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儒家经典中最早的一部以经命名的作品。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在为《孝经序》作注时解释了《孝经》书名的由来:“《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
《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汉代《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云:“(仲尼)乃作《春秋》,复演《孝经》。”《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也有“孔子作《春秋》,制《孝经》”的说法。郑康成《六艺论》云:“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这几说都认为《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却记载《孝经》为曾子所作:“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汉人重视孝道,除了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外,汉代每位皇帝的谥号前都冠以“孝”字,其用心不可谓不深远。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其《孟子题辞》中也记载:“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
《孝经》在汉孝文帝时期便被提到与《论语》《孟子》同等高度并列为官学,汉代皇室对孝道的推尊可见一斑。《孝经》作为全面阐述孝道的儒家经典,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从战国时期起就受到高度重视,得到从魏文侯开始多位最高统治者以及历代学者共计约500 人的注疏解说,并且成为历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重要经典,也是历代儒生修身立德、为人处世的必读
书。足见此书对后世影响之巨。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就是说,《孝经》之“经”,意为天下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个版本。《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为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相传出自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
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当下通行的《孝经注疏》是以《今文孝经》为底本,由唐玄宗李隆基作注,宋代邢昺(bǐng)作疏,并被收录入“十三经注疏”中,成为最流行和最权威的《孝经》注本。
孝经
《孝经》导读
正文附 古文孝经
大学
《大学》导读
正文附 古本大学
中庸
《中庸》导读
附录一 《 孝经》序
附录二 《大学章句》序
附录三 《中庸章句》序
附录四 《古本大学》序
附录五 明道先生改正《大学》
附录六 伊川先生改正《大学》
附录七 《孝经 大学 中庸》人名、地名、朝代表
附录八 国学必读核心书目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