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安澜移民梦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纪实
◎杨永铭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国家重点工程,是波澜壮阔的水利开发工程:截断千里金沙江,造就百世安澜壮景;通航千吨巨轮,送出亿度能源;发展西南经济,气魄雄伟工程。而电站涉及的移民搬迁,一举斩断故土根系,背井离乡、安置异地,是元谋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旷古奇迹!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大移民:工程涉及四川、云南两省的10个县(区)32个乡镇69个行政村,建设征地陆域面积105.36平方公里(枢纽工程建设区占地面积11.10平方公里,水库淹没区94.26平方公里,不含影响区土地),其中四川省44.16平方公里,云南省61.20平方公里。建设征地区总人口23408人,房屋面积150.6l万平方米;耕园地面积4.29万亩,林地0.74万亩;淹没二级公路1.7公里、三级公路3.4公里、四级公路17.0公里,大型桥梁2座、码头6处、高压输电线116.3公里、35千伏变电站1座、通信线67.33杆公里、广播线27.9杆公里、淹没影响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96020千瓦)、取水泵站(房)14座、文物古迹4处;淹没及浸没影响成昆铁路约79.7公里。仅元谋涉及1.2万人移民,占整个电站规划搬迁总人数的34.5%。
万人大移民,意味着搬离埋藏祖辈的故里、后裔守望的家园,对于安土重迁、乡土情结较重的村民,感受着撕心裂肺的痛楚,无异于脱胎换骨。
移民搬迁,这是一次鱼水相融的群众工作,更是激情燃烧的真诚奉献。千余名干部进村入户,笑脸真诚、上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讲解政策、答疑惑,热情服务、有礼有节,用行动和真情打动移民群众。拆旧建新,与移民同吃同住、同悲同喜,用一片真心换取百姓对移民丁作的最大支持。
这是一次一步跨越历史的飞跃发展。从闭塞边远贫困的旧村落到水电路完备、设施配套完整的移民新村,实现了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巨大跨越。
一江清水映民生
作为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的乌东德水电站,2020年8月正式下闸蓄水,在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蓄水前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是水电站的首要任务,“以人为本、善待为先”是移民工作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千百年来,金沙江这条母亲河哺育着沿岸人民。作为黄金水道——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好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不仅能够航运,更能发电,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修建水电站,对金沙江沿岸百姓来说是超越祖先想象的历史机遇。
2008年11月,工程终于通过国家立项,选址位于四川省会东县和云南省禄劝县交界处金沙江河道上。 工程完工后下闸蓄水之时,这里的大片房屋和耕地将永久沉没于水下,仅元谋县有3304户11255人需要舍弃故土,重建家园,涉及江边、姜驿、物茂、黄瓜园4个乡镇14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
乌东德水电站元谋县移民安置点建设于2017年3月31日正式启动。5月,全面完成安置点建设用地征地工作。为此,工期倒逼,留给移民安置工作的时间只有三年。
安土重迁的故土观念,三年时间要做通所有移民的思想工作,要出台并落实好各项政策,要完成移民新家的选址、建设工作,要谋划好他们的长远发展等等,这对元谋县委、县人民政府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元谋要与时间赛跑,在工程下闸蓄水前圆满完成移民工作,更要保证移民安置的质量,决不能因为兴修水利,让老百姓流离失所。
百姓如水,载舟覆舟;民若不安,何谈水顺?
“以人为本,善待为先”,这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对移民]一作的根本原则。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成为工程顶层设计的基本方针。
遵循善待移民的要求,全县相关部门务实推进。县委、县人民政府动员69个县直单位820人(其中:县级领导33名,干部职工组建驻村工作队650名,抽调涉及搬迁村组在外工作的107名干部参与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选派30名年轻干部组成预备队到工作一线协助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乡镇干部120人、村组干部119人,实行“十包”责任制,处级干部每人不少于10户,挂包单位主要领导每人不少于15户,挂包单位分管领导每人不少于20户,并把责任分解到各单位,层层抓落实。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接待群众,倾听移民意见,县财政另外拿出数千万元资金奖励移民建房,对困难移民家庭进行特殊帮扶。广大移民干部对移民倾情倾力,面对面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P2—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