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故事》:
千万年来,人类始终都在一个无法解脱的旋涡中盘桓:
人是什么?
人究竟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
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人类一步步地从这个旋涡中抽离出来,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越来越清晰。
但是,即使到了今天,人类迈出的步伐也是有限的,我们仍旧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然而对于许多事情,我们最起码已经可以做出准确的推断。
亲爱的读者,我将要在这一章中,向你们诉说人类登上历史舞台的故事。假设对于生物可能存活在地球上的时间,我们用一条具有相应长度的直线来表示,那么,人类或在一定意义上和人的生命接近的动物,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存在的时间,就是这组线中长度最短的那条。
在地球这个大舞台上,最后登场的动物是人类,但最早掌握用脑力征服大自然技巧的动物,却也是人类。我们之所以要对人加以研究,而非选取同样拥有有趣历史的猫、狗、马等其他动物为研究对象,原因正在于此。
根据现在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人类存在的这颗行星,最开始是一个巨大的、燃烧着的球体。但是,和宇宙的无边无际相比,它还不及一粒微尘。在数百万年时光的冲刷下,它的表面慢慢地燃烧殆尽,并生出了新的“肌肤”——一层厚度很薄的岩石。正是这层看起来毫无生命迹象的“肌肤”,在暴雨日积月累地冲刷下,蜕去了坚硬的花岗岩,那些裸露出来的泥土,被雨水推动着进入到高峻的峡谷,直到太阳赶走雨云,星球上被冲击出来的大量小水坑慢慢地演变为东西半球的宽阔海洋。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奇迹出现了:在这个看起来没有半点生气的星球上,生命诞生了!
海洋孕育了第一批存活下来的细胞。这些细胞在海洋里随着波涛展开了一场延续数百万年的流浪。在这场旅行中,为了使自己能够在周围恶劣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它们一步步地养成了自己的“脾气秉性”。其中一些细胞喜欢昏暗的、有着淤泥的湖泊或池塘底部,便从山顶“乘坐”雨水“快船”,来到水底安家,演变为植物;另一些细胞更喜欢到处漂流,便生出很多节状的四肢,在海底住了下来;还有一些细胞长出了鳞片,在水里欢快地游泳,直到最后演变成鱼类。
几乎在同一时间,植物数量的增加使得海底的空间变得有些拥挤,一部分的细胞只好搬迁到新的地方——沼泽地和山脚下的泥岸处,以便更好地生存。它们每天都能从潮汐中,呼吸故乡的气息。接下来,为了在地球表面上的稀薄空气中争取到生存下去的机会,它们必须学习适应不那么舒适的新家,直到掌握在空气中像在水中一样生存的本领。它们的身体慢慢成长起来,演变为灌木和树林,甚至还学会了开花的“绝技”,以吸引鸟儿和昆虫将自己的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就这样,陆地上长满了植物。
由于在海洋中生活变得艰难,部分鱼类从海洋中“搬迁”出来,慢慢掌握了用鳃和肺呼吸的本事,但同时也没有丢掉在水里生存的技能,最初的两栖动物由此出现了。
脱离了海洋的怀抱,这些动物不得不学会适应陆地生活,有些进化成爬行动物,比如蜥蜴,它们喜欢生活在森林里。慢慢地,它们的体型变大了,还长出了四肢,这样就可以更迅速地在松软的土地上行动。直到后来,这些三四十英尺(1英尺=0.3048米)高的巨型动物占据了整个世界,它们就是生物学所指的恐龙家族:斑龙、雷龙等。
有些爬行动物家族成员不甘于只看到陆地的风景,于是就把家搬到上百英尺高的树顶上。腿已经无法满足它们行动的需求了,为了更好地在树上生活,它们身体的两侧和脚趾间慢慢地生出了像降落伞一样的肉膜,并长出了漂亮的羽毛,尾巴也变成了“指南针”,这就是最初的鸟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