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人类健康卫士——食品与药品科普体验馆
0.00     定价 ¥ 98.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030701473
  • 作      者:
    广东科学中心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取材广泛、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简练,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食品药品健康和医疗器械的基础知识。适合广大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及大众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食品与健康
  第一章食品与生活
  食材的起源和传播
  迄今为止,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几百万年。作为杂食性动物,人类可以把一切可食之物作为自己的能量来源。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处于蒙昧阶段,文明还未开化,几乎完全依赖自然,主要靠采食植物和狩猎维持生存;“茹毛饮血”是当时*真实的生存写照。
  随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能力的提升,人类的食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初,人类只能通过渔猎、采摘来获得自然食物。后来,由于人口增加,为解决因季节变化导致的食物资源短缺和不均衡问题,人类开始尝试播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渐渐地,种植业、畜牧业发展起来,“五谷”①和“六畜”②在人们日常饮食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例。相应地,粮食和畜肉、禽肉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形态。
  如今,人类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种类更加丰富;尤其是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着实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辽阔的疆域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与食物的传播密不可分。事实上,从海外传入我国的食物品种众多、不胜枚举,如花生、豌豆、大蒜、菠菜、苜蓿、葡萄、芝麻、辣椒、胡萝卜、西瓜、西葫芦等。其中,原产于美洲的就有玉米、红薯、土豆、番茄等。这些食物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当然,从我国传到海外的食物也不少,如水稻、大豆、茶,不仅影响了周边国家,而且具有了世界属性。
  食物传播的路径与各国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路线密切相关。相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西域引进了大量蔬菜、水果、坚果,如黄瓜、大蒜、西瓜、无花果、核桃等,同时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等传到了西域。在相互往来之间,一些影响深远的运输通道应运而生。例如,源于古代西南边疆茶马互市的“茶马古道”,是一条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重要国际商贸通道,为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又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运输丝绸、瓷器的同时,也把原产于中国的食物远销到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的食物传入中国,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①:
  秦汉和魏晋时期,大多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北引进。因为来自异域,所以食物名字多冠以“胡”字,如胡椒、胡麻(芝麻)、胡荽、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豌豆)。当然也有例外,如葡萄、苜蓿、石榴等。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引进的食物,其名字多冠以“海”字,如海枣等。
  宋元明时期引进的食物,其名字多冠以“番”字,如番薯、番豆(花生)、番茄、番椒、西番菊(向日葵)等。
  清代从海路传入的食物,其名字多冠以“洋”字,如洋葱、洋白菜、洋姜等。
  总之,本地食材和外来食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而食物的丰富又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加工产品和延伸产品。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五颜六色的预包装食品已成为主流。
  中华美食
  中华美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因地理、气候、习俗、物产的不同,我国人民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制作出了唇齿生香的美味佳肴。其中,中国菜风味众多,主要有宫廷风味、民族风味、清真风味、家常风味等。不仅如此,由于地域差异,还逐渐形成了包括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在内的“八大菜系”。①此外,像“狗不理”包子、羊肉泡馍、过桥米线等地方风味小吃也别具特色,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简而言之,各大菜系和地方小吃,交相辉映,各有千秋,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
  八大菜系②③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上篇 食品与健康
第一章 食品与生活 3
食材的起源和传播 4
中华美食 6
烹饪技艺 7
家常炒锅 9
舌尖调味 10
对话火锅 12
太空食品 14
第二章 食品与文化 19
佳肴寄思语 20
餐具与礼仪 22
白酒的艺术 24
茶叶大观园 27
茶的制作工艺 29
第三章 食品与安全 33
从生产基地到餐桌 34
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35
食物变质后的隐患 36
农残检测与清除 37
食品防腐的奥秘 38
从冰激凌到食品添加剂 40
第四章 食品与保健 45
营养素与膳食平衡 46
水盐糖油需多少 48
品类繁多的饮料 49
增加骨密度与缓解视疲劳 51
中篇 药品与健康
第五章 中药 57
药食同源 58
道地药材 61
中药方剂 62
中药炮制 64
中药配伍禁忌 65
中药鉴别 67
第六章 西药 71
新药研发 72
仿制药的应运而生 73
走进药品生产线 74
西药配伍禁忌 75
青霉素的发现 76
青蒿素的发现 77
阿司匹林的问世 79
胰岛素的发现 80
第七章 用药安全 83
药品的作用与副作用 84
读懂药品说明书 85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86
抗生素耐药性 87
特殊药品管理 88
家庭小药箱 89
下篇 医疗器械与健康
第八章 传统医疗器械 95
针灸针 96
刮痧板 96
拔罐 96
温灸器 97
听诊器 97
显微镜 98
体温计 99
第九章 现代医疗器械 103
CT 104
超声影像诊断设备 105
内窥镜 106
血型分析仪 107
生化分析仪 108
血液净化设备 109
基因测序仪器 109
3D打印 110
手术机器人 111
第十章 人体辅助装置 115
义齿 116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 116
人工关节 117
人工晶状体 117
心脏起搏器 117
心脏支架 119
可穿戴医疗设备 120
参考文献 1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