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研究
0.00     定价 ¥ 119.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520342896
  • 作      者:
    秦正为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秦正为(1973-),男,汉族,山东阳谷人,法学博士,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现为聊城大学公共管理(MPA)培训中心主任,副教授,山东省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基地、山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共运史与社会主义研究辑刊》主编。主持国家、教育部、中央编译局、国家民委、山东省等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出版独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研究》、《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历史》、《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党的文献》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多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张静如全国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奖等奖项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党建与廉政思想。同时爱好文学、书法、体育、音乐等,发表文学作品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着特定的形成条件,经历了特定的发展过程,其理论建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基本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特有的本质优势和比较优势,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体系特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大体系、中体系、小体系,有机统一、浑然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必然结果,但内因是根本原因。这一制度体系,是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制度保障,对于其他国家有参考借鉴意义,但不可照搬。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研究》:
  三苏区的文化制度体系建设
  苏区的文化教育制度体系。苏区文化教育的领导机构,党委方面是党的各级宣传部,中央宣传部设置了审查科、翻译科、统计科、材料科、出版科、编辑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等;在中央政府是教育人民委员部(徐特立任部长),下设高等教育局、初等教育局、社会教育局、编审局、艺术局和巡视委员会,各省设立有文化部、教育部,各县设立有文化教育科(委员会),各区、乡设立有文化教育委员会。这些机构就文化教育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特别是“古田会议决议”对宣传的重视),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命令”“布告”“训令”等,出版了《苏维埃教育法规》等,使文化教育逐渐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毛泽东在“二苏大”上亲自制定了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和中心任务。他说:“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中心任务是“实行全部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苏区教育分为干部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次。在干部教育方面,先后创办了苏维埃大学(毛泽东任校长)、中央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列宁师范、卫生学校、中央红军护士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无线电通讯学校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义务教育方面,创办列宁小学,到1933年底基本实现了区区有高级小学、乡乡有初级小学。在社会教育方面,大力提倡在各机关学校军队等设立文化教育的俱乐部、列宁室,还有日学、夜校、半日学校、补习班、识字班、识字牌(挂于地头路口,认识后才通行)等。对此,埃德加·斯诺曾感叹:“在有些县里,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其他地方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这甚至包括晏阳初在洛克菲勒资助下在定县进行的‘豪华’的群众教育试验。在共产主义模范县兴国,据说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有文化的——比那个有名的洛克菲勒资助的县份还高。”①在此过程中,大批文化宣传队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宣传活动也如火如荼。可以说,苏区文化教育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就在于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
  苏区的文学艺术制度体系。苏区文学艺术的组织结构,主要是俱乐部列宁室。俱乐部列宁室,具有宣传、教育、娱乐三种主要职能,设有演讲股、文艺股、文化股三个核心机构,接受当地党政军机构的直接领导,又直接领导和带动本地本部门的文艺运动。俱乐部列宁室的任务,在1933年6月《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纲要》中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安排,也可以根据上级的中心任务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自由灵活地采取和创造文艺形式,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文艺运动的发展。文艺运动首先是戏剧。1931年在瑞金成立了八一剧团,标志着苏区文艺运动由自发到有组织、有领导的转变,文艺运动逐渐掀起。1932年在瑞金成立了工农剧社总社,成为苏区戏剧运动的中心,在各省县设立分社,在工厂、工会、合作社、学校以及各苏维埃政府机关、群众团体设支社,各军队的军团宣传队也先后成立了分社或支社。1934年创办高尔基戏剧学校,先后培养1000多名学员,编成了60多个戏剧表演队。还成立了蓝衫团等戏剧团体,创作了近百个革命戏剧,如《我——红军》《残忍》《黑奴吁天录》等。除此以外,文艺运动的突出表现是标语和歌谣,大量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标语流传,大量的“红色歌谣”涌现,如《上前线》《战争动员山歌》《生产建设山歌》等。另外,美术、新诗、通讯、散文、杂文、小说等方面的许多作品也得以创作和传播。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
第二节 历史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第三节 现实凭依: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
第四节 国际因素:苏联和西方制度的鉴戒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萌芽之一: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探索
第二节 萌芽之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探索
第三节 萌芽之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探索
第四节 奠基:新中国建立后的探索
第五节 形成:改革开放时期的探索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思想
第二节 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思想
第三节 胡锦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思想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论述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体系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制度体系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人民性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时代性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开放性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渐进性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效性
第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经验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制度优势和历史意义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本质优势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比较优势——与巴黎公社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比较优势——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比较优势——与西方模式的比较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比较优势——与北欧模式的比较
第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历史意义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