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思想的70座高峰》:
【作家小传】
在我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一位被尊为“圣人”的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就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的祖上也曾是西周宋国的贵族,后来逐渐败落,到他的祖父孔防叔的时候迁到了鲁国。他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鲁国陬邑的邑宰。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子孟皮,但有足疾。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其母曾去尼丘山祈祷,后怀了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丘三岁时候,父亲病逝,之后,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15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多岁时,已经通晓了“六艺”,并且开始收徒讲学,打破了我国历史上学在官府的惯例,教育学生时重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一生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名的贤士七十二人。35岁,孔子离开鲁到齐,大约两年之后返回鲁国。51岁时担任中都宰,第二年升任司空、大司寇,前后为官约四年。55岁时,带领着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达卫、陈、曹、宋、蔡等国。68岁时,回到了鲁国,73岁卒于鲁国。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推行仁政礼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据说孔子自小就十分遵循礼治,有次天气很不好,寒风呼啸,可是他依然不顾母亲劝阻,拿着礼器出门,他说,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可见其举止不同凡响。他出仕于鲁国,并且曾经周游列国来推行他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退而从事文献整理和著述的工作,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不朽贡献。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形成我国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形态的表现。后世尊称孔子为“至圣”“万世师表”。
【作品导读】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辑录而成,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论语》共20篇,每篇标题取自于首章首句的前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也没有共同的主题。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或时人的对话,大多简短,没有构成形式完整的篇章。作为我国儒家的经典之一,《论语》首创了语录体,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主张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虽然对于孔子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只是片段性记录,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依然能感受到孔子作为一位谦谦君子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我们也对孔子部分弟子的形象有了具体可感的了解。例如鲁莽直率而又不失可爱的子路、安于贫困不改其乐的颜回、聪慧机敏的子贡、潇洒自如的曾皙等,都称得上是个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论语》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没有具体语境的只言片语,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在这些形象的语言背后,看到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就问我们宣示了,松柏虽不如花朵美艳,但是却不畏惧严寒,经冬依旧挺拔向上。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应该像松柏一样,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要积极向上,做个挺拔姿态的君子。这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极好象征。又如‘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短短几句,却饱含了孔子真挚的情感,以及他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的高度赞赏。这几句所描绘的颜回的形象,也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安贫乐道的形象代言人。同时,语气词的大量运用,对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上句中的“哉”“也”,以及大量的“矣”的运用,我们虽无法看到其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有种圣人就坐在身边,对你谆谆教诲之感。这是本值得静下心来认真研读的经典,从中可以领会到许多关于做人处事的能让我们一生受益的道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