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教育学原理究竟是怎样的
一门学科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教育学是十四大学科门类13之一。教育学原理14作为教育学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是教育学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对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故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究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基本问题,不仅对丰富与发展教育学分支学科具有重大的价值,而且对于建构科学的教育学学科体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思考教育学原理学科建设问题,不是一时的兴趣使然,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而是对教育学原理存在问题进行长期理性思考的结果,也是丰富与发展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与时代诉求。
(一)探索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课程在师范院校开设具有很长的时间,它是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一门课程,也是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同时,在师范院校里,也在为师范专业(或教师教育专业,主要是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数学教育专业、外语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物理教育专业、化学教育专业 )的学生开设一门公共必修课—“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这些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在学习同样名字的一门课程(学科)“教育学原理”。一些教育学教师时常发出感慨,表示自己的教学面临着不同的窘境。在同一学期,有些教师既要给师范生上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原理”课,又要给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上“教育学原理”课,还要给教育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讲授“教育学原理”课。许多老师比较困惑,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给学生上课,对待同样的内容仅仅是课堂上讲授内容或讨论内容的深度不同吗?教育学原理面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究竟怎样编写不同层次的教育学原理教材?是否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教育学原理”?能否区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型学生学习教育理论时,使用针对性强的不同学科名称的教材?其教材名称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究竟叫什么名称为好?教学实践困扰着我们,迫使笔者去探索教育学原理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二)克服自身理论难题需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的研究
教育学原理以“教育学”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与探索“教育学”问题的一门学科。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的教育学原理教材与著作,一般只有绪论部分简单介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问题,之后的教材内容主要探索教育起源与教育本质问题,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问题,德育问题,学校管理问题等。还有许多教材把课外教育、班级管理与班主任问题列入教育学原理的范畴。论起名字来都叫“教育学原理”,究其内容实质而论都是“教育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不能做到名副其实。这些“教育学原理”的知识体系是否合理?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但真正系统研究教育学原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概念范畴与知识体系等问题,还比较鲜见。所以,克服教育学原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建构本真意义上的教育学原理,还需要我们教育学者不懈地追求与探索。
(三)丰富与发展教育学科需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研究
如今的教育学,已不是19世纪及其以前意义上的教育学,彼时的教育学主要是指中小学教育学或普通教育学,意指十分明朗。而在当今,教育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群,人们用一个上位概念—“教育科学”来统领。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门学科呈现出分化与整合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教育学学科通过自身的不断分化,逐步形成了层次上不同的教育学,如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若以教育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教育学依据自身理论研究的关注重心不同又可以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原理、课程原理、教学原理、德育原理等学科。在学科整合发展方面,教育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整合,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教育心理学等。现如今的教育学是一个由众多教育子学科组成的“大家族”,而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学科中*基础的一门学科,是阐明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哪些*基本问题的学科。诸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学科性质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学原理的学科科学性,进而影响教育学学科的总体形象。所以深入探讨教育学原理学科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是丰富与发展教育学分支学科的需要。
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出现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初引进国外教育学时,我们不但引进了教育学,也引进了许多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具体表现有:1901年《教育世界》杂志连载刊登了日本学者三岛通良的《学校卫生学》、田中敬一的《学校管理法》和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由此可见,中国在引进国外教育学时,教育学与教育学分支学科是同时引进的。为了更好地呈现“教育学原理”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状况,笔者在这里分两个阶段进行综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教育学原理的发展概况(1900~1949年)
