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毒性中药学
0.00     定价 ¥ 120.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030688835
  • 作      者:
    朱照静,谈利红,杨军宣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总论
  第一章毒性中药概论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药物的知识,这就是早期药物的发现。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中药形成了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等多个学科。毒性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毒性中药基本理论及其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减毒方法、中毒防治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毒性中药的概念
  毒性中药是指药性峻猛,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使用不当能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一类中药。
  中医药学对中药毒性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药毒性泛指一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中医药学认为中药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凡是中药都是有毒的。狭义的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的危害,即服用中药后引起的毒副作用。《诸病源候论》言:“凡药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我国历代本草及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中药标明“大毒”“有毒”“小毒”等,即是根据狭义的毒性限定的。
  中药的“毒”特指其本性、特性、偏性。“毒性”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凡药均有偏性,故*早的中药统称为“毒药”。明代张景岳《类经》记载:“药以治病,因毒为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氏“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里的“毒”就是泛指中药[1]。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药物毒性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现代通常将药物毒性定义为其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损害,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对机体有毒性的中药为毒性中药。毒性中药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和损害除了毒性外,还有副作用。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此外,由于中药常见一药多效,如常山既可解疟,又可催吐,若治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可见中药副作用尚有一定的相对性。需要在更为深入的研究、翔实的数据和充分的认识的基础上,方能定义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2]。
  参考文献
  见二维码。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历史沿革
  一、毒性中药的起源
  毒药是人类在劳动生产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现的一类药物,可追溯至我国原始人类的渔猎时代,当时,人们捕食各种动物、采摘各种植物,以资果腹生存。并有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经过先人的积极探索、反复实践,逐渐发现某些药物不但有毒副作用,还可治疗某些不适之症。基于此,逐渐区分开食物与毒物,并掌握了有毒药物的适应证,如《淮南子?缪称训》中“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有了毒性中药治病的雏形[1]。
  二、毒性中药的发展史
  我们祖先经过口尝身受,观察和总结,对毒性中药的认识不断加深,积累并丰富了毒性中药的使用经验,认识到毒性中药既可引起中毒反应,又可治疗病症的双重性。
  西周已有“聚毒药以共医事”和“五毒攻之”之说。春秋时期的《诗经》载有蟾酥。战国时期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并附方13个,其中有毒药物5种。大诗人屈原的《离骚》载有杜衡、艾、莽草等毒药。我国*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战国~东汉时期)按药物效用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125种,约占全书的1/3,专主大病,多有毒,不可多服、久服。“若用毒药以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指出有毒中药宜从小剂量开始,不过量使用,并特别交代了有毒中药的炮制减毒方法。说明古代医者对急重症常用毒性中药进行治疗,并对其用法用量及炮制方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
  历代名医在使用毒性中药时,非常注意中药性味、炮制与配伍的规律。汉代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应用较多毒性中药,如半夏、附子、细辛、巴豆、藜芦、杏仁、水蛭、商陆等,注意药物炮制,如半夏“?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麻黄“折之,皆先煮数沸,生则令人烦,汗出不可止,折节益佳”。其经典名方“大承气汤”和“大黄牡丹汤”治疗急腹症,“真武汤”“四逆汤”合“附子汤”等治疗亡阳厥逆、阳虚体衰,“附桂八味丸”合“桂枝附子汤”主治寒证疼痛等就是毒性中药入方治疗急重症的代表。汉末《名医别录》对毒性中药的产地、采收、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卑相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蜚虻生江夏,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南朝刘宋时代(公元420~公元479年),雷敩所著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特别强调了炮制可减轻毒性中药的毒性或烈性,提高疗效,如半夏“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蜀椒“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该书不但发展了药物的炮制加工技术,也为毒性中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苏敬等撰写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乃至世界*早的一部药典,对中药标明了“有毒”或“无毒”、“大毒”或“小毒”,如雄黄“味苦,甘寒,有毒”;杜仲“味辛甘,平,温,无毒”等。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中药学成就,可见当时十分重视毒性中药的使用。
  宋代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载了较多毒性中药,并对中药的产地、采收、质量、方剂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补充,在研究各毒性中药的修治和炮制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收载了前人使用毒性中药及中毒后的救治方法,如砒霜“误中解之,用冷水研绿豆汤饮之”,进一步充实了毒性中药的内容。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312种标为有毒,按毒性大小区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和微毒四类,并对其产地、采收、质量优劣、炮制、临床应用、中毒解救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书中对中药毒性的记载和描述,至今仍不失科学价值,对后世的中药学、生药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清代赵学敏所编《本草纲目拾遗》新增药物716种,首次收载鸦胆子、雷公藤和藤黄等毒性较大的药物,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中药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发展突飞猛进,中医药工作者对许多重要的中药进行了炮制、成分及药理等研究。1965年出版的《中药炮炙经验集成》收载了501种中药,并对每个品种的减毒增效炮制方法作了叙述。《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等论著对毒性中药的产地、采收、优劣、成分、炮制、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毒性中药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寻找抗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病症的中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砒霜(三氧化二砷)作为古今中外知名“毒品”,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有“大毒”的斑蝥和蟾蜍对白血病、结肠癌、肝癌、膀胱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效果显著;有“大毒”的附子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见二维码。
  第三节毒性中药的分级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中,毒性的有无及大小是确定用药剂量、使用时长和配伍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中药的毒性评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毒性分级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一、中药毒性传统分级
  从药品安全性和风险管理来讲,对中药本身属性的“药性”(毒性)进行分级描述的中药毒性分级是我国独创特有的,随着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对毒性研究的深入,中药毒性分级方法各不相同。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把中药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中药毒性传统分级见表1-1[1]。
  表1-1中药毒性传统分级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总论
第一章毒性中药概论3
第一节毒性中药的概念3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历史沿革4
第三节毒性中药的分级6
第四节毒性中药的使用8
第五节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12
第二章毒性中药的研究14
第一节毒性中药的中毒原因14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中毒机制18
第三节中药的毒性研究方法19
第三章毒性中药的减毒方法22
第一节毒性中药的炮制22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配伍22
第三节毒性中药的剂型23
第四章毒性中药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24
第一节毒性中药中毒的临床表现24
第二节毒性中药中毒的诊断27
第三节毒性中药中毒的防治30
第五章毒性中药的管理38
第一节毒性中药的库存管理38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调剂管理38
第三节毒性中药的相关政策法规39
第二部分各论
第六章特殊管理毒性中药品种43
雪上一枝蒿43
闹羊花46
洋金花48
斑蝥51
蟾酥55
轻粉58
雄黄61
砒石64
附:其他特殊管理毒性中药品种66
第七章大毒中药品种69
附子69
草乌73
昆明山海棠76
巴豆79
马钱子82
川乌86
第八章有毒中药品种90
白果90
关木通93
天南星95
苦楝皮98
八角莲101
千金子104
山豆根107
白附子110
苍耳子113
京大戟116
狼毒118
半夏122
甘遂125
全蝎128
蜈蚣131
胆矾134
硫黄137
密陀僧140
硇砂142
朱砂144
附:其他有毒中药品种149
第九章小毒中药品种151
防己151
苦杏仁154
千里光157
细辛160
川楝子164
山慈菇167
重楼170
鸦胆子173
北豆根175
黄药子178
土鳖虫180
水蛭182
虻虫185
附:其他小毒中药品种187
第十章本草未记载毒性中药品种189
苦参189
罗布麻192
威灵仙194
广防己197
天花粉200
马兜铃202
白矾205
附录中药名汉语拼音索引20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