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之城的交响乐
孟丰敏
闽江的足迹
闽在海中。闽江纳八闽之川,滔滔奔腾汇入东海,这是一种追求,更是大道。五千年来,闽江绕三山而婉转曲行,泽被闽都万物,以上善至柔之态,造就一座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江城福地。城中之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三山两塔等耀世遗之光,扬2000多年海滨邹鲁之华彩。民族英雄林则徐提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思想家严复嘹望闽江后更字“几道”,意谓“上善若水几于道”。“海纳百川”“上善若水”皆代表了闽都先贤和闽都文化的精神气度。
福州的地理特点是海湾盆地。福州的历史应先追溯闽江下游海湾河口地带的沧海桑田。四五千年前,先民来到闽侯甘蔗山坡地聚居,昙石山文化由此肇造,后部分人迁居到闽江南岸的闽侯竹岐村,黄土仑文化应运而生。闽江流域开始陆续有大量人口生活、繁衍,成为福建海洋文化的摇篮,初现福建文明曙光。
农耕时期的福州府主要由闽县和侯官县构成,但根据地理位置特点.自然形成南北两个区域。若按照今天的行政范围粗略划分,即晋安区和鼓楼区为城北区,台江区和仓山区为城南区(旧称南台)。而沿江临海县区如马尾、连江、长乐、福清等根据它们的地理位置特点,也长期开展海外贸易活动,通过海上运输来发展城市经济,成为福州海丝之路上的重要港口。 那么,福州这座海丝之城如何开始发展呢?由福州城市从北到南的发展变迁脉络可知,福州城市发展从三山古城开始,沿着城市中轴线一路向南发展,近年来跨越闽江北港沿江向东南拓展,皆与闽江河流南退有关。而每次河流南退,出现新的港口,福州的城市中心就开始转移,形成了一条城市发展的脉络。不同历史时期的港口都为繁荣福州经济,带动人口增长,涵养一方水土的人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诸建冶城
2000多年前,当中原已经进入战国时期,福州依然是一片蛮荒之地。今天的闽侯县昙石山到晋安区新店镇之间都是汪洋大海。在这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人们长期以舟为马,以楫为车,出海打鱼谋生、贸易,敢闯敢拼,勇于开拓新世界。
公元前334年,楚越交战,越国亡国后,越王无疆的后裔无诸逃至福建境内,和闽族人通婚,形成了闽越族。无诸带领族人在福州开垦一片新天地,安居乐业。但秦始皇很不满,削去无诸的闽越王称号,降为“君长”,让其继续统治闽,把福州设为“闽中郡”,是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公元前202年,刘邦登上皇位,封诸侯时,复立无诸为闽越王。无诸成为西汉中央王朝首封的边疆异姓诸侯,在华林寺和钱塘巷一带修建冶城。这是福建最早的城池。此时,开元寺门前的东直巷、还珠门(今虎节路)外都有渡口,都称为闽越国的东冶港。茉莉花从海外进口,就在东冶港登陆,从此扎根在福州。福州成为一座因水而兴的港口城市。
由于无诸的儿子郢和余善野心勃勃地开疆扩土.被汉武帝派出的大军斩杀后,闽越国亡国。福州的城市发展脉络中断,此后多年寂寂无闻、荒无人烟。
闽越国虽已成烟云.但福州人忘不了无诸时代的茉莉花。北宋时花与茶相恋结合,形成了茉莉花茶,享誉世界。1000多年后,每年7月茉莉飘香的季节来临时,人们漫步在福州的市中心三坊七巷,就会发现这里的坊巷也仿佛是一朵盛开的重瓣茉莉花。街上的店面多数都在销售茉莉花、茉莉花茶、茉莉花饼、茉莉香薰等各种和茉莉有关的产品。如今,三坊七巷成为外地游客来福州的打卡地。那么,三坊七巷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福州城重建开始说起。
子城
始元二年(前85),福州的水声是欢呼雀跃的,因汉朝廷重新在福州设立冶县。
晋太康年间,严高修筑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今晋安河),奠定后世福州城的雏形,业峻鸿绩而兴闽。永嘉年间,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的重要定居地。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福州。
唐朝,闽江退到了上下杭外。唐开元十三年(725),原闽州改名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但这段时期的福州显然是动荡不安的一座小城。直到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才开始大幅进步。此后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子城显然太小了。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