1949年以前,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与建设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1901~1919年,我们丢掉中国教育传统,主要学习、借鉴日本的教育学,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形成了自编教育学的热潮。而彼时的日本教育学,主要受到赫尔巴特(J.F.Herbart)教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直接学习日本,是在间接学习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据学者考证,这一阶段中国学者翻译出版日本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有76种。15
二是1919~1949年,此阶段由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美的教育学,同时开始进行中国教育学理论的探索。在学习欧美教育学理论中,杜威(J. Dewey)的教育学思想对中国影响*大。由于这一时期思想的开放性,中国学者还对德国的“实验教育学”“国家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同时,开始学习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学习国外教育学理论的同时,一些学者还结合民国时期特殊的文教政策,开始本土化的“三民主义教育学”的探索。教育学研究与建构是多画面的,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
1949年以前,我国引进与编写的“教育学原理”书籍共有4本(种),其中翻译出版3本(种),国人编写1本(种)。具体情况如下:
[日]尺秀三郎,中岛半次郎:《教育学原理》,季新益译,教科书辑译社1903年版。
[日]波多野贞之讲述:《教育学原理》,颜可铸编辑,湖北速成师范讲义(内部稿)1904年稿(版)。
[美]桑代克,盖茨:《教育学原理》,熊子容译,世界出版合作社1933年版。
孙贵定:《教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1923年,孙贵定的《教育学原理》是作为“现代师范教科书”出版的。其教材章目如下:
第一章教育的意义;第二章教育上的好目的;第三章教育上的各种主要的目的;第四章平民政治下教育上个人与社会之关系;第五章天然与教育;第六章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第七章教育上本能的基础;第八章注意;第九章记忆力;第十章思想;第十一章统觉;第十二章想象力的发达;第十三章概念;第十四章知识的性质及研究的方法;第十五章教育上自由的观念;第十六章自顾的感情统系;第十七章挪用本能上的精力;第十八章习惯;第十九章道德的方法;第二十章责罚;第二十一章各种教材的价值之比较;第二十二章职业教育。
从内容体系来看,这本书内容比较杂,既有教育基本理论的内容,又有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还有研究方法、教材教法、职业教育的内容。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是讲述一些教育知识和心理知识,还没有上升到教育学原理学科建设层面思考逻辑体系。若以教育学原理学科建构的视角来看,全书已有部分章目涉及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和范畴,已经注意到教育学的社会基础、生理基础、心理基础和研究方法等,例如,“天然与教育”“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上本能的基础”“统觉”“知识的性质及研究的方法”等章节均属于教育学原理探索的内容;“教育”“教育目的”“道德”等属于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桑代克与盖茨合著的《教育学原理》16,其内容体系如下:
第一章教育的领域;第二章教育的终极目的;第三章教育的当前需要;第四章人类的天性;第五章学习的主要特征;第六章知识的涉猎与思考能力;第七章筋肉活动的道德的及欣赏的各种反应之习得;第八章学科与活动的选择;第九章人类各年期与心身发育成熟的影响;第十章个性差异;第十一章各种教学方法;第十二章教学方法(续);第十三章判别教育所产生的各项价值;第十四章小学中学大学的功用。
从该书的内容来看,主要关注教育活动及教育的基本原理,关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学问题。依据桑代克的学术背景而论,该书更像教育心理学,注重一般教育原理的阐述,重点介绍学习与教学问题,也涉及一些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如教育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等。这种现象的发生也与美国不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有关。可见,这一阶段的教育学原理尽管有此书名的著作与教材出版,但还不是严格学科建设意义上的“教育学原理”之作,主要是教育原理、教育心理知识的研究,这与国人当初引进与模仿学习教育学学科有关。人们初步接触教育学,对其学科性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还没有明确的意识。
此外,1949年以前,我们除了翻译国外的“教育学原理”之外,还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教育学”“教育原理”教材与著作;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编写了大量的“教育学”“教育原理”“教育概论”“教育通论”的著作与教材,其中,一些代表性成果有:
王国维:《教育学》(江苏师范学堂讲授),教育世界社1905年版。
蒋维乔:《教育学》(初级师范课本),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
张子和:《大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学》,中华书局1925年版。
舒新城:《教育通论》,中华书局1927年版。
张九如:《三民主义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程其保:《教育原理》,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李浩吾(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南强书局1930年版。
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中华书局1934年版。
吴俊升,王西征:《教育概论》,正中书局1935年版。
孟宪承,陈学恂:《教育通论》,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罗廷光:《教育通论》,中华书局1940年版。
汪懋祖:《教育学》,正中书局1942年版。
石联星:《教育学概论》,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版。
由此可见,1949年以前,人们对“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原理”“教育概论”“教育通论”等学科名称的用法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现象,没有严格区分这些学科(或课程)名称之间的关系。在1949年以前翻译与编著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原理、教育概论,都是作为师范学校的教科书出版的,主要是为教学之需要,还没有把“教育学原理”作为学科进行研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原理的发展概况(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70多年的发展,“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子学科与其母学科一样,学科发展历经曲折坎坷。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与学科建构的逻辑,可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学原理学科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教育学原理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