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街旋律
■沈念
一
清晨,八廓街静悄悄的。
吉日一巷11号,是玛康大院所在地。整幢大院有六十二户人家一百三十五人。起早的居民扎巴,推开东边的窗,晨曦将大昭寺金黄色的屋顶涂上了一层红晕。他探出头,听到街上往来者的私喁、店铺播放的音乐、院里的开门下楼声……
声响渐起,流聚成高原上的八廓街旋律。
扎巴的每一天,就是在这旋律中开始的。
二
八廓在藏语中是“中转经道”之意。这些年游客纷至沓来,川流不息,四面八方来此做生意的藏、汉、回族人也越来越多,八廓街成了海拔三千六百五十米的拉萨城内的一条商业街,又被誉为“天上的街市”。
扎巴和院子里的很多邻居一样,都是八廓街上的一个生意人。不过,扎巴没有店铺,没有固定摊位,人在哪里,生意就做在哪里。当地把这种传统的生意方式叫“摸袖子”。
扎巴出门下楼,遇到几位邻居,有人问候他:“扎巴户长早!”他热情地打过招呼,穿过走道,然后散入渐渐拥挤的人流之中。
年长的邻居贡觉是组长,院里的四位户长都归她管。贡觉赶在后面喊:“扎巴,上午十点参加卫生清扫。”
扎巴记起来,又到了玛康大院一周一次的清扫时间。他边走边回头:“好的,我出去一趟就回来。”
一晃眼,扎巴一家在大院里住了三十多年。前几年,他买下四楼东南角的房子后,觉得漂着的这个家真正地安定下来。他主动申请当了一名户长,可以帮社区给左邻右舍做点服务工作,原本就爱笑的他,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大院像个大家庭,邻居们平时各自忙碌,但逢年过节,扎巴都会端出妻子亲手做的代表五谷丰收的“切玛”,给邻居送上门,有时也邀请他们相聚一起欢庆节日。
三
一千三百五十多年前,唐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带来了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如今这尊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内。大昭的藏语就是释迦牟尼的意思。从拉萨赶到青海迎接文成公主的松赞干布,看到大唐仪仗队伍中的华美服饰和彬彬礼仪,由此被大唐文化所深深吸引。他不仅自己将身上的毡裘换成绫罗绸缎,还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经典。
做“摸袖子”生意的扎巴,经常会像义务导游,在闲谈中给游客讲解汉藏和亲的典故与旧事。他经常淘货进出的冲赛康市场,是拉萨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市场内有大中小型商场八家,共有各类商铺四百三十六家,每天的客流量达两万多人次。
一九八七年,扎巴是墨竹工卡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墨竹工卡是贫困县,扎巴家境贫寒,决定独身一人闯到拉萨,过上更好的生活。刚到拉萨,无亲无故,扎巴起早摸黑,帮人家的菜地种菜,搬运货物,在餐馆当帮厨,给商铺做售货员。结婚后,他和一起打工的妻子决定,在玛康大院租一间房子住下来。
玛康大院以前条件简陋,较完整地保留了拉萨旧建筑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住的人也很杂乱,大家互不认识,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平时很少往来。扎巴记得,刚租住时,每天要起早取水,满大院的人用水就靠院子中央的一口井,不久有了公共自来水,再后来,家户都通了自来水。现在那口井早没了,井所在的位置栽了一棵小柳树。在八廓街道的管辖区,像玛康大院这般聚居各族群众的大院有近两百个。到拉萨经商、工作的外地人中,有两千多人长期租住这些大院里。
扎巴的妻子比他更早地出门了。她在八廓街上做环卫工人,这是社区给的一个公益岗位,每月有四千元的固定收入。女儿德庆白姆前年大学毕业后,在拉萨布达拉旅游有限公司找了份工作,儿子洛桑顿珠也已经读大学了。“等儿女都有了工作,家庭经济会越来越好。”扎巴是这么想的。忙忙碌碌的他现在终于不用那么奔波了。认识扎巴的都知道,他心地善良,做生意不欺生也不瞒骗,经手的老物件、旅游工艺品,很快就能出手,一年下来也有四万多块钱收入。在冲赛康的生意人中,他赚钱不算多,但他很乐观,脸上总露出乐呵呵的笑。
四
进玛康大院的过道不长,贡觉正弯腰抹洗着刷着绿漆的过道墙。大院中间的天井已经打扫得很干净了。六十二户人家就分散住在这个回字形的四层藏式居民楼里,每家每户外有公用走廊,房子面积有大有小。刚从外面回来的扎巴撸起袖子,从公用水槽端起水盆,拎起湿巾,动作麻利地擦洗着院子里的玻璃房门窗。
贡觉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表扬他:“扎巴心善,勤快,能吃苦,爱帮人。”
一进大院,街上的喧闹被过道隔离,世界变得安静下来。公用水槽四周种了很多花草,花丛围绕的这间五平方米大小的玻璃房,是大院的值班室,贴着疫情期间的宣传单,还有街道社区干部和几位户长的照片,照片上的扎巴笑眯眯的。有一种八瓣花长得明媚惹眼,落落大方,半人多高的植株上开了十几朵,在蓝天和刷白的屋墙映衬下,格外美丽。
