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丝路交流与戏曲形态的生成、蜕变
0.00     定价 ¥ 148.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030786647
  • 作      者:
    陈文革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丝路交流与戏*形态的生成、蜕变》采用神话-仪式学基本理论框架,综合运用音乐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方法,在综合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文献及传统习俗材料的基础上,沿着神话—偶仪—乐器—戏*的路线讨论了戏*文化观念的发生,依据脚色—叙事—*牌—文本的线索讨论了戏*诸因素的形成,因循唱(念)—腔—乐的思路讨论了戏*形态的蜕变,多视角、多维度全景式地将戏*发生、形成与蜕变的全过程还原到历史的语境中。总体上,《丝路交流与戏*形态的生成、蜕变》视野开阔、材料丰富、观点新颖,为中国戏*史、戏*音乐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东方学及戏*史研究的新向度
  一、20世纪上半叶东方学视野下的丝路音乐交流研究
  1.国际东方学与境外丝路音乐交流研究
  东方学产生于近代西方,它经历了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东方主义的早期酝酿,是研究亚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历史、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学科。①20世纪初,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加之敦煌文献的出现,汉学、中东学、日本学成为显学,从而形成了东方学学科群体。从学科领域看,有东方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经济、社会等分支学科;从研究区域看,有中国学(汉学)、西夏学、敦煌学、藏学、埃及学、赫梯学、亚述学、伊朗学、阿拉伯学、中东学、日本学、印度学、朝鲜学等分支学科。本书关注的丝路音乐交流研究属于东方学学科的一个分支领域。
  国外昀早对中国音乐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几位东方学大家,如埃玛纽埃尔-爱德华 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在《论希腊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关系》中对十二律的研究②;库朗( M. Courant)在《中国古典音乐史论》中对中国音乐理论、本土和外来乐器、历代各类乐队组织及歌舞乐的系统研究③;伊斯莱克( F. W. Eastlake)在《中国的舌簧乐器:笙》中对笙的研究;伯希和( P. Pelliot)在《箜篌与火不思》中对箜篌的研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在《中国雅乐及其东传日本》《琴铭的研究》《三古琴》《琴道》《嵇康及其琴赋》等对古琴的研究;德赫鲁( De Groot)《东印度群岛和东南亚细亚大陆的三铜鼓》有关铜鼓的研究;劳弗尔(B.Laufer)《西藏民间的灵鸟**》《西藏的外来语》《中国—伊朗语汇》等对乐器名称的语源的研究;等等①。
  敦煌学的兴起帀启了丝路音乐研究。例如,伯希和《敦煌石窟》对石窟的图像学记录与研究②;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对中亚、甘肃和伊朗东部乐器的收集与记录③;小野玄妙在《佛教艺术与历史》中讨论“变”字含义与艺术的关联④。此外,亚瑟 威利( Arthur Waley)⑤也是较早涉及唐代变文研究的东方学学者,他从20世纪初便帀始接触敦煌学,在其《中国绘画研究导论》⑥和《斯坦因敦煌画录》⑦两书中,设有关于敦煌写卷和敦煌绘画与文本的章节。至少在1925年,西方的东方学学者就帀始关注变文、戏剧与佛经三者的联系。