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玉米》较为详实地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新乡市玉米生产的整体情况,包括玉米品种培育情况、高产栽培情况、玉米相关的基础数据,以及作者在长期玉米生产技术推广中的实践感悟,结合新时代对玉米需求的新变化,普及了玉米的一些基本科技常识。具有科学性、史料性和工具性,可供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种子工作者,以及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农人参考。
第一部分玉米常识
001玉米的起源及其全球的传播
玉米原产于美洲,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开始有了关于玉米文字的历史,之后辗转流传至欧洲和中亚。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年间,称其为“玉麦”“番麦”“西天麦”。
玉米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玉米的祖先是已经灭绝的野生玉米;另一种认为玉米的祖先是大刍草。玉米的起源中心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玉米起源地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因为直到现在那里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找到玉米的野生祖先——大刍草,而且考古学家还曾在墨西哥古迹中发现野生玉米大刍草的花粉化石以及众多的玉米植株和果穗遗体。
②玉米的起源地在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沿岸的半荒漠地带,是因为考古学家曾在那里的古墓中发掘出不少史前玉米化石以及与玉米有关的文物。这些玉米的果穗小而整齐,很像爆裂型玉米。
③玉米有两个起源中心。第一起源中心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包括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地。第二起源中心是中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包括从墨西哥向南沿安第斯山麓的狭长地带。
④玉米有多个起源中心。粉质型玉米的起源中心在秘鲁和哥伦比亚;硬粒型玉米的起源中心在秘鲁;马齿型和爆裂型玉米的起源中心在墨西哥;甜质型和有稃型玉米的起源中心在巴拉圭。其中粉质型玉米是最原始的玉米类型。
近代考古学家在中美和南美的古代遗址发掘出玉米穗轴,经14C测定,距今已有5 000~7 000年。这一证据可把玉米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到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麓的狭长地带。
关于玉米的传说有很多。中美洲印第安人阿兹克族最崇敬的是玉米神,许多印第安部落都以玉米命名如“玉米族”“青玉米族”等。“秘鲁”这个词在印第安纳语言就是“玉米之仓”的意思。1492年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发现玉米,航海日记中记述:“我们发现了一种神奇的谷物,它的名字叫麦兹。甘美可口,焙干,可做粉。”1494年哥伦布第二次航海归来,他把玉米果穗献给西班牙国王,玉米声誉鹊起,开始向全球传播,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人类栽培的任何农作物无法比拟的。
目前,在全球除南极洲外,全部有玉米种植。从北纬48°(青贮时可达北纬58°)到南纬40°,从夏季极短的加拿大北缘到终年炎热的哥伦比亚赤道地区,均有玉米种植。
002玉米与人类文明
站在农作物进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曾有一种说法:欧洲文明是小麦文明,亚洲文明是稻米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则是玉米文明。
自古以来,玉米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影响之大当属墨西哥,墨西哥的文明史几乎是与玉米的进化同步,它深深渗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之中。墨西哥及中美洲是玉米的发源地,考古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历史也已有3 500年以上。
新乡玉米
第一部分玉米常识
悠久的玉米文化历史使墨西哥人对玉米的种植和加工技术的锤炼达到了极致,种植的玉米品种白黄蓝绿红五彩缤纷,制作的玉米食品种类数不胜数。
