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玄韵流芳:《世说新语》的审美精神
0.00     定价 ¥ 66.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520344388
  • 作      者:
    杨星映,江南,管才君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星映,女,1945年生,北京大学文艺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艺美学博士。退休前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文艺学硕士点领衔导师、重庆市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主讲人、负责人。曾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三次),2007年获重庆市政府授予“重庆市教学名师”称号。有《文艺学基本原理》(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纲要》、《小说艺术的奥秘》、《中西小说文体形态》、《中西小说文体比较》(主编)、《中国占代文论元范畴论析:气、象、味的生成与泛化》(合著、领衔人)等著作。在《中国文学批评》、《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伍拾篇。
  
  江南,女,1976年生,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图书馆馆员。2005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并获硕士学位。发表论文多篇。
  
  管才君,男,1978年生,文学博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美学,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厅级项目2项,参与完成省级项目1项,在研厅级项目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玄韵流芳:<世说新语>的审美精神》从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切入,着力挖掘魏晋美学产生的哲学基础和社会根源,领读者通过《世说新语》中汉末三国两晋士人极具个性的言谈举止和特色鲜明的遗闻轶事,感悟和领略魏晋美学的生命之美,体悟和把握魏晋六朝文学艺术的审美精神,以及对后世中国人审美精神和文艺创作的影响。
  哲理与悟思相结合,理论阐释的深入与文字表述的灵动相结合,是《玄韵流芳:<世说新语>的审美精神》的一大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玄韵流芳:<世说新语>的审美精神》:
  刘劭推崇兼具所有品德并达到极高程度(“兼德而至”),称之为中庸,认为这是对圣人的称呼。在《体别》篇中刘劭分析了中庸之道和具有各类才性之人的种种具体表现,即汤用彤所说“分别才性而详其所宜”。在《流业》篇中刘劭列举大量历史人物,以三才来衡量十二类人才的功业:“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辩,有雄杰。”说明这十二类人才都是可以担任人臣的。而主德者(其实就是指国君)“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国君善用众才,使各得其任,“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如果偏好某种才能,使具备这种才能的人当权,其他人就不会被重用。《材理》篇中刘劭梳理了通晓天下规律的八种才能。刘劭认为道理种类很多,而人的才能各不一样,“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说有三失,难有六构,通有八能”。刘劭说天地根据阴阳之气的加减化生万物,这是天地规律的道理。用法律治理政事,这是人事的道理。用礼教化百姓,使其行为得当,这是义的道理。观察人们的言行,这是情性的道理。四种道理相异,对于人才来说,必须由外部表现彰显出来,外部表现依靠本性表现出来,人才的本性和道理相合,相合便会有外部表现,外部表现足以显露道理,道理充分就能自成一家。四家的外部表现不同,而人有九种偏颇的情性,使四家道理各有得失:“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立事要,则滥炎而不定。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刘劭列举了九种偏颇的情性所造成的人们言行的缺失,说这就是“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
  刘劭接着分析了情性不纯正畅达之人的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常常让人们迷惑不解,以及论说中的三种失误和六种容易产生的误解纠纷,然后指出,只有同时具备八种才能的通才之人,才能与他谈论治理国政和管理百姓的道理。这八种才能便是:“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材。恩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通才之人,既能兼此八材,行之以道。”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刘劭在《人物志》卷上四篇中以先秦精气论和汉代元气论为指导,分析了人的内在本性与外部表现、人的内心与精神、人的情性与言行和才能的关系,并将人才的才能区分为偏才与通才,剖析了偏才为人处世和言行论辩中的偏颇,通才在为人处世和言行论辩中的种种优势,认为只有同时具备八种才能的通才之人,才能与他谈论治理国政和管理百姓的道理。这样,刘劭就为选拔人才确立了评判标准,并为臧否品评人物奠定了理论依据。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第一节 剧烈动荡的社会现实
第二节 生命情调的品味体悟
第三节 静思玄想的本体探询

第二章 人物品藻趋向的转变
第一节 “名教”式微与“自然”兴盛
第二节 率性任情的人物品藻
第三节 人物品藻的美学意义

第三章 《世说新语》的编撰
第一节 《世说新语》对人物、事件的择选
第二节 点线面立体交叉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

第四章 《世说新语》的审美精神
第一节 通脱放达的生命情态
第二节 潇洒玄远的生命境界
第三节 形超神越的生命之美

第五章 《世说新语》的美学启示
第一节 魏晋风流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淡雅幽远审美倾向的形成
第三节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