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海岛,两粒种子(散文)
◎钟兆云
我经常提到五六十年代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
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
2015年1月12日
1
他们,一个叫谷文昌,一个叫樊生林。一个1915年生在河南林县,一个1922年生于河北邢台。他们,与后来双双长眠之处福建东山县,曾经隔山隔海,却在一见之后再没隔心,血肉相连。
1949年,解放战争“横扫千军如卷席”时,他们是不同省不同县的区长,家庭各有困难,却闻鼙鼓而报名,舍家为国告别亲娘,成了把毛主席教导记于心的南下干部:“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他们一同编入长江支队,落脚地原是说南下接管苏州、上海一带,而后又说要随二野进军大西南,最后的命令却是随三野十兵团南下福建。福建在哪?福建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人找来地图一看,不觉惊叫起来:福建那么远不说,连根红线(指铁路)也没有呀!有人还去书店买来相关图书,介绍福建的两句顺口溜很快就传开来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三头蚊子能炒一盘菜”……
在苏州集结待命的北方干部像是被泼了冷水,有人瞻前顾后,心里犹豫。望着苏州城闪烁的霓虹灯,一些同乡干部的眼光迷离了,动摇情绪犹如河边升腾的水雾在飘摇。谷文昌却毫不含糊地说:“当逃兵是一辈子的耻辱,咱们要经得起一切考验,把革命进行到底,才不给咱老解放区的人民丢脸!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无独有偶,樊生林也在党小组会上慷慨陈词:“我们既然宣过誓要服从党的安排,就不能挑肥拣瘦,越是困难就越要万死不辞!”
那个时候,他们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比许多人更坚定。
四五个月来,他们冒险犯难翻山越岭穿行生死线,用一双铁板脚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不约而同来到福建龙溪地区(今漳州市)。谷文昌坐小舢板紧随解放大军跨海登岛,吐得滔滔东海横竖都有点歪了。樊生林先在与东山隔海相望的云霄县政府落脚,中央政法干校学习结束曾调省直机关,却更喜欢做接地气的“种子”,于是1953年也来到那时还是孤岛的东山,在船上也是吐得五脏六腑都像要搬家。
他们刚成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时,谷文昌是东山县县长,樊生林是唯一一位副县长。谷文昌说:“生林啊,你来东山,借你好名姓,但愿东山能生出一片林来!”
小他7岁的樊生林,一脸诚恳:“看来党派我来东山是最好的安排,冥冥中要我以名明志!”
两年后,谷文昌转任县委书记,数月后,樊生林当选县长。
这对抗战后期入伍的老兵,都曾在家乡弄出过动静。谷文昌当区长时带领五千群众的“剿蝗大捷”(扑灭蝗灾)上过《新华日报》(太行版);樊生林则参加敌后除奸,曾获过“杀敌英雄”奖章。搭档以来,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想的是如何成为那颗“种子”,如何以革命精神来改造自然建设海岛。
2
还未到东山,樊生林已知荒岛这边让人叫苦不迭的风沙旱之害,也听说过几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民谣:“风沙无情压良田,海水逼人把家搬”“十天无雨庄稼倒,春雨一来无柴烧,夏天炎热烫脚板,秋冬风沙田屋埋”“吃是番苗粘,配是鳁仔土(小鱼名),睡是珍珠铺(睡在沙滩上),盖是龙虎莆(指破棉被),行是倒退步(在沙地走十步路要退三步之意)”。而且,此前的一连串植树造林屡战屡败,他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和谷文昌一起伏“(沙)虎”降“(风)妖”,造福百姓。
一年又一年,樊生林和一批批干部群众,追随着身先士卒走在前头干在实处的谷文昌,在沙荒上种下芦苇草、龙舌兰和老鼠刺等,没挡住风沙;又陆续种下槐树、杨树、苦楝等十几种树,共十余万株,结果大部又都枯死了;虽有若干苦楝树成活,但实践证明,此树一到秋冬就落叶,不能起挡风沙作用……看着这个“成绩单”,他们相顾无言,欲哭无泪。所幸的是,他们的领头人谷文昌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终于找到了先锋树种木麻黄。此树耐旱耐咸,冬不落叶,找到它,犹如找到了沙荒造林的方向!
1958年春,东山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口号。两位党政主官双手紧握,决心不负百姓,让东山吃上“谷”,生出“林”。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