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罗马尼亚现代史
0.00     定价 ¥ 49.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205103484
  • 作      者:
    [罗]伊昂-奥莱尔·波普(Ioan-Aurel,Pop)
  • 译      者:
    赵学林
  • 出 版 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伊昂-奥莱尔·波普(Ioan-Aurel Pop),1955年1月1日出生,1979年毕业于巴比什-波雅依大学历史与哲学系,1989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在巴比什-波雅依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96年被评为教授。2001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通讯院士,2010年当选为院士。2012-2020年,担任巴比什-波雅依大学校长。现任罗马尼亚科学院院长。曾为美国、意大利等国多所大学的访问学者。著有70多部书籍以及500余篇各类学术论文。
  
  赵学林,青海乐都人,2015年毕业干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曾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至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罗马尼亚语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罗马尼亚语教学、罗马尼亚国别研究、欧洲一体化等。负责并参与数项各级教学科研项目,此外还著有专业教材及在线课程。
展开
精彩书摘
  《罗马尼亚现代史》:
  较小的政党有:由伟大的历史学家尼古拉·约尔加领导的民主民族主义党、由亚历山德鲁·阿韦雷斯库将军(后晋升为元帅)领导的人民联盟以及几个少数民族政党,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匈牙利族政党、两个德意志族政党以及两个犹太族政党。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分裂,但产业工人最重要的代表是社会民主党(PSD)。极左势力是罗马尼亚共产党,实际上是莫斯科共产国际的一个分支,成立于1921年,没有群众基础,将罗马尼亚视为“帝国主义国家”,并致力于瓦解罗马尼亚。该党于1924年被取缔。由于共产国际的政策以及该党在罗马尼亚的拥护者很少,因此该党的领导人都不是罗马尼亚人。这个小团体被罗马尼亚社会视为一个海外的、异国的以及反罗马尼亚的团体。极右势力是米哈伊尔大天使军团,成立于1927年,即后来的铁卫队或铁卫队运动。该党成立之初吸引了一批对现状不满、希望罗马尼亚迅速变革的青年学子,以及一些著名知识分子,他们渴望使国家焕然一新,重振以往失去的精神,建设一个更公正的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运动感到失望,一些人也与之疏远。该组织由科尔内留·泽莱亚·科德雷亚努和霍里亚·西马领导。铁卫队以反共产主义、反犹主义为口号,批判民主与议会政治纷争,要求“以死亡取得净化”,并实行政治恐怖,经常绕过司法诉诸犯罪。在大多数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眼中,这些不民主的手段损害了铁卫队。1933年,铁卫队被取缔,但在1935年又以另一个名字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杀害了数十名政客,其中还包括两名在任的总理。
  除了少数例外情况,执政的一般是自由党和农民党,这是因为选举法有利于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第一个10年,经过一些将军领导的政府后,国家自由党上台执政。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时期,八届政府先后执政,其中七届由国家农民党领导。1934-1937年,国家自由党再次上台,由格奥尔基·特特勒斯库领导。罗马尼亚的君主制是政治生活的一个平衡因素,至少在1927年斐迪南一世去世之前是这样。由于王储卡罗尔二世放弃了王位继承权,1927-1930年发生了“王朝危机”,形成了为期三年的摄政期(新国王米哈伊一世未成年),由卡罗尔的弟弟尼古拉王子、牧首米隆·克里斯泰亚和最高法院院长格奥尔基·布兹杜冈共同摄政。1930年,卡罗尔二世重返罗马尼亚并接过王位,领导罗马尼亚直至1940年,但为了建立个人权力,他试图统治甚至危害政党,并在1938-1940年间成功实现。总的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罗马尼亚,虽然民主原则经常被践踏,但民主体制仍然得以运行。卡罗尔二世的专制体制废除了民主宪法(1923年的宪法),解散了政党,采取了限制自由的立法措施,成为即将建立的军事独裁的先兆。这个体制最初是个人专制,在其后几个月内变为非军事独裁。