玉米崇拜,是墨西哥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对墨西哥人来说,玉米绝不仅仅是食物,而且还是神物,是千百年历史中印第安人宗教崇拜的对象。古印第安神谱中,有好几位玉米神,他们都象征着幸福和运气。墨西哥民间有许多关于玉米的神话和传说,都将人类的起源与玉米的发现连在一起。传说认为在远古时代,诸神在反复争斗中创造了世界和人类,人类逐步进化,才从吃树木果实和植物发展到食用玉米;在玛雅人的神话中,人的身体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土著人称为“玉米人”。
古印第安人,甚至直到现在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的生活,都是紧紧围绕着玉米的种植与收获来组织和安排的。印第安人部落和村社,都将玉米磨房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房就成了全村的社交场所,村民大会也会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它与“权力”联系在一起。玛雅人的圆形太阳历中,以太阳的位置和玉米的种植将一年划分为9个节气。人们辛苦一年后最愉快最欢庆的日子,是叫做“成熟”的节气,相当于8月2日,这是玉米开始成熟的时候,也是人们开始享受嫩玉米的时节。印第安人在收获玉米之后,围着大堆的玉米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活动,祭祀玉米神。就是在农村其他节日中,玉米也是作为不可或缺的吉祥物被摆上祭坛供奉。
在现代墨西哥社会,玉米在人民生活中仍具重要地位。墨西哥著名诗人、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的诗歌《在石与花之间》中的诗句:“你克制、忍耐、生活/宛似鸟儿/从一把玉米炒面到一坛玉米稀饭……”现代艺术家墨西哥著名壁画家弗朗西斯科·埃朋斯的巨幅壁画《生命、死亡与四要素》,隐喻印第安土著人生活,玉米就在巨作中心,使人们感受到玉米在水、火、土、风(四要素)的培植滋养下同生命与死亡紧密相关。2003年由墨西哥城举办了以“没有玉米,就没有我们国家”为题的展览会,展览会说明书上有这样的警句:“玉米是墨西哥文化的根基,是墨西哥的象征,是我们无穷无尽的灵感的源泉”;“我们创造了玉米,玉米又造就了我们。我们永远在相互的哺育中生活。我们就是玉米人。”
003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玉米如何传入中国没有统一的结论,主要有3种学术观点:一是东南海路(欧洲→菲律宾→中国东南),二是西北陆路(西班牙→麦加→中国西北),三是西南陆路(欧洲→印度→中国西南)。笔者认同的观点是第三种西南陆路。大约在公元1525—1530年(也有1511年前传入的说法),玉米从印度或缅甸等地经由云南、四川等西南省份传入中国,再经由陕西省向东传入中原河南,然后向北传播,逐步在全国普及。由于当时玉米是作为广适性、备荒救饥作物引进种植的,一般都是先在山丘区种植,后扩展到平原区种植。
公元1573年(明朝万历元年)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述:“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红如绒,其实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公元1578年(明朝万历六年)李时珍《本草纲目》:“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也罕”,表明玉米当时还没有得到普及。明朝末年,玉米在四川、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广西、贵州、吉林等10余个省区种植。一直到清代中叶,玉米才在中国大面积种植。玉米在中国“六谷”的资历实在是太浅了,距今不足500年,远低于水稻(1万年左右)、谷子(6 000多年)、小麦(4 000多年)的栽培种植发展史。传统的“五谷”是指水稻、小麦、谷子、高粱、大豆,在公元1846年(清代道光年间)包世臣《齐民四术》中,玉米才与“五谷”并列,始有“六谷”之说。从农作物发展史上看,有学者认为,玉米的引进和种植,促进了全国粮食生产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得以开垦扩大,帮助农民战胜了饥饿,人口日益增加,实现了社会稳定,成就了“康乾盛世”。
公元1551年(嘉靖三十年)的《襄城县志》(现今可查的中国最早记载玉米的县志)、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的《巩县志》、公元1577年(万历五年)的《温县志》、公元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的《原武县志》(现在的原阳县。作者注),均有“玉麦”的记载,表明河南省是较早从西南省份传入、在全国较早普及玉米种植的地区。
004玉米的植物学特征与植物学分类
玉米的学名(拉丁名)为:Zea mays L;英文名字:Maize或Corn。最初英国人移民美洲大陆时,称玉米为Indian Corn(印第安谷),Corn在美国是玉米的专称;而讲英语的欧洲国家,则称Corn为谷物(泛指大麦、小麦、燕麦等),称玉米为Maize。
