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关于知识价值的若干思考
0.00     定价 ¥ 68.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516419472
  • 作      者:
    余青山
  • 出 版 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实践出真知,知识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对实践的反映和描述,不是对实践的设想和推测,目的是揭示知识在财富增长中的巨大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共生关系
  一、什么是主体、客体
  主体,就是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就是实践者、观察者、探索者。本书所指的主体是人,而不是事或物。就劳动来说,主体就是劳动者;就认识论来说,主体就是观察者、思考者。
  客体,就是被实践、被观察、被探索的人或事物。客体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事或物。就物质生产劳动来说,客体通常是土地、技术、原材料、工具及劳动产品等;就认识论来说,客体通常是被观察、被思考、被认识的人或事物,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结果等。
  工人进行劳动,工人就是主体,劳动对象、劳动材料、劳动产品等就是客体。如果工人在劳动中既加工产品,又钻研加工技术,那么,技术及劳动者加工的材料、工艺、操作流程、产成品等都是客体。企业管理者进行人事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自己,被管理的员工们就是客体。科学家们观察、探索宇宙,科学家们就是主体,宇宙就是客体。研究人员研究分析进出商场的顾客情况,研究人员就是主体,顾客就是客体。
  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有主体就有客体,有客体就有主体。不可能只有主体而没有客体,也不可能只有客体而没有主体。
  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不同的观察角度,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可能会不同,甚至出现互换的情况。比如,观众看魔术表演,观众就是主体,表演者就是客体。但是,从表演者的角度看,表演者是主体,观众是客体。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科学家们就是主体,宇宙就是客体。但是,从组织者的角度看,组织科学家们进行探索的组织者是主体,天文台的科学家们作为被组织者,就是客体。作家写小说,作家就是主体,小说就是客体。但是,对于研究作家及其小说的研究者来说,研究者是主体,被研究的作家及其小说就是客体。
  主体和客体可以统一于一体。自己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自己反省自己,自己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自己照镜子,自己给自己照相、画像,把自己作为独立的事物进行独立的观察、分析,那么,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实践出真知 1
第 一 节 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共生关系 3
第 二 节 实践产生知识 9
第 三 节 知识丢失与失真 19
第 四 节 实践出真知的本质是劳动创造知识 21
第二章 商品与非商品 23
第 一 节 商品 24
第 二 节 非商品 29
第 三 节 非商品的游离状态 36
第 四 节 非商品与商品可以相互转化 37
第三章 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41
第 一 节 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含义 42
第 二 节 劳动力简单再生产 45
第 三 节 劳动力扩大再生产 49
第 四 节 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是人类必然 58
第四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及劳动力的使用 61
第 一 节 劳动力和劳动力的使用 62
第 二 节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 70
第 三 节 劳动力劳动价值的形成过程 76
第 四 节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几种关系 78
第 五 节 熟练劳动与生疏劳动 84
第 六 节 创新劳动的关键是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 85
第 七 节 劳动力的劳动价值的衡量 89
第 八 节 价值生产与劳动力提升统一于劳动过程中 90
第 九 节 不同劳动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91
第 十 节 使用科学技术能减轻人的劳动消耗 92
           
第五章 劳动的目的——获得使用价值 93
第 一 节 劳动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 94
第 二 节 使用价值 101
第 三 节 不同的知识导致不同的使用价值 107
第 四 节 使用价值是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109
第 五 节 使用价值是人类的追求 112
第 六 节 使用价值可以衡量 113
第 七 节 追求使用价值不都是拜物主义 115
第六章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 119
第 一 节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概述 120
第 二 节 物质产品的基本分类 124
第 三 节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基本呈现 127
第 四 节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来源于生产者的知识和技能 131
第 五 节 不同使用价值可以相互转变 134
第 六 节 被使用是物质产品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 138
第 七 节 使用价值可以衡量 141
第七章 知识的使用价值 143
第 一 节 知识生产的特殊性 144
第 二 节 知识使用价值的基本特性 147
第 三 节 知识使用价值具有放大效应 153
第 四 节 商品知识和非商品知识使用价值相互转化 158
第 五 节 知识使用价值的几种特性 162
第 六 节 知识产权保护必须科学 163
第 七 节 知识使用价值的衡量 166
第八章 商品的劳动价值和非商品的劳动价值 169
第 一 节 劳动价值 170
第 二 节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74
第 三 节 劳动价值的衡量 177
第 四 节 劳动价值实现方式 179
第 五 节 两种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 187
第 六 节 劳动价值论承认存在非商品价值 188
第 七 节 劳动量是劳动价值的构成 193
第 八 节 劳动价值赋值与负值 197
第 九 节 创新劳动有利于劳动价值增值 201
第 十 节 劳动产品与价值观的关系 203
第十一节 劳动价值守恒与不守恒现象 206
第十二节 劳动价值的“四性” 208                                     
第十三节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价值的关系 208
第十四节 劳动价值不是人类的追求 209
第九章 知识的劳动价值 211
第 一 节 知识劳动价值的含义 212
第 二 节 知识劳动价值的来源具有独立性和社会性 216
第 三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实现方式 220
第 四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递增、递减关系 221
第 五 节 商品知识与非商品知识的劳动价值的实现 222
第 六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运动与劳动力再生产的融合 223
第 七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的“四性” 228
第 八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的衡量 229
第十章 交换价值 233
第 一 节 与交换价值高度相关的价值 234
第 二 节 交换价值实现的条件 244
第 三 节 交换类型 247
第 四 节 交换的失与得 251
第 五 节 交换价值隐含的内容 253
第 六 节 等价交换 255
第 七 节 交换双方的考虑 25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