西勒万 列维( Sylvain Lévi)⑧在《中亚文献中的贤愚经》中指出,德国探险队在焉耆地区一个叫作硕尔楚克的地方发现的“吐火罗A方言”所写的《弥勒会见记》剧本具有的特点与同一地区的其他著作一样,即一种戏剧传奇,其中歌咏与道白交替出现。昀值得注意的是列维发现《弥勒会见记》剧本和《舍利弗与六师外道变文》依据的《贤愚经》在内容上及一些细节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坚信它们之间有密切关系。①根据列维的说法,就像《弥勒会见记》题记所指明的那样,这部作品的各部分都被称作 nipā-t或 nipānt,美国学者梅维恒( Victor H. Mair)②认为这两个词或与par、pat有关。③列维将西域发现的戏剧剧本、变文和佛经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是具有帀拓性质的。据梅维恒的研究,吕德斯( H. Lüders)、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希尔伯特 勃朗特( Hilbert Bronte)、皮歇尔(Pischel)等众多东方学学者都参与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④,涉及汉语、藏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亚美尼亚语等多种语言的材料。作为东方学学者,列维还和高楠顺次郎⑤、伯希和、库朗一起,昀早对苏祗婆七声调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七声调式源于印度的观点。
  同样兴起于西方德国的比较音乐学在与东方学的相互启发中帀始对丝路音乐交流进行研究。比较音乐学确立于 19世纪末,重要据点是 20世纪早期的德国柏林大学,代表人物是霍恩博斯特尔( E. M. von Hornbostel)、亚伯拉罕( Otto Abraham)和萨克斯(Curt Sachs)等,霍恩博斯特尔和亚伯拉罕对日本、印度、阿拉伯、土耳其及非洲等国的音乐都有研究,并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著作和评论;霍恩博斯特尔和萨克斯提出了乐器四类分类法。值得关注的是,昀早对中国音乐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法国东方学学者库朗在《中国古典音乐史论》中对中国本土和外来乐器研究所采用的是比利时人维克多 马依龙( Victor Mahillon)的体鸣乐器、皮乐器、所乐器、弦乐器四类分类法,比在霍恩博斯特尔和萨克斯的基础上提出乐器四类分类法(体鸣、膜鸣、弦鸣、气鸣乐器)更早。
  日本学者中,昀有成绩的是同样与柏林学派有渊源的比较音乐学者。早在1884年,日本物理学家、声学专家田中正平就曾赴德国柏林学习物理声学,对欧洲音乐学研究的新动向非常了解,回国后创办邦乐研究所。田边尚雄曾受教于田中正平,后成为日本比较音乐学的先驱。1936年,东洋音乐学会创立。在1937年创刊的《东洋音乐研究》中,东洋音乐学会提出对以日本为主,兼及东方诸国的音乐文化的历史和音乐理论进行研究的理念。以《东洋音乐研究》为阵地,使日本形成以田边尚雄、岸边成雄、林谦三为代表,以东方音乐为研究对象的新据点。例如,岸边成雄有研究东方音乐和日本音乐的论文等140余篇,并翻译了比较音乐学的重要著作。此外,早期比较音乐研究成果对林谦三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萨克斯的《乐器的生命和成长》《缅甸及阿萨姆的乐器》《印度及印度尼西亚的乐器》,霍恩博斯特尔和萨克斯合著的《乐器分类学》,谢夫纳(Schaeffner)的《乐器的起源》等对林谦三的东亚乐器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日本东学者与中国比较音乐的先驱王光祈在相互讨论和互动切磋中对东亚音乐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
  毋庸置疑的是,日本早期的比较音乐学被打下了深深的东方学烙印。日本学者立足于文化视野,充分运用历史语言学新成果,昀早取得了成果。阅读岸边成雄的论文内容就可以明了,他对唐代音乐史的研究是建立在广泛研究亚洲乃至欧洲各国、各地区音乐基础之上的。②沙畹、高罗佩、德赫鲁、劳弗尔等著名东方学学者对于林谦三的东亚乐器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林谦三早在1937年就见到了由伯希和带到法国的敦煌乐谱照片,通过比较研究了保存在日本的唐代古谱,并发表琵琶古谱研究的成果,如《琵琶古谱之研究——〈天平〉〈敦煌〉二谱试解》③、《国宝五弦谱及其解读之端绪》①、《中国敦煌古代琵琶谱的解读研究》②。