玉米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大,一般高1~45m,茎上有节,茎基部腋芽可长出分蘖;茎秆圆筒形,挺直而强壮;根为须根系,除胚根(初生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为地下节根(次生根),一般4~7层;从地上茎节长出的称支持根或气生根,一般2~3层。全株一般有叶15~22片,叶宽而长大、茎两侧互生。花为单性,雌雄同株,异花授粉;雄花顶生、圆锥花序;雌花腋生、肉穗花序。穗轴上有成对排列的小花,一个退化,一个结实,故玉米穗行数总是双数。
玉米的植物学分类层级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玉蜀黍属—玉蜀黍亚属—玉米种。
005玉米众多的别名
玉米是我国400多年前引进的作物,加之多民族、多方言的影响,各地农民给玉米起了很多名字,全国对玉米的不同叫法多达100种以上。有的是据其来源,称为御麦、西天麦、夷麦、番麦、西番麦等(传说明朝嘉靖年间玉米是到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来中国,所以有西番麦、西天麦之称);有的是据其外形,称为包谷、棒子、包果、玉茭等;有的是据其珍贵,称为御麦、珍珠米、六谷、玉蜀黍、玉麦等,不一而足。多数情况下,是将新引进的玉米与原来本地种植的麦、黍、谷、豆、米等相结合,以示对比和区别。
按麦叫的:御麦、玉麦、稀麦、番麦、西天麦、黍麦、戎麦、包麦、苞麦、番大麦、红颜麦、红须麦、夷麦、西番麦、番大麦、玉林麦等。
按黍叫的:玉蜀黍、玉黍、玉稻黍、金稻黍、玉大黍、玉糜黍、大蜀黍、番黍,玉芦黍、蜀黍等。
按秫叫的:秫、玉蜀秫、玉秫秫、秫秫、玉秫、大秫秫等。
按粱叫的:玉膏粱、玉高粱、大高粱、玉粱、御高粱、独膏粱等。
按粟叫的:珍珠粟、鸡头粟、观音粟、意粟、苞粟、天方粟、珍珠芦粟、饭包粟、鸡豆粟、荷包粟、乳粟、遇粟、芦粟、罂粟、高粟、金豆子粟、鹿角粟、包胎粟等。
按穄叫的:玉芦穄、芦穄、秫穄、球穄、珠穄等。
按芦叫的:苞芦、腰芦、芦黍等。
按米叫的:玉米、老玉米、珍珠米、包米、包儿米、棒米、六角米、鹿角米、御米、巴尔米、番米、包粱米、丈谷米、芋米、棒子米、观音米、子米、包子米、包粒米、老芋米、粟米等。
按豆叫的:番豆、金豆、玉豆、玉芦豆等。
按谷叫的:包谷、苞谷;舜王谷、六谷、西番谷、六谷子等。
按外形或其他叫的:玉榴、玉子、戎菽、玉籽、粟包、稖子、玉露、玉蜀、玉穟、腰边豹、苞果、包菽、包罗、棒子、棒椎、芦蜀、榜子、棒槌、稷、苞果等。
新乡市及其豫北地区多数农村,过去玉米名称的叫法也很多,如玉子、玉茭、玉茭子、玉茭茭、玉蜀、玉蜀黍、玉茭草等,甚至在同一个县域内就有不同的叫法。但现在的叫法逐渐“统一”了,现在年龄大的人,多数还叫玉蜀黍,而年轻人(七零后、六零后),一般都叫玉米了。
006玉米的分类
经过长期的自然进化和人类驯化,玉米可谓千奇百态,形形色色。人们为了研究和利用玉米的分布,从不同的角度看,把玉米按以下8种或更多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
(1)根据玉米籽粒形态、胚乳结构及颖壳有无可分为9种类型
①硬粒型。也称燧石型。籽粒多为方圆形,顶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质,仅中心近胚部分为粉质,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泽、坚硬饱满。粒色多为黄色,间或有白、红、紫等色。籽粒品质好,是中国长期以来栽培较多的类型,主要作粮食用。
②马齿型。又叫马牙型。籽粒扁平呈长方形,由于粉质的顶部比两侧角质干燥得快,所以顶部的中间下凹,形似马齿,故名。籽粒表皮皱纹粗糙不透明,多为黄、白色,食用品质较差。它是世界上及中国栽培最多的一种类型,适宜制造淀粉和酒精,或作饲料用。
③半马齿型。也叫中间型。它是由硬粒型和马齿型玉米杂交而来。籽粒顶端凹陷较马齿型浅,有的不凹陷仅呈白色斑点状。顶部的粉质胚乳较马齿型少但比硬粒型多,品质较马齿型好,在中国栽培较多。
④粉质型。又名软质型。胚乳全部为粉质,籽粒乳白色,无光泽。适宜于制作淀粉、糖浆和酿酒。植株一般多汁,适于青贮。
⑤甜质型。亦称甜玉米。胚乳多为角质,含糖分多,含淀粉较低,因成熟时水分蒸发使籽粒表面皱缩,呈半透明状。乳熟期籽粒中糖分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3倍(甜玉米含糖量为10%以上,普通玉米3%~5%)。植株较矮,分蘖多,果穗小。有黄、白、紫等色。多做鲜食和蔬菜用,近年来种植发展较快。成熟时糖分含量下降,口味变差,宜在未完全成熟时适时收获上市或冷藏。
⑥甜粉型。籽粒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是粉质型与甜质型的中间类型,中国很少栽培。
⑦蜡质型。又叫糯质型。籽粒胚乳全部为角质但不透明而且蜡状,胚乳几乎全部由支链淀粉所组成。食性似糯米,黏柔适口。籽粒坚硬,表面无光泽,切面呈蜡状。宜作鲜食玉米种植。
⑧爆裂型。植株矮小,穗子小,籽粒小,产量低。籽粒为米粒形或珍珠形,胚乳几乎全部是角质,质地坚硬透明,种皮多为白色或红色。尤其适宜加工爆米花等膨化食品,体积可膨大20~30倍。
⑨有稃型。植株多叶,籽粒外面均有被一个较长的稃壳(护颖和内外颖变型)包裹,稃壳上有芒,籽粒短而坚硬,难脱粒,雄花发达,是一种原始类型,无栽培价值。
(2)按玉米生育期可分为5种类型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玉米品种,生育期长短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管理措施也会影响玉米生育期的长短。因此,不同区域划分玉米的熟期是相对的,多数玉米科技工作者认为,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生产条件,按生育期长短(实质是需要积温的多少)把玉米划分为5种类型(新乡生态条件下的指标详见表1-1)。新乡市玉米生产主要是夏播玉米,品种熟期主要是中早熟和中熟类品种。