扎巴说这种人称“张大人花”的花,其实是波斯菊的一种,生命力极强,春种夏开,浇浇水就行,相传是清朝驻藏大臣张荫棠从印度引入西藏的。“一九○六年,清政府派张荫棠来藏,他了不起,惩治贪官污吏,又提出了发展工商事业、开矿修路、发展教育等发展西藏的主张及措施,藏族人民都记得这段历史,后来将这种花亲切地叫作‘张大人花’。”
住二楼西头的居民拉巴规桑也下来打扫卫生了。他父母早些年多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社区对困难家庭关心,他被聘请为社区治保队员,妻子成了户长,儿子在一家加油站安排了安全员的公益岗位,儿媳妇争气,前两年考到了那曲县当乡镇干部。日子一天天过得眉眼展开了,他们家又逢喜事,刚添了孙女,妻子在家帮着照顾,拉巴规桑就下楼来参加劳动了。
“拉巴规桑是个内向的人,平时说话少,但人实在得很。”扎巴笑着说,“他是在玛康大院出生长大的,看着院子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更有发言权。”
规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母亲去世后,后事按藏族风俗办,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有的端茶倒水,有的做菜送饭。亲戚来吊唁,屋子小,热情的邻居就帮着往自家领。办完后事,规桑一一登门致谢。邻居又来回谢,原来有的人做生意归家晚,规桑的妻子就帮着接孩子、领回家做饭吃。邻里之间一来一回,感情很快就拉近了。
扎巴早上外出,是去附近的六号院,给生病的江多送了一点家里做的酥油茶和点心。规桑抹着玻璃,问他:“江多的病好些了没有,生活上能自理不?”
“病要慢慢养,比之前好了许多。”扎巴回答。去年底,他闲谈中无意得知江多生了个怪病,双脚不能下地行走了。他和江多打过几次照面,大致了解一些情况。江多十几岁就从老家昌都来到了拉萨,常年在冲赛康商场做点小生意。热心的扎巴到了江多家,看到他的小腿皮肤变色,浮肿厉害。他心想这可不是小病小疼,赶紧联系送去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做了消毒、去除死皮、包扎等简单治疗后,诊断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大隐静脉曲张,需要住院治疗。原本收入就不多的江多犯了难,扎巴毫不犹豫就掏了一千八百多元医疗费。
从医院回来,扎巴第一时间去了社区,报告了这个情况。社区领导和驻社区工作队很重视。“不管怎样,治病是大事。”社区书记韩玉林联系转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前后医疗费花了一万五千元,不少大院邻居都来探望捐款。
特别的病号引起了社区的关注,韩玉林组织居民代表、居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及纪检监督委员,召开《关于从集体经济中资助江多医药费》的征求会,大家一致同意从集体经济中出资五万元,帮助江多进一步治疗。随后,驻社区工作队又赶往昌都办事处,合力帮助解决江多参保及医疗报销等问题。
那段日子,扎巴脸上的笑容少了,也不上街做“摸袖子”生意了。他和社区干部、大院户长轮流上门照顾江多,直到江多的医保治疗问题得到解决,扎巴心里踏实了,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五
八廓街转经道入口处,矗立着一座石碑。
这块公元八二三年所立的唐蕃会盟碑,高三点四二米,宽零点八二米,碑刻斑驳,依稀可辨。
碑上刻着唐蕃第八次会盟的盟文:“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扎巴常从这块盟碑下经过,在他心中,这块藏族同胞视之为宝物的舅甥和盟碑,是藏汉如同一家的历史见证。
唐蕃会盟碑旁有一截残存的千年柳树根,几年前又长出了新芽,有人称之为唐柳或公主柳。据传是文成公主离开繁华富庶的长安来到拉萨和亲时,将皇后在长安灞桥所赐的柳枝带来,亲手种植于大昭寺周围,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玛康大院里也种了一株柳树,就种在原来的水井取水处。扎巴说,八廓街上藏族与各兄弟民族合伙经商的有一百多户,都很和谐友好,这条街上有很多民族团结的佳话。
每一天来来回回,八廓街的每一条巷子,扎巴都走过。寒来暑往,早出晚归,一日三餐,扎巴的记忆中,很多发生在街上、大院的故事,沿着弯弯绕绕的巷子四处流传——
六十岁的夏帮华从内地到拉萨做生意不久,有天深夜儿子高烧不退,神志不清,藏族邻居巴桑二话没说,蹬着三轮车把人送到了医院。
菜兴大院的老夫妇许普金和张淑英,八十年代从江苏来拉萨经商,两年前一个遭遇车祸,一个重病卧床,幸亏热情的藏族邻居们伸出援助之手,才使举目无亲的老人走出了生活困境。老人随身携带着一个厚本子,上面记着邻居的名字和钱物,封面上写着:“我们的恩人!”
