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内外:中国话剧的接受研究》:
3.话剧接受研究与论争史的联系与区别。对同一演出剧目,观众接受出现差异和分歧,发生论争和交锋,这是戏剧接受常有的现象。有的论争还异常激烈,如雨果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首次上演时,支持者与反对者因意见相左就曾在剧场里发生争执和打斗,乱作一团,成为世界剧坛的一个史话。实际上,越是反响不一,争议较大的剧目,其接受内涵越是丰富,也就越有探析和研究的价值,所以话剧接受研究与论争史有颇多联系,有关戏剧“论争”是话剧接受研究应有的内容。但话剧接受研究又与论争史有所区别,话剧接受研究仍然围绕具体剧目创作/演出的论争来作为接受的内容,而论争史可以不围绕具体作品进行,而是主要呈现为观念论争、路线论争、派别论争等,对论争出现的语境、论争的过程、论争者的心态和整个事件的评价等做专门研究,二者有交叉,但不完全重合。以刘炎生所著《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为例,该书既包括具体作家作品的论争(如《尝试集》论争、《沉沦》论争、《蕙的风》论争、《华威先生》论争等),又包括一些文学观念论争(如新文学家与甲寅派论争、文艺“与抗战无关”论争等)、文学派别论争(如“京派”与“海派”问题论争)、文学思潮论争(如“民族形式”问题论争),甚至“王实味冤案”“萧军冤案”等牵扯到政治路线的斗争也包括在内。而话剧接受研究是以“现象级”作品的创作/演出接受(案例分析)为基础和出发点,着重考察不同题材、类型和代表性话剧的接受问题,二者并不相同。
4.话剧接受研究与批评史的联系与区别。首先应明确戏剧批评与理论研究是两回事,理论研究是过去时,主要是对戏剧本体的研究,其研究的直接对象是艺术的一般原理、范畴和原则,以理性总结为主;戏剧批评则是现在进行时,是对同时代人及其作品演出的即时反馈,以感性与理性结合为主。刘再复曾指出:“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中介,这一地位,决定了文学批评家一方面具有文学理论家的科学抽象能力,一方面必须有作家、艺术家的艺术感受能力。因此文学批评家的审美心理结构至少必须是两维的,这就是理性文化心理结构与感性文化心理结构的结合。”但现今出版的很多文学批评史把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混为一谈,其论述对象主要是文学理论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史。这里需要明晰的是,话剧接受研究中的戏剧批评是重要内容,因为批评本身就是反馈与接受,话剧接受研究与戏剧批评史有交集与重叠,但并不完全重复。话剧接受的研究对象与范围要大于戏剧批评,除了批评家的批评外,它还包括理论家的研究、普通观众的欣赏和反馈、官方的审查与接受等。且二者的研究重心和着眼点也不同,话剧接受研究关注的是读者观众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估,包括印象描述、文本分析及价值判断等;而戏剧批评史侧重于批评思想、批评方法、批评标准、批评思潮或流派以及批评理论等本体研究。例如,美国学者韦勒克的《现代文学批评史(1750-1950)》是把讨论的重点置于批评家的批评活动与理论上,它论述了200年间数百名不同层次的批评家及十余种大小不等的批评思潮或流派,对许多大批评家与重大的理论思潮与批评流派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程》则“有选择地论评14位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及相关的批评流派,以此概览现代批评史轮廓”“在选论这14家批评时,我最注重他们的理论个性与批评特色,还有他们对文学运动与创作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同时考虑其对某种批评倾向的代表性”。有的戏剧批评经过沉淀、提升也会形成更深层次、更接近戏剧艺术本质的美学思想或理论,这实际上已经进入戏剧理论范畴,是一种较为沉稳的深层次的接受。例如,焦尚志的《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主要是研究从19世纪末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话剧为载体的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特点和规律”“具体地说,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围,就是体现在现代美学家、戏剧艺术家和戏剧理论批评家的著述、言论中的戏剧美学理论和观念,将涉及戏剧本体论、剧本美学、导演美学、表演美学、舞台美术、戏剧批评(包括戏剧欣赏)美学等广泛的戏剧美学领域和范畴。至于戏剧审美对象——戏剧创作和舞台艺术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戏剧审美意识,则只能作为背景材料或某些理论观点的参证被吸收进戏剧美学史的研究中来”。其他的批评史教程亦大致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批评家和批评理论,关注的是对文学的批评认知活动与历程,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发展、文学创作的不断阐释与探讨,与话剧接受研究不完全相同。朱立元在《接受美学》中曾这样区分“效果史”(在朱氏著作中,“效果史”等同于“接受史”——引者注)和批评史的不同:“‘效果史’重点研究读者(批评家、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反应、批评的历史发展,就研究对象的大范围而言,‘效果史’与批评史是一致的,或者说,‘效果史’的工作可以归入批评史范围内。但是,从我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建立以来的实际成果来看,批评史关注的主要还不是读者(批评家)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具体评价,而是文学思潮、运动、流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纲领,以及渗透在具体批评中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观念、范畴、方法等。在批评史中,即使涉及具体作品的评论,也是力求从中概括出某种理论倾向和概念或审美观念和标准,而不是就作品论作品的。‘效果史’则不同,它就是考察读者(批评家、作家)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具体批评议论,从这种具体批评中再概括出一个时代的审美视界和风气,所以,两者在重点和写法上是有明显不同的,是可以区分开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