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都市现代乡村建设:上海探索与实践/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70.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208156333
  • 作      者:
    薛艳杰,等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薛艳杰,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中国现代农业转型等问题。

展开
内容介绍

  《都市现代乡村建设:上海探索与实践/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系列丛书》力求对改革开放40年上海乡村的发展变迁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梳理总体发展脉络,探讨上海乡村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影响机制和成效经验;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及全球城市建设的愿景目标,结合上海乡村发展的现实基础及瓶颈问题,对上海乡村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与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序  言


四十年,对于历史长河,犹如沧海一粟,对于一个人,是步入人生不惑之年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既可能变化甚微甚至停滞不前,也可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变。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四十年,而农村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与前提条件。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市地区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已显著提升,农村生活环境条件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对于上海城郊地区“三农”如何发展,曾有过深入地研究探讨,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上海市各级政府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实践。在此过程中,一些领域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实现零的突破,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亮点、特色和经验。例如,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离农乡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产权制度改革,近年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确立都市农业发展目标,2017年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上海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业现代化试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合作农场,2013年松江区粮食家庭农场被列为全国经验模式,2015年上海获批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原农业部评价标准,2017年上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排名全国第一;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农业保险,1994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公司”,目前农业保险覆盖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上海是我国最早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省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老年农民养老金财政托底保障机制,201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省级统一,2017年上海调整后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达到930元/月,居我国大陆各省市之首;20世纪90年代,上海就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1世纪初,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等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嬗变,上海乡村形成了都市区乡村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但是,伴随城市开发建设和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市域人口资源要素向城镇地区和非农产业领域高度集聚并较快转化,全市也逐渐形成了“大城小农”的经济社会结构特征。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和强非农经济,“三农”发展速度慢、比重小、直接经济贡献率低,由此也一度导致对“三农”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功能地位认识的一些误区。与现实发展重点相对应,关于上海“三农”发展的研究也呈现式微趋势,尤其是对于上海乡村发展缺少全局性、连续性的关注与思考,也导致许多人对上海乡村模糊、片面,甚至偏颇或错误的认识与见解。对于改革开放40年上海乡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发展变迁,形成哪些亮点和特色,取得了哪些成效经验等,还缺乏系统全面地总结梳理。

上海发展到现阶段,短板和难点在乡村,但发展潜力和质量提升的重要空间也在乡村。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唤起了社会各界对“三农”发展的高度关注;对于上海都市区“三农”的功能地位,也起到了统一思想认识的重要作用,农业农村农民是上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亟待补齐的短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上海大都市的乡村如何振兴,也已引起政府、学界等的高度关注。当前,上海乡村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乡村振兴的基础较好,内生发展条件比较成熟,有条件在我国率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但是,上海乡村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与短板,面临比较严峻的发展挑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以及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目标,上海乡村如何发展振兴,还有较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从全国来看,至2017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58.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约42.4%,尚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还存在较大的上升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区域空间和土地利用结构、城乡关系还将发生较大转变,都市区乡村正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地理区域类型,其发展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而上海的乡村既具有我国农区乡村的一般共性特征,也具有大都市郊区乡村独有的特征。上海城市化进程走在我国前列,其乡村地区也更早、更强烈地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乡村逐渐从普通农区传统乡村向大都市郊区现代乡村转型,成为我国都市区乡村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上海乡村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改革创新的经验,包括先期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对我国后发型都市区乡村都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启示价值。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力求对改革开放40年上海乡村的发展变迁进行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梳理总体发展脉络,探讨上海乡村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影响机制和成效经验;同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及全球城市建设的愿景目标,分析上海乡村发展的现实基础及瓶颈问题,对上海乡村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与思考。

全书按照“历史→现状→未来”的时间主线,以“总-分”结构进行总体内容框架构建。开篇总论部分,首先进行历史回顾,力求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乡村发展演变的全貌特征;其次是梳理分析当前上海乡村发展的基本概况、成效亮点和主要问题;最后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全球城市愿景目标下的上海乡村发展振兴进行展望思考。分论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村综合制度改革、农业发展变迁、农民发展变迁、乡村建设变迁等重点领域进行单篇深入分析。由于上海乡村一些领域的发展变迁自改革开放初期就已起步,然而也有些领域近年才出现转折或突破,不同领域发展演变的阶段历程存在客观差异,因此每部分不强求时间阶段的一致性,而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展开分析,但力求涵盖演变特征、现状概况、展望思考等内容;但由于资料获取及研究时间等限制,各部分的内容体例并不完全一致。

本书主要以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上海“三农”发展的历史统计资料、研究文献、新闻报道、政策规划等为基础资料,结合近年对上海郊区涉农区镇相关职能部门的调研资料,以及部分乡村的田野调查资料,开展研究分析。对于乡村,国内外并无统一的概念及范围界定标准。从内涵来看,乡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人口密度较低、聚落规模较小、以农业活动和自然空间为主、社会文化同一度较高的区域。随着发展,乡村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变化。从区域范围来看,我国乡村有明确的行政区边界,乡村统计和乡村工作主要以建制村为基本单元开展;从建制体系来看,一个村民委员会由若干村民小组构成;从实体聚落空间来看,一个乡村由若干自然村组成。国外乡村一般不具有明确的行政区边界,而是以人口密度划定乡村统计区域。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及数据可获得等原因,本书关于上海或我国乡村的统计分析,若无特殊注明,主要以建制村为研究范围。

全书共分五章,其中第二章第一节由戴伟娟撰写,第五章第一节第一~三部分由汪琦撰写,第四部分由汪琦、王玲撰写,第二节由江蓉撰写,其他章节由薛艳杰撰写,薛艳杰负责全书统稿。

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水平等限制,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谅解指正!



2018年9月15日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乡村发展的总体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上海乡村发展演变的总体回顾
第二节 上海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上海都市型乡村发展振兴的展望与思考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村体制改革
第一节 上海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探索
第二节 上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
第三节 上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上海农业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上海农业发展的现状概况
第三节 全球城市农业发展的比较借鉴
第四节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民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上海乡村人口的发展变迁
第二节 上海农村人口就业的发展变迁
第三节 上海农民收入变化的回顾与展望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乡村建设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上海乡村建设的总体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上海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