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动画研究》以戏曲动画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戏曲动画的发生与矛盾,其次,分析了戏曲动画的文本创作特征、表演转变、造型设计、时代应用与价值,最后结合当下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下戏曲动画发展的问题与未来。
该书共六章。第一章从戏曲与动画的融合历史入手,阐述了戏曲动画发生的条件与背景,着重探讨了戏曲动画的定位,以及两种艺术融合而产生的内在矛盾与逻辑。事实上,戏曲动画展开整体研究必须首先对其定位,该书提出戏曲动画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带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类型动画,所以遵循戏曲动画作为类型动画的基本原则,戏曲动画一定要符合动画艺术本身的假定性,戏曲动画的假定性是在动画假定性和戏曲假定性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新的假定性,这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提前预设,也是戏曲动画能够成为戏曲动画的先决条件。同时戏曲动画是由戏曲与动画两种艺术融合而成,其中必定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性。通过分析总结出其中三个主要矛盾,即戏曲真人与戏曲非真人、舞台有限与画面无限、戏曲程式与动画chao越创造,zui基本的则是程式性矛盾。对这些矛盾的不同解决,形成了戏曲动画的不同形态,但这些形态有一个总体特征就是“非真人舞台性”,这是相对戏曲的真人舞台和电影的“照相性”提出的,它主要指的是真人到非真人,舞台到影像的变形、虚幻和chao越。“非真人舞台性”从本质上规定了戏曲动画艺术必须区别于戏曲舞台和影视艺术的真人与复制,同时又与动画艺术的变形性有一定的区别。因为非真人舞台性指的是戏曲加动画的融合过程。在提出这一概念后,又具体分析了造型、动作和其内在精神,对“什么是戏曲动画”“戏曲动画存在的根据和根本意义”进行了阐述。戏曲动画既要保持戏曲的程式性和舞台性,又要保持动画的变形性和夸张性,并在两者的融合中展开一定的写意叙事。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戏曲动画的文本特征。首先论述了戏曲动画的文本独特性,戏曲动画文本不是动画剧本和戏曲剧本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独特性的“动画”剧本,包含了造型性、兼容性、幻想性、内涵性、可听性和创造性。其次总结了人物塑造和剧本语言的特点。最后,具体分析了戏曲动画剧本的改编策略与技巧的独特性。因为大量的戏曲动画作品是以戏曲故事为主要内容,戏曲故事来源于戏曲舞台表演剧目,因此这中间存在着一个从舞台故事到银幕故事的改编过程。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戏曲动画的表演转变。首先,从表演的意象和思维入手,主要论述了戏曲动画表演的主体——戏曲动画表演的背后,实际上是动画师“给予”的表演。其次,论述了戏曲动画表演的体验与表现、表演的自由创造与被束缚的表演身体、表演的程式动作等。事实上,戏曲动画的一切表演都从动画师的意象和制作中呈现而出。戏曲的唱念做打成为“画”出来的唱念做打,“画”出来的画面时空自由替代了戏曲舞台的程式时空。戏曲动画表演尤其是动作受制于戏曲表演程式的限制,又通过动画表演的夸张和chao越性挣脱了束缚,形成了在自由与束缚之间进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表演。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戏曲动画的造型设计,主要包括人物造型和场景设置两部分。首先,论述了形象造型和表演造型,戏曲动画的形象是以戏曲形象作为基础造型来进行创作的,戏曲行当分类的影响使戏曲动画的造型用“动画”的形态可分为七种,形成了不同的造型系统。其次,论述了美术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设置。场景设置主要包括背景设计和道具设计。戏曲动画的场景设计在“非真人舞台性”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丰富多变,而且富有想象力。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戏曲动画的时代应用与价值。从国家对于戏曲的传承传播、从娃娃抓起的扶持政策与戏曲动画的独特儿童视角结合展开,再到戏曲动画的审美教育与价值,文旅部公共文化共享工程也在戏曲动画创作的基础之上形成“戏曲动漫”创作,并探索出新的传承模式,而且在戏曲动漫创作的基础上拓宽了戏曲动漫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了戏曲动漫儿童剧、戏曲动漫教材和绘本等新的形式。
第六章就当下的数字化发展,分析了戏曲动画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以及当下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未来展望和发展建议。
最后就是该书的结语部分,重点阐述了该书的创新点和写作的难点与遗憾,对戏曲动画的发展与未来提出了较有深度的思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