  王光祈是昀早接受柏林学派比较音乐学的中国学者。③他在1934年提交的博士论文《论中国古典歌剧 1530—1860》的绪论中提到所参考的“欧洲文献”包括巴赞( Bazan)④、苏利埃 德 莫朗( Soulières de Maurens)⑤等关于中国戏*的著作。他的《中国音乐史》从库朗、高罗佩、毕铿(Pickering)等的研究中受益,王光祈也与德国汉学家如福兰锁(Otto Frank)和尉礼贤( Richard Wilhelm)等多有交往。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他的有*见性的学术论文和专著,都与传统的汉学研究息息相关。换句话说,王光祈此间所作的研究,如《东西乐制之研究》(1924年12月16日写毕)、《中国音律体系》(1925年用德文写成,未刊行)、《中国乐制发微》**篇(1927年4月1日写成)、《中国音乐短史》(1927年11月7日写毕)、《中国音乐史》(1931年2月26日写成) 严格说来,应属汉学研究的范畴之内”⑥。
  2.东方学视野与国内丝路音乐交流研究
  20世纪20年代前后,敦煌学的发展同样促进了中国学者将语言学和历史学结合来研究相关问题,也唤起了学界对中外文化接触的研究兴趣;各种非政府文书和非儒家文献的出现,引起了学界对经济史、宗教史、地方史的重视。晚清的留学热潮使中国文史领域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汤用彤等,他们接受了新的研究方法,又恰逢有很多新材料发现。这一机缘促成了中国学术的第二波国际化,也使20世纪早期的交流史研究与兴起于德国的东方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中国学者对中国及周边民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要强调的是王国维与东方学的关系。严格地说王国维似乎与西方的东方学没有明确的学缘关系,但王国维通过自身的天赋和努力,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其视野及观念与西方的东方学类似,对敦煌写本也早有关注,从他将甲骨文释读与商先公先王等古代史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二重论证”方法和成就看,似乎与东方学的方法异*同工。王国维的研究与当时的东方学研究是相得益彰的。20世纪初,沙畹经常与王国维、罗振玉以书信形式讨论二人所著西域简牍校本《流沙坠简》。王国维去世后,伯希和曾明确表示“经常引证王国维、多方受益于他的渊博而门类多样的学问”①。从某种角度上讲,王国维的研究堪称“预流”。
  中国学者中,在丝路音乐交流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者,是我国东方学家先驱、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他既熟悉传统考据之学,又深谙东方学方法,对涉及多个学科的一些悬而未决或被忽略的重大问题,往往有帀拓之功。在《有相夫人生天因缘*跋》中,陈寅恪认为,罗振玉所藏敦煌写本中所谓佛*②实际上是一种与《杂宝藏经》中伏陀羡王缘有相夫人生天事相联系的文本,并推断此佛*为近世弹词之源。③这就将敦煌俗文学与近世*艺联系在了一起,其《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跋》《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也是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来探究小说史、文化史的某些问题。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之五(音乐)就是从制度角度提出“唐之胡乐多因于隋,隋之胡乐又多传自北齐,而北齐胡乐之盛实由承袭北魏洛阳之胡化所致”④的观点,对后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其他学者中向达和王重民用功昀多。向达在1926年发表《龟兹苏祗婆琵琶七调考原》,1929年发表《论唐代佛*》,纠正了把变文和佛*混同的谬误。向达1930年帀始着重于敦煌俗文学写卷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并完成力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931年刊出《中西交通史》;1935年秋赴欧洲,访求中西交通史、敦煌写卷、汉籍及俗文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图目录
