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美学
0.00     定价 ¥ 46.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106046958
  • 作      者:
    张辉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北京市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理事、北京城市学院客座教授、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影人评委会委员等。承担多科目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先后发表《现代电影表演教学探究》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镜头前的表演教学》等多本专著。负责并主持完成了多个市级科研项目。创作了多部影视、话剧作品,其中电影《衍香》(编剧、导演、演员)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男配角提名、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电影《一纸婚约》(编剧、导演、主演)荣获第五十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电视剧《永不回头》已被一些劳教单位作为教育感化服刑人员的教材;话剧《问剑》荣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编剧金奖、表演金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从人才培养角度讲,电影演员的教育与训练,同电影演员应该具有的表演艺术创作美学思想分离。电影演员不再重视表演艺术中的人的体验等生命本能,不再是一个敬仰表演艺术且感受表演艺术的人,时常仅是简单屈服于生命结构。
  从美学信仰角度讲,角色远景和演员远景的设想等已不存在,表演艺术及其创作的美学思想由“侥幸者的所有”取代。任意“叫嚣”的认知倾向的泛滥,使得人们严重丧失了对电影表演艺术美的判断力。与此同时,演员在创作中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以及真切的存在与创作激情也处于急剧消亡的境地。
  培养电影演员,最初源于电影技术对演员在镜头前的生存形式的需求,但它的教育研究根植于让创作者为创作提供强有力的创作材料,在角色表演中体验到进出角色的自由,同时,强化演员自身****的信念。这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下演员的教育与培养的成就不断向科学化与系统化迈进的根基。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美学》:
  系统观赏中国的表演艺术创作,有两点比较直观的感受,一是其普遍价值,二是其特殊价值。普遍价值在于创作中有许多体现了人类基本价值观的思想,如真善美、家国情、信仰、自然崇尚等。特殊价值在于人,感性与理性并融的人。创作中艺人合一的专业特质,令“人作为表演艺术存在的中心”被高度认同。
  中国表演艺术以能动的程式美,创造着生命大世界。程式,指引演员塑造角色,实现艺术表演的动作指令,既是演员处理角色的能力表现,又是供观众读解与欣赏艺术的核心。从作为塑造艺术形象的功力角度,程式可以称为中国表演艺术演技派的鼻祖。演员在表演创作中都有属于各自的角色,并须赋予此角色表演的创作规律。演员以角色程式为揣摩表演艺术创作之道,来回往复用心捕捉程式中所含的生命力和角色可能有的细微变化。以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定型动作的准确性中的真实表达,理性地感悟到观赏者为何能够凭此倾听角色内心的声音。之后,超越真实的感受层面,在艺术的理性层面斟酌出符合人们生活规律与情感发展规律的创造点,创作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真实美,以角色的塑造凝聚成演员独有的表演艺术特质。作为创造艺术真实感的一种方式,程式无疑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传承艺术生命力的源流。它让物质(演剧)与精神(观众)平衡、内在(心理机能)与外在(规定情境)平衡、人与角色平衡。它约束演员以外在形式的丰富、多变与创新,树立起演员的气质与台风,在演什么须先像什么的基础上,再谈创造角色的特色性格与艺术魅力,支撑起表演艺术表达生存理想的内在目的。创作者掌握程式不是目的,借由程式关注的是人们的生活百态该以怎样理想的艺术方式呈现。在分工严密的创作领域内,对于程式的逻辑的掌控,帮助演员实现了塑造自我与设计角色的相互提升,使得艺术创造完整性获得高度统一。程式的内涵,实际是种种生活典型的凸显,因此充满了灵性,能够挑起共鸣。它所内含的丰富的艺术创造力,让消遣者心旷神怡,在领略了表达人生与生命的意向所产生的思想理念后,观看者由看戏转变为对艺术美的欣赏和品味。
  中国表演艺术创作中有两个核心因素,一个是技,一个是能。这对演员而言,是获得真实美感的基础。中国的表演艺术十分讲究整体性,演员的美与不美,只有在整体演出中方能得到呈现,这决定了演员必须先完成行规内承袭的专业等级制的入门基本功之后,才可练就高超的技艺与独家技艺,即为技。中国表演艺术格外讲究以演员为中心,演员要想通过在整体表演中显现出其独有的魅力,那么在如唱、念、做、打,尤其是唱和做、打的技术方面,必须得有能够独成其美的资本、特有的绝活,让观赏者品味到虚幻表演所内含的深层的意蕴美,即为能。技术,共有的,是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技巧,独有的,是成就艺术大师并赋予表演艺术持有永恒魅力的黄金原则。这两个核心因素,实际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即演员运用自身与生俱来的本质,融合后天获取的真谛,达到美学等级。也就是说,中国表演艺术对演员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自身,感性认识生活,以苦练塑造自身,以善于推敲扩展自己的审美,利用自身已显露的和内在隐含的可转变因素,创作出艺术真实感所需。这种美学等级,是把表演艺术创作需求的先天的后天的一切美的东西,都安放于演员本身,并与表演创作完整结合所致。因此,那时的演员,内心都有着坚定的对角色表演的信仰,视表演艺术为自己生命价值所在,都将塑造角色视为神圣使命,以私下刻苦练功的方式去钻研角色表演,不断地挑战与磨炼自身潜能,去破解成为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奥秘。演员的这份职业追求,让表演艺术创作永久保持着审美的丰富性,更为重要的,它使演员对表演艺术产生敬畏并保持一种崇拜,从而让现实主义的真实美学得以在表演艺术创作中以华丽的形态得以体现。
  演员对技能的体验和对能力的掌控,作为表演艺术创作中的两个创作支柱,实现表演艺术真实感的美学表达。演员非常清楚,角色是自己心灵的寄托,自己是角色的活动体系,对角色的主宰和支配无法作假,必须爱护生命,必须不断地挑战和完善生命,才能建立起舞台虚幻中的具象。
  ……
展开
目录
传承篇
第一章 中国表演艺术的文化映像
第一节 意——建立在虚拟时空中的真实法则
第二节 影·意相交的审美指向
第三节 相——以形·神实体存在而论的同一美学特质
第二章 中国表演艺术中美与美感的精神意识
第一节 艺乐同构的物质化表现
第二节 民族与文明的依存
第三节 人文实质的创造
第三章 中国电影表演教育的起始
第一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引入中国
第二节 电影表演训练与创作中对斯氏体系的再认识
第三节 传承与创新历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国人对斯氏体系的读解
第五节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电影表演教学体系

创新篇
第四章 关于人的科学的有效学理
第一节 理论的定位
第二节 规律的探寻
第三节 人演人的艺术
第四节 演员的创造
第五节 观念的建立
第六节 意识的培养
第五章 教与学适当性的创立
第一节 思想的坐标
第二节 教与学的存在
第三节 有限的主观标准
第四节 合理发掘个性价值
第五节 精神世界的追求
第六章 演员的培养
第一节 回归
第二节 重构
第三节 意识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存在篇
第七章 电影中表演作为艺术创作存在与虚无的界定
第一节 时间、空间与电影表演艺术生命力的存在
第二节 电影演员的存在
第三节 电影表演创作的瞬间特性
第四节 有迷惑力的对象
第八章 表演艺术创作的审美构成
第一节 演员与角色
第二节 天性与本能
第三节 表演深度的缺失
第四节 形式与内容
第五节 “自我”的艺术化
第六节 碎片化与意蕴
第九章 灵巧运用人性通则下的求变
第一节 洞悉人性让演员成为人
第二节 通往角色存在之路
第三节 获取自由
第四节 人性的完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