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的大饼是这样摊开的
1.人多地少怎么办?进城打工去
北宋国土面积很小,只有280万平方千米,不到大唐国土的四分之一,但人口最多时达到1.26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大唐盛世也只有人口8000多万。国家和平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没事就敞开肚皮生孩子,才几十年工夫,人口就比盛世唐朝超出了4000多万。
按“三垧地一头牛”的老法子,显然养不活这乌泱泱的人丁。
怎么办?进城打工去!
首选当然是都城汴京。
在宋朝,汴京无疑是一座超级城市。有多大呢?绕城一圈超过26千米,常住人口44万,还有流动人口100多万。这规模放到现在当然不算啥,北京市仅二环就比它的外城长了6千米,人口更不及现在的一个地级市。但那是在张择端一笔一画地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公元1100年前后。那时没有地铁,也没有共享单车,从城东到城西的亲戚家串门,骑驴坐轿,怎么也得一两个小时,更别提节假日会“堵车”了,好好一桌酒菜都能等凉透了。
同时期欧洲城市人口很少,即使到了13世纪(南宋后期)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依然只拥有10万人口,主要街道抽几支烟的工夫就可以逛完。这么两相对比,汴京真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超级大城市。宋朝以汴京为核心建成了庞大的城市群,而且一般大城市人口都有十几二十万。城市吸纳了全国两成以上的人口,创造出了超过七成的税收,可以让绝大多数的农民安心地种田。
城市有这么大的甜头,为了摊开这一张张大饼,宋朝的公务员可没少费心思。
2.自由城市建起来
首先,他们以街市制彻底取代坊市制,建起了真正的城市。
也许你会质疑,这不是笑话吗?唐都长安,东都洛阳,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真正的城市”?但人口多、面积大、生意兴隆之地,不一定叫“城市”,确切地说,有的只为军事和政治目的建了“城”而没有“市”。中国封建时代大多数地方实行坊市制,“城”和“市”是严格分开的。
城市功能应该是多样化的、生活化的。
就说唐朝的长安,住人的坊和做生意的市被围墙隔开,像一块块整齐的菜地,“种”什么、怎么“种”都有规定;对坊的数量也严格限制,诸如益州(今成都)、扬州这样的二级城市,无论多有钱,最多也只能建60坊,绝不能超过拥有108坊的京城规格;至于一般的村镇,想开市做生意,门儿都没有。
宋朝就不一样了,无论大小,城市都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街市。
在京城,政府先确定皇宫和衙门的通道,出钱修建主干道“御道”,搞起了人行道、排水沟和绿化带,在内城专门开辟商业区。在洛阳,政府给“钉子户”做工作,尽量拓宽街道发展商业。国家统一出台政策鼓励T商业,老百姓不管有没有常住户口,不管身份地位高低,只要有足够的银子,都可以拿地皮修房子,或者租赁楼宁门面,合理合法地做买卖。《水浒传》里,监狱长施恩开“度假村”,卢俊义贩卖骡马,西门庆开药材店,王婆开茶坊。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做买卖,城里空间太小施展不开,就把铺子开到城外。如果觉得城市已经没有发展机会,那就去城郊当菜农、果农、花农……或者干脆到周边城市落户,慢慢开始创业。
3.自由生意做起来
唐朝执行严苛的“计划经济”,把商品的价格和交易时间写进法律《唐律疏议》,还规定卖米的只能去米行,卖绢的去绢行,打铁的去铁行,等等。其他还有邻保制、坊门制、宵禁制,老百姓做个小生意都要申请报告、签字审批。政策不松绑,城市要发展比登天还难。
宋朝则允许沿街设店,每条街既可住人又可作为市场,什么柴米油盐、百业百货,流动的、固定的,车马店、茶馆、酒楼、旅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此时,坊市的限制早已不存在,想赚钱的人慢慢越过城门。在《清明上河图》里,汴京东门外,临河开店,摆摊设点,沿汴河两岸延伸出七八里。现代人将《清明上河图》做成动图,动图上那个热闹劲儿简直让人想钻进画里去。
城市发展了,一个类似于城管的部门——“街道司”成立了起来,但它的管理宽松灵活,更多的是为商家提供服务。在宋朝,宵禁早已取消,只要你银子足够,逛街看戏,再吃个宵夜,或者去玩个通宵达旦,绝对没任何人干涉。
P2-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