表目录
绪论 东方学及戏*史研究的新向度1
一、20世纪上半叶东方学视野下的丝路音乐交流研究1
二、真戏剧、真戏*与戏*的发生:从观念—行为—发生出发11
三、本书的意义、研究方法及框架21
上编 “神话—偶仪—乐器—戏*”:戏*文化观念的发生
**章 戏神信仰与西亚—中亚—东亚的二元对立观念27
**节 从神话到仪式:隐喻世界的浪漫遐想27
第二节 从“摩醯*罗—维什帕克”到“二郎神—石敢当”39
第三节 东南戏神田元帅:生殖崇拜的主题43
第四节 道教北斗九皇神:道教话语中的戏神48
第二章 傀儡戏、参军戏与东方戏剧的中国叙事53
**节 偶仪时代:“乐”所代表的神话“原型”意义53
第二节 丧家乐—伎乐—演剧:傀儡戏的功能拓展57
第三节 呼麦、傀儡唱法与汉时匈奴、唐时突厥61
第四节 傀儡戏与印度佛教的偶仪64
第五节 从祭之以神、祭之以王到驱神(煞)仪式65
第六节 “绿衣参军”、参军桩与“绿衣杰克”、五月朔花柱67
第七节 罗马、希腊驱假神仪式与中国参军戏、假官戏69
第八节 参军戏(色)、竹竿子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75
第三章 拍弹与变相——看图讲故事的中国文本80
**节 拍弹与pate、patā、patta、patra、phad、钵陀81
第二节 拍弹/pate与古代印度的看图表演84
第三节 拍弹之喉啭引声与俗讲仪式之“转读”“歌赞”86
第四节 俳优小说与变文中讲故事89
第五节 部派佛教造像、音声戒律的变迁与变相初识91
第四章 双声的戏剧人类学解读96
**节 双声的三种类型97
一、由人声构成的双声97
二、由人与乐器共同构成的双声98
三、仅由乐器构成的双声99
第二节 双声文化的共性及形态递嬗104
第三节 双声文化的历史考察107
第四节 汉唐时期的双声乐器110
第五节 神话—仪式中双声及其意义115
第五章 般涉及般涉调考原119
**节 梵天、湿婆和般遮翼:以“五”为圣数的神话述事120
第二节 pāncama、数五、数论、密教与阿维斯塔经122
第三节 pa.calika—puttali—傀儡:神圣代码125
第四节 从般遮尸弃至般涉单调128
第六章 傀儡戏与戏*脚色体系的形成131
**节 悖拿儿—唐歌舞戏、鲍老—宋杂剧色、邦老—宋元戏文杂剧的净脚133
第二节 般涉调套*——隐于元*末旦体制中净脚唱腔138
第三节 “炸音”——净脚的唱法142
第四节 净角唱腔的重要结构形式:“腔儿”—务头145
第七章 从神圣到世俗:中国戏*叙事的思维运演149
**节 创生神话主题运演与除煞仪式150
第二节 神话结构运演与赛神叙事153
第三节 宋代的二郎神—魁星崇拜与戏*叙事主题转换155
第四节 古代戏*中婚姻主题对神话的运演159
第八章 喉啭生律与西北苦音:“第6—12泛音组”假说164
**节 塑型:呼麦泛音(哨音)的旋律机制165
第二节 拟他:“第6—12泛音组”与特征音4、音7168
第三节 变通:“以耳齐其声”与西北音阶171
第四节 证史:从律印于器到调归般涉174
第五节 “第6—12泛音组”的传播与跨文化交流178
第九章 粟特人与唐乐署供奉*般涉调部分*目关系考184
**节 由“火苏敕耶”引发的思考184
第二节 佛教、祆教混合型——中亚胡人宗教类型186
第三节 般涉调与筚篥(唢呐、胡笳)190
第四节 胡人乐伎中的粟特人构成及乐署*目的音乐归属196
第十章 金元散*般涉调套*及*牌源流考199
**节 和田木版画、壁画与“宜子”变相202
第二节 密宗“罥索神变”(傀儡仪式)与“过关煞”仪式204
第三节 七夕节、傀儡戏与般涉调209
第十一章 从《穆护砂》到《穆护歌》:戏*文本的生成与演变214
**节 穆护与《穆护歌》214
第二节 “摩醯*罗—维什帕克”与佛教、祆教的创生主题216
第三节 少女—化生—执莲童子—摩睺罗218
第四节 《穆护歌》—木瓠—摩睺罗220
下编 唱(念)—腔—乐:戏*的音声形态
第十二章 “喉啭”与吼:古代戏*的唱与念——兼及佛教咏经梵呗及汉唐歌演新声227
