥的瑰宝》作者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女士曾深入研习印地语及印度文化,获得梵文与印度学学位,现任意大利非洲和东方研究所主任,任教于蒙扎庞蒂维亚大学国际神学院,教授印度教与佛教入门课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阿尔巴内塞女士在多家瑜伽教师培训学校教授印度文化课程,并就这一主题出版了多部作品。阿尔巴内塞女士现为意大利瑜伽教师协会主席。30年前,为了解印度艺术,并探究其深远意义,阿尔巴内塞女士游历了印度及中南半岛,并深入柬埔寨进行实地考察,对与印度教象征主义密切相关的高棉文明展开研究。此外,阿尔巴内塞女士还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活跃于各类会议,撰写相关主题文章,论文和书籍。她曾为多本白星出版社发行的书籍供稿。


展开
内容介绍

世间鲜有什么地方能像吴哥一样令人心驰神往。吴哥曾是伟大高棉帝国的心脏,如今已脱胎为一座宏伟的考古公园。吴哥的庙宇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褪去浮华,让盘根错节的草木为往昔的荣光加冕。错综复杂的景观、精妙的石刻和建筑,以及盘踞而上的草木都为其不可言说的艺术之美增添了久远而神秘的气息。

《游历古文明:吴哥的瑰宝》全面地介绍了吴哥古迹建筑群,还根据新近的考古发现,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高棉艺术象征性风格的发展。作者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她凭借简洁流畅的文字、丰富的内容信息和精美的照片为东南亚建筑、艺术和考古爱好者提供了非常精辟的参考指南。



展开
精彩书摘

周达观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空中宫殿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国王和那姬尼,那姬尼是一个有着蛇的身体的女孩,是印度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一个形象。每晚国王想去与妃嫔同睡时,就要编理由骗过那姬尼,否则他的国家就会遭受灾难。如果哪天晚上那姬尼没有出现,就意味着国王的死期将至。在印度,很多贵族家庭认为自己是王子和那姬尼结合后所生的后代,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高棉人相信这样的说法:拂南国最初的统治者,追溯其出身,是一位来自印度婆罗门憍陈如和名叫索玛的那姬尼所生的孩子。索玛是那伽龙王的女儿,那伽龙王是高棉文化中掌管土地的龙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保障国家的繁荣,憍陈如不得不向当地的守护神那伽龙王低头,与他的女儿结婚,周达观将索玛描述为多头、蛇身的那姬尼,在他的记录中,反复强调女性角色在王权合理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阇耶跋摩七世登基后,大乘佛教成为高棉帝国的国教。刚刚登上王位的国王受到佛教悲悯众生教义的启发,宣称自己是世界之王观世音转世。尽管阇耶跋摩七世已经悟道,菩萨本已六根清净,但是依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正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悲悯慈悲。人们常把阇耶跋摩的爱妻阇耶拉雅王后与般若佛母、多罗菩萨关联在一起,阇耶拉雅王后和其他王室成员在死后成为全民瞻仰崇拜的佛教神明。但是,一方面阇耶跋摩七世努力树立一个悲悯天下的君主形象,另一方面他疯狂地大兴土木,渴望永生永世统治天下,令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大乘佛教没能在高棉帝国站稳脚跟,阇耶跋摩七世去世后,举国上下卑躬屈膝被榨干鲜血的人们很快摒弃了大乘佛教,转而信奉更为精简的小乘佛教,在后来的数年中,通过僧侣和部分信徒的传播,小乘佛教变得极度精简。

 

阇耶跋摩七世建立的这座王城(因陀罗补罗撑)与“翻搅乳海”的神话也有关系,54位神明和54位恶魔,两个数字加在一起是108,刚好与王城108位保护神的数量一致。作为王家仆役的阿修罗们负责守卫王城,驱邪避恶。一排巨人石雕以蛇神那伽的七头雕像的头部开始,排尾是那伽翘起的尾巴。多头蛇既代表印度神话中婆苏吉,也是高棉文化中连接天地的彩虹的象征,彩虹是主掌降雨的神力仁爱的体现。南门的神像与位于北门的恶魔像交相呼应,东门和西门也有对应的石像。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和两极之力一样缺一不可,二者对抗才生出了万物的活力。宇宙山,在神话中是须弥山,现实中是巴戎寺,它的旋转提炼出甘露的精华,正是这种仙馐才让吴哥王城成了至高无上的王城。因此,阇耶跋摩七世建立了这座受到神权庇护的王城,同时他利用这些神权确保自己王权的永存。众神之王因陀罗,也是卓越的战神,也在庇佑这里。而观世音菩萨也在王城上空注视着整座城池,石雕上他的面庞按照国王的面部特征而建,充满关怀与慈爱,守护着这座王城,于是,这座具有印度教象征的寺庙由佛教的象征符号守护着,而这样的形式却越来越被大众所理解,不过当时的普通百姓并不能进入庙宇最核心最神圣的部分,因此对于那些印度神话的含义也了解甚少。

 

巴肯山是须弥山极有力的代表之一,仿佛蕴含了无以名状的魔力。巴肯山上的108座塔殿(44座在寺庙山下的平台上,60座分布在5层基座上,4座伫立于山顶)环绕中心塔殿而立,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布局,数字“108”寓意宇宙的总和,也是恒星月天数“27”与数字“4”的乘积,这个乘积代表月圆月缺的四大变化阶段(新月,上弦月,下弦月,满月)。此外,数字“108”也暗指湿婆的108个名号,以及印度念珠中的108颗念珠。实际上巴肯山分为7层,由最底层的平台、5层基座以及最顶层的梅花式平台组成,既代表须弥山的分层,又代表印度教中的宇宙七重天。就连塔殿的布局和大小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观赏者只要站在任何一边的中心点,即方位基点,看到的是33座塔殿,而印度教中恰好有33位主神。须弥山是神明的居所,而作为其象征的巴肯山耸立在众多群居城镇的中心,正是在强调统治者将其国都转化为神权中心的强烈意愿。多处碑文将耶输跋摩一世比作须弥山,比作众神之王因陀罗,梵天以及三相神毗湿奴,更加验证了这一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