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明星研究:理论与实践
0.00     定价 ¥ 52.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106049973
  • 作      者:
    陈晓云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晓云,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首届文学(电影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文化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电影研究与教学及影视项目策划,先后执教于浙江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出版《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1999年)、《视觉神话: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2000年)、《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2001年)、《新中国电影史话》(2003年)、《电影学导论》(2003年、2008年、2015年)、《中国当代电影》(2004年)、《我的秘密之花:电影中的女性》(2005年)、《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2008年)、《电影理论基础》(2009年、2016年,主编)、《中国电影笔记》(2011年)、《2001-2010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2012年)、《中国电影明星研究》(2012年,主编)、《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2012年,主编)、《中国电影明星研究续编》(2013年,主编)、《中国当代电影思潮与现象研究》(2013年,主编)、《中国电影明星研究三编》(2016年,主编)、《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2016年,主编)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于中国的电影明星研究来说,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22大明星”为主要表征的中国特有的明星现象,还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电影复苏得以复兴的明星文化,都与好莱坞以“明星制”为本位的明星现象有着本质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特点,恰恰只有置于中国电影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才能得以解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明星研究:理论与实践》:
  制片厂制度、类型电影与明星制,一度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三大制胜法宝,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之后,在电视、互联网以及独立制片体系的冲击之下,大制片厂垄断性的霸主地位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类型电影也日益呈现出类型之间的相互渗透、杂糅、拓展以及自我解构的趋势。相比之下,电影明星则依旧借助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风潮,在“娱乐至死”的世俗化浪潮中,电视连续剧般地不断制造着一轮又一轮新的话题风暴。自理查德·戴尔的《明星》一书出版以来,明星研究开始成为电影研究领域一个新鲜而热门的话题,其中不乏从类型角度对于明星的探讨。而反观当下中国的电影场域,类型意识的觉醒成为反复被讨论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娱乐片”这样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而其概念并未全然得以学理性梳理的概念,如今已经被类型电影这样一种学理化的概念认知所取代;而在创作层面,从80年代电影娱乐意识的觉醒,到今日电影行业类型意识相对普遍的自觉,形成了一条清晰可辨的发展线索。与类型意识的自觉和类型电影的发展相关,或者说相匹配,同样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明显可辨的类型气质的明星,但与之相关的学理讨论却尚不多见。
  类型电影产生于好莱坞完善的电影产业体系,成为此一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电影工业的核心内容,类型电影是电影产业机制、工业机制、商品机制、消费机制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主要功能在于满足观众的娱乐消遣需求,或进而达成文化需求,具有反复复制、批量生产的特点。类型电影的制作向来从观众的心理需求而非创作者的个人情绪出发,致力于以相对可控的成本与风险评估,来努力创造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其所遵循的是市场与商业的法则,而非单纯的艺术法则。当然,其间的矛盾关系或呈现为复杂而胶着的状态,类型意识、艺术质地、受众心理之间的错综关系,以及连带着时代氛围、创作语境乃至上映档期的复杂关联,都给我们提供了繁复而多义的文本案例。其中,电影明星以其对观众的巨大票房号召力,以及对于观众消费心理、文化趣味的潜在影响力,成为类型电影制作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并进一步演变成为类型电影叙事系统与视觉层面的套路与成规之一。明星制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称为成熟的电影工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所谓明星制,一般而言,通常是指建立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基础上的一整套通过电影制作和媒体宣传等手段来发掘明星、制造明星,以电影明星作为基本手段迎合电影观众、推广电影市场的机制。区别于通常单纯被归为演技派的演员,明星除了基本的演技要求之外,更需要的是一种在摄影机面前呈现出的外形与气质,而这种气质往往是可以归类的,或者可以被概念化的。某个明星由于频繁地出演某类电影中的固定角色,从而成为该类型电影中定型化的人物,在公式化的情节结构中承载着相似的主题表述,其身体形象与穿着打扮参与了该类型电影的视觉编码,进而成功地在观众心中建立起固定的类型角色,积淀成观众类型经验的一部分。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上篇 阐释的维度
第一章 历史视野与另类叙述
第二章 理论视点与解读路径
第三章 身体视角与视觉政治
第四章 性别视域与欲望工业
第五章 类型视界与功夫偶像

下篇 想象的边界
第六章 本土制造与中国想象
第七章 国际之路与全球想象
第八章 红毯表演与服装修辞
第九章 身体迷恋与物化崇拜
第十章 消费文化与电影产业

附录一 明星研究硕士论文选辑
附录二 明星研究报刊论文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