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乱世,百弊丛生。在“新”与“旧”的思想面前,一代能臣张之洞如何抉择,突围而出?本书以丰富的文献档案资料为底本,抽丝剥茧,以真实性、故事性、连贯性的叙述,呈现张之洞在清末艰难推动改革的历程,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为何张之洞以石破天惊的胆识,发起千年未有的变革时,又为清王朝灭亡创造了条件,引发华夏发生千古未有的裂变?本书引用首次披露的文献,以别具一格的叙述、引人入胜的情节,揭开这个掩盖了百年的真相!
作为实业救国催生的产物,张之洞不惜重金派遣留学生,寄托他们吸收西方技术后转为强国的能量。但学生走出封闭的笼子到日本、欧洲,呼吸到充满民主气息的空气,吸收了宣扬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知识后,很快置换了由四书五经塑造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成为一个不同于科举为官,具有多元价值观,倾向以选举取代世袭王权,构建民主国家的精英群体。
张之洞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应对,向他们灌输忠君为本,力求利用他们的才能局部更换大清帝国僵化的零件,实现救国的目标,必然与留学生取代王权、主张人权的观念发生冲突。
慈禧、军机处大臣等不顺应留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害怕他们动摇王权加以限制,不将毕业的学生调到行政、军事、司法等部门担任负责人,不将他们当作构建现代国家的支柱。
受到排斥的学生感到报国无门,必然对清朝没有归属感、认同感,不可能与腐朽落后的专政和平共处,像打破外壳坚硬的核桃,加速了清王朝的灰飞烟灭!
前言
第一章 危亡引发军事变革
高价训练自强军
高薪聘请德国军官
创办武备学堂
劝说皇上结盟日本
派遣学生赴日留学
斥巨资向日本订购军舰
建立中央常备军
反对摊派军费
练成湖北新军
第二章 与激进的维新派分手
张之洞与康有为闹翻
扶持汪康年办《时务报》
张之洞痛骂黄遵宪
停止订阅《湘学报》
呈送《劝学篇》,指明变法方向
废除沿用千年的八股文
保举果敢有为的人才
第三章 变法以流血中断
法华寺里的密谋
袁世凯的背叛
慈禧发动政变
张之洞营救杨锐
陈宝箴遭撤职陷害,惜别长沙
张之洞敦促日本驱逐康有为
第四章 平息义和团,争取八国撤军
策划东南互保
奏请慈禧停战剿匪
慈禧与光绪帝弃京出逃
驻华公使要求惩办“祸首”
慈禧以惩处皇亲国戚换取回宫
张之洞劝告各国降低赔款
第五章 设计新政扭转王朝衰弱
张之洞起草新政纲领
变革三折,得到慈禧的肯定
为南京播下大学的种子
张之洞要选拔通晓经济的人才
制定学制,中西兼容办学
对赴日留学生的约束与奖励
设立学部,让国民接受教育
石破天惊,废除科举
第六章 救亡图存唤起各界精英行动
吴禄贞等血战大通
制裁华商邱菽园
沈翔云等声讨张之洞
花园山聚会,酝酿反清
秘密成立日知会
美公使反对官方逼迫刘静庵认罪
第七章 留学生与清朝决裂
勒令停止湖北留日学生办报
反感愚昧的忠君,决定推倒清朝
留日学生点燃抗俄怒火
留日学生罢课回国
黄兴以华兴会策划起义
留学生劝孙中山设立同盟会
第八章 立法废除野蛮的酷刑
维护公众安全,创立警察局
张之洞推荐伍廷芳等立法
聘请日本人松平康国当法律顾问
废除沿用2000多年的酷刑
为何张之洞捍卫礼教
第九章 立宪能否容纳民权
五大臣出国考察
为立宪争论不休
重新构建中央政府职能
各督抚不想放弃权力
慈禧准许行政与司法分立
预备立宪,为何清朝一再拖延
第十章 廉政无私,守护衰落的王朝
张之洞出任军机大臣
掌管学部,普及教育
兴办高等教育学堂
扩大理工科招生数,缓解技术人才短缺
大力整顿涣散的学风
力劝摄政王宽恕袁世凯
张之洞留下的悲叹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