来自甘肃临潭县的回族青年苏平住在日松贡巴居民大院,雇请了聪明贤惠的藏族女孩云典,两人终成眷属,传为八廓街美谈。
新冠疫情期间,好家乡商行的马哎木率先捐赠了两千多元的消毒液和洗手液,帮社区干部发放到网格居民组长手中,对居民大院重点部位进行消毒。在他的发动下,很多商户也纷纷捐款捐物,帮助大院困难群众买米买油和消毒物品。
社区的集体经济来源就是办公楼下的爱心饭馆,对外经营,安置了二十五个低保家庭的成员就业,有厨师手艺的每月工资有七千元,少的也能拿到三千多元薪酬。
“尽管居民的生活习性、民族语言、风俗民情不同,但大家互帮互助,相处得很和睦,大院就像他们的大家庭,像兄弟姐妹般!”五年前考到街道办当宣传干事的次德吉每次到大院走一趟,受到的热情招待都让她特别感动。
“张大人花”在院子里静静地开放着,花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想起扎巴告诉我的:高原之上,它寓意着感恩和纪念,也代表了圣洁和美好。
六
二○二○年七月十日晚,话剧《八廓街北院》在西藏拉萨藏戏艺术中心与公众见面。这部打磨了几年的话剧,讲述了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八廓街北街,居住在此的藏、汉、回等多民族邻里之间,围绕一口有数百年历史的老井,在跨越四十多年的时代变迁中和睦相处,走向日新月异幸福生活的故事。
这天晚上,扎巴在女儿陪同下去看了演出后,连连说排得好,就像是讲的身边的事。他还能从中找到八廓街上一些熟悉的身影和经历,“看起来是小事,但每一件事却都那么有意义。”
次德吉说,这部话剧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吴旭援藏后,与西藏话剧团进行了七次修改提升,体现了中央支援地方,地方自立自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二○二○年五月一日,西藏正式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吴旭导演的想法也不谋而合:要彰显话剧《八廓街北院》民族团结的主题,才能使该剧常演常新。于是,以“共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为主题的话剧《八廓街北院》,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部剧还获了二○一九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和西藏自治区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真遗憾,演出结束了,我没能赶上现场去感受舞台上的八廓街。
扎巴笑着说:“您到八廓街大院多走一走,比舞台更有味道。”
我也笑,心想他说得对,生活是最丰富最包容的舞台。
七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叫光明。啊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叫中国……”
院子里,不知谁家播放着这首动听的旋律。这是“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晚会上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和才旦卓玛合唱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唱出了“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共同愿望。一晃又过了十五年,这首歌在西藏早已家喻户晓。
扎巴跟着哼唱,然后掰着指头和女儿一起算账,去年一家的年收入有十五万多元。比起过去打工经历过的艰辛,现在年年增长的收入,扎巴笑得更灿烂了。问起扎巴有没有想过搬离大院?“住习惯了,街坊邻居也熟了,孩子们也舍不得离开这里。”扎巴冲女儿一笑,“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致富奔小康,玛康大院,八廓街上所有的大院只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夜幕降临,八廓街的喧闹渐渐散去,大院的人们纷纷回巢。
锅碗瓢盆,家长里短,酸甜苦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掷地有声的音符,哆来咪,发唆啦,沉郁顿挫,又悠扬灵巧,踩着人们穿梭的脚步,变奏成八廓街上最温馨、最永恒的旋律。
001序高原上的春风与果实阎晶明
西藏
003八廓街旋律沈念
015乡村的事业吉米平阶
030西藏的日光傅逸尘
043在幸福生长的地方黄国辉
056燃灯记江子
067山海间陈人杰
081西藏行印象记(组诗)杜立明
093西藏的生灵们(组诗)李壮
四川阿坝
105财神居住在壤塘葛水平
118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黑陶
云南迪庆
129通向云端的路刘建东
134葡萄一日郭晓晔
141路是献给新时代的哈达黄咏梅
146一路彩云奔小康程健
甘肃甘南
163和甘肃作家走甘南李国平
170果卓高原滕飞
176向着小康,向着振兴严英秀
186在甘南,看一片云移动的光影李燕燕
青海玉树
195玉树札记李浩
206行走玉树,云端牧场的一次快意扬鞭向延波
227作者简介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