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罗马尼亚的治理模式已有很多论述,并且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甚至极端的观点,这也是经常发生的。其中一个观点认为罗马尼亚已经建立了一个真正的民主体制,罗马尼亚也得以在所有领域都达到了发展的巅峰,如果这个概念没有受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共产主义政权的危及,那么一些积极的评论家会将这一时期称为“黄金时代”。另一个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罗马尼亚管理不善、腐败盛行,误判了改革,实行了错误的经济、社会和国家政策,民主也几乎完全缺失。这两个极端都源于非历史的观念,没有考虑到专业研究的严谨性、公认的方法论、过程的历史性,也没有考虑到不能要求生活在过去的人们拥有当今我们的严格性和视野。在对我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社会的批评中,有两点值得考虑,因为其表达了清晰而准确的现实。第一点是,罗马尼亚政府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源于1923年宪法赋予罗马尼亚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性质,该制度是完全有害的,严重损害了民主体制,损害了不同历史省份的运转,损害了少数民族的权利。这个观点中包含着所有真相,我们必须将自己置于这个时代,并理解大统一之后彻底改变国家的唯一可行且适用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旨在实现完全统一并参照法国模式进行中央集权。在邻国正式宣布寻求解体的情况下,罗马尼亚不能成为一个联邦或权力下放的国家。第二点是,有人认为罗马尼亚是一个非民主国家,本质上是反犹太主义的,并且有完全压制少数民族存在的倾向。的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罗马尼亚的民主是一种特有的民主,但其必须与当时欧洲,尤其是与中东欧和东南欧发生的情况相比,而不是与美国或英国发生的事情相比。如果我们盘点欧洲国家早期运行的独裁体制、专制制度、强权制度或带有法西斯色彩的制度,我们会发现这些制度分别建立于1917年的俄国、1918年的保加利亚、1919至1920年的匈牙利、1922年的意大利、1926年的葡萄牙、1929年的南斯拉夫以及1933年的德国(也存在于其他地方),而不是建立于罗马尼亚。在罗马尼亚,这种制度直到1938年才在卡罗尔二世的统治下开始形成。此外,各种形式的极权政府和法西斯政府很早就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明确出现。在罗马尼亚,这种类型的政府实际上只在1940年9月至1941年1月期间运行,然后由军政府(战争期间轴心国的盟友)延长。也就是说,铁卫队在罗马尼亚的统治时间还不到半年。显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罪行变得不那么令人发指,或者罗马尼亚国家的反犹政策变得温和且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启蒙时代(公元18世纪)或“通过文化走向自由”
第一节 新的政治制度:哈布斯堡式及法纳利奥特式
第二节 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人与罗马教会的联合
第三节 奥地利人和法纳利奥特人的改良主义
第四节 “东方问题”之争
第五节 民族解放斗争
第三章 改革与革命——19世纪上半叶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组织条例》
第三节 特兰西瓦尼亚和布科维纳的哈布斯堡专制制度
第四节 俄国人统治下的比萨拉比亚
第五节 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多布罗加
第六节 1848—1849年的罗马尼亚革命
第四章 国家统一或现代罗马尼亚的建立
第一节 1859年的统一——大统一的基础
第二节 亚历山德鲁•伊万一世统治时期(1859—1866年)
第三节 卡罗尔一世统治时期(1866—1914年);完全独立的宣布与承认、多布罗加与罗马尼亚的统一;罗马尼亚向王国
的转变
第四节 从独立到“大统一”(1878—1918年)
第五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六节 “大统一”
第五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罗马尼亚
第一节 行政、经济与社会
第二节 对内政策
第三节 对外政策
第六章 罗马尼亚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1945年) 
第七章 走向极权制度(1944—1947年) 
第八章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1948—1989年) 
第九章 新的自由:希望、梦想、失望、确信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