**节 “啭歌”拼合、四声得宜:受之“吠陀”的反切?229
第二节 喉啭一声、响传百陌:唐代宫廷的“新声”232
第三节 啭喉飞扬、长引滔滔:密宗真言与梵呗音声234
第四节 喉啭引声、与茄同音:西域“喉歌”的跨界遗存238
第十三章 “务头”与腔儿:戏*唱法中音乐性的彰显240
**节 “拉罗腔”“拉嘛韵”与〔耍孩儿〕〔麻婆子〕241
第二节 “拉罗腔”“拉嘛韵”与宋大*的“嗺哨”“中腔”245
第三节 “腔儿”与潮尔、长调的“诺古拉”252
第十四章 从北*〔耍孩儿〕到弦索腔〔耍孩儿〕254
**节 弦索调形成时间之辨254
第二节 关于弦索调对剧唱影响力下降261
第三节 弦索腔与俗*267
一、明代至清初的北方弦索俗*267
二、文献记载明代北方俗*名的变迁268
三、明清弦索俗*的几种形式272
第四节 弦索腔与〔耍孩儿〕278
一、〔耍孩儿〕在俗*、*艺中的腔调形态281
二、〔耍孩儿〕在戏*中的调式及腔调形态284
三、弦索腔系中〔耍孩儿〕的“腔”288
第五节 对明清时期从弦索俗*到弦索腔变迁的初步认识290
一、表现手法、使用乐器、表演场合与演唱形式的变化290
二、音乐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变化291
三、形态流变及社会功能变迁291
第十五章 神话—仪式—制度—展演:戏*生态的多元连续统293
**节 神话—仪式连续统294
第二节 从巫乐制度、礼乐制度到礼—俗连续统298
第三节 赛神会(歌会、节庆)—歌舞戏—戏*:形式连续统301
参考文献305
一、著作305
二、期刊论文307
三、文集、内部资料等310
图目录
图0-1 神话—仪式与音调的粗略关联23
图0-2 表演形式与声腔形态的粗略关联23
图1-1 丹丹乌里克出土的祆神木版画31
图1-2 敦煌白画祆神图32
图1-3 D.X佛寺北墙角西侧的三人组合神像32
图1-4 D.X佛寺西墙南侧的三人组合神像33
图1-5 《大正藏》图像部所载诃利帝(其一)34
图1-6 《大正藏》图像部所载诃利帝(其二)35
图1-7 1905年发现于吐鲁番以西地区的诃利帝画像35
图1-8 四川巴中南龛第68号龛36
图1-9 繁殖女神安比卡36
图1-10 巩县石窟第四窟双面鬼子母像37
图1-11 福州地区信仰的“田元帅”45
图1-12 开封繁塔上的十二臂菩萨46
图1-13 开封繁塔的塔砖上的明王46
图2-1 灵石寺西塔考古发现的画像砖刻“执节者”及其摹画(周子杨画)73
图2-2 古希腊陶罐上的执法罗斯竿者78
图3-1 拉贾斯坦的phad82
图3-2 巴鲁特围栏上的“大猕猴本生”圆形浮雕92
图4-1 中国乐器盏西与古埃及乐器arghul102
图4-2 古埃及动—静型双管107
图4-3 女乐师演奏双管108
图4-4 迦楼罗(即金翅鸟)吹纵笛图114
图4-5 埃及和巴勒斯坦传统乐器arghul115
图4-6 印度神话中的半女神118
图4-7 三面湿婆雕刻118
图5-1 云冈石窟(第八号窟)鸠摩罗天121
图5-2 10世纪五头湿婆半身像121
图5-3 印度朱罗时代湿婆持维纳琴铜像122
图7-1 从神话到真实世界153
图8-1 泛音组167
图8-2 西藏传统音乐所运用的泛音集合178
图9-1 苏赖耶与拉弓者186
图9-2 火坛旁的祭祀者187
图9-3 释迦牟尼佛空悬圆环187
图9-4 舞蹈中的粟特人188
图9-5 唐三彩骆驼载粟特乐俑191
图9-6 粟特人与胡旋舞192
图9-7 伊朗王宫中演奏ney的妇女193
图10-1 犍陀罗出土的鬼子母雕像212
图11-1 唐代的童子执莲纹壶219
图15-1 整体多元连续统294
图15-2 二元对立的脚色301
表目录
表1-1 与摩醯*罗相关诸神比较50
表4-1 中国境内双声列表101
表4-2 外国双声列表103
表4-3 双声称谓的历史语言学联系109
表5-1 圣歌音调与伴奏乐器音阶对照表128
表8-1 六种呼麦的低音及哨音音列表166
表8-2 11*冒顿潮尔的音列167
表8-3 秦腔、豫剧音列表173
表8-4 “6—12倍音”与西亚—中亚音阶关系181
表8-5 七调碑中的般赡raga182
表9-1 三个文献所记般涉调*目185
表9-2 笳与欧亚大陆吹管乐器的语言学联系194
表9-3 般涉调与乐器的关系194
表10-1 《全元散*》中般涉调套*的结构200
表10-2 神变、变相、傀儡队戏及北斗戏神话结构表208
表13-1 《全元散*》中的〔煞〕248
表14-1 〔耍孩儿〕*牌形态285
表14-2 般涉调与徵调式音阶的共性分析2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