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上到山上,接待我们的,就是作者白荣敏,而且是太姥山管委会的副主任。这让人大为惊讶又甚感高兴。旅游景区.如此富有学养又富有文字表现的管理者委实不多。我们说,太姥山是一座低调的山,它把自己的沉厚与幽默,挥洒在了东海边。荣敏何尝不如是?
一个文化人,一个心怀澄明的文化人,来到一个名山圣地.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使得一个人与一座山亲切起来。荣敏可以说是太姥山的发言人。
一路上与荣敏交谈,获益匪浅。荣敏始终把太姥山看成一座具有典型人文情怀的山,他长期地关爱这座山,研究这座山,经营这座山,为这座山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太姥山将自身安在大海边,一定注重汲取大海的养分与灵感。而荣敏要想获得文化的真谛、文学的奥妙,也要向太姥山寻找答案。他每天都与太姥山互换情愫。他们长久地对视,长久地交谈,长久地互相提示。由此我觉得,太姥山对于荣敏是一种幸运,荣敏对于太姥山亦然。
荣敏的气质里,藏着他的经历、他的经验以及他的学养与认知。荣敏说过:“一种有精神根据地的写作,才是值得信任的写作,我的精神根据地就是我生活着的这块土地。闽浙边区这块土地提供给我源源不断的厚实情感、生命体验、创作题材,让我找到了个体生命价值的所在,就如一滴水在大海之中,享用无边的快乐和幸褐。”在荣敏的文字中,我起码读到了他的三个“来处”,也就是灵魂故乡。
一个是他现在工作的地方,他在这里十数年,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热情,所有的关注,所有的投入,都放在了太姥山,实际上把太姥山当作他的第二故乡。荣敏的叙述也表明了他人生中的某种渊源:“我幼时居住的小山村在沙埕港北岸的一个山腰里,放眼西望,太姥山巍峨挺拔的轮廓在夕阳的霞光中依稀可见,--19神秘的美艳就这样嵌进了一个少年的审美里,一个人和一座山的缘分因此在冥冥之中被悄然约定。”
人的故乡有两个,一个是生养自己的地方,还有一个是他长期生活的地方、受到滋养的地方。这第二故乡,对他更加重要。此可从《时光之山》《此地争传太姥家》《兹山合是神灵都》《太姥的诗意和风骨》《太姥山间,大师们流连的身影》《太姥山:自茶山》等一系列文字中得到佐证。
他以“一亿年天造地设,五千年人文渊薮,干百年诗意蕴藉”,详尽地铺排出一个广阔的时光概念与人文气象。他这样称颂太姥山:“她既是一部自然经典,又是一册人文巨著,那些沉淀在时光中的魅力,值得我们一辈子体悟和领略。”
他喜欢太姥山的花岗岩洞群,以一种感念来抒情:“是时光给她的一颗七窍玲珑心。穿行在明暗光影之间,迂回在逼仄与幽深之间.仿佛是环环相扣的章回小说,脉络时隐时现,情节迥然不同。令人痴迷沉醉。”(《时光之山》)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