①极早熟类型玉米。夏播生育期90d以内,春播110d以内。
②早熟类型玉米。夏播生育期91~100d,春播125d左右。
③中熟类型玉米。夏播生育期101~115d,春播135左右。
④中晚熟类型玉米。夏播生育期116~129d,春播145d左右。
⑤晚熟类型玉米。夏播生育期130d以上,春播150d以上。
第一部分玉米常识()
001玉米的起源及其全球的传播()
002玉米与人类文明()
003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004玉米的植物学特征与植物学分类()
005玉米众多的别名()
006玉米的分类()
007玉米在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中的地位()
008玉米在中国历史发展及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009中国及河南省玉米生产发展历程()
010近年国家玉米产业政策调整()
011古书籍中对玉米的描述()
012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发展标志性事件()
第二部分新乡玉米生长生理特性()
013中国、河南省及新乡市玉米生产生态类型()
014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发育特性()
015玉米器官建成与生理功能()
016玉米雌雄穗分化过程及其与外部器官对应关系()
017新乡市夏播玉米发育进程()
018玉米生长发育与土壤()
019玉米生长发育与温度()
020玉米生长发育与光照()
021玉米生长发育与水分()
022玉米生长发育与养分()
023肥料三大定律及养分归还学说、肥料报酬递减率()
024土壤肥力的概念和等级划分()
第三部分新乡玉米生产发展概况()
025新乡市市情简介()
026新乡市玉米生长期气候条件()
027新乡玉米生产土壤与地力条件()
028新乡市玉米生产灌溉与机械化条件()
029新乡市水资源与灌溉体系()
030新乡市玉米生产发展历程()
031新乡市玉米栽培技术变迁()
目录
032新乡市玉米生产与全球、全国、全省对比()
033新乡市玉米生产效益概况()
034新乡市玉米生产发展前景()
第四部分新乡玉米品种()
035玉米品种的相关名词概念()
036玉米种子质量国家标准()
037玉米种不能留种的原因()
038全国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概况()
039新乡市玉米品种的演变()
040新乡市近年来主要玉米品种介绍()
041新乡市培育的玉米品种介绍()
042好(玉米)品种的特点()
043假劣种子的鉴别要领和购买玉米种的注意事项()
044玉米引种规律与坚持原则()
045国家玉米品种审定规范()
046玉米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047参加玉米新品种观摩会的注意事项()
048新乡市目前主要玉米育种团队——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玉米
研究所()
第五部分新乡玉米高产栽培与技术标准()
049新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050前茬(小麦)整地对下茬玉米产量的影响()
051新乡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052目前玉米施肥存在哪些共性技术问题()
053缓控释肥、缓释肥、控释肥、控失肥的区别()
054玉米科学灌溉技术()
055玉米最佳收获期要点()
056新乡市地方标准:无公害食品夏玉米新单36生产技术规程()
057新乡市地方标准:夏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
058世界玉米高产纪录()
059中国玉米高产纪录()
060新乡市近年玉米高产田情况()
0611958年高产浮夸风玉米高产记录笑谈()
062未来玉米高产潜力与栽培研究方向()
第六部分玉米虫害防治()
063目前全国玉米虫害发生态势与主推技术()
0642018年全国玉米主要虫害实际发生概况()
065河南省、新乡市玉米主要虫害发生趋势()
066玉米常见地下害虫及其防治()
067玉米常见刺吸式害虫及其防治()
068玉米常见食叶、茎、穗部害虫及其防治()
第七部分玉米主要病害防治()
069目前全国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状况()
070目前河南省、新乡市玉米主要病害()
071玉米病害的发生条件及传播途径()
072玉米病害综合治理对策()
073玉米叶部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074玉米叶鞘部病害及其防治()
075玉米穗部病害及其防治()
076玉米根茎部病害及其防治()
077玉米病毒病害及其防治()
078玉米非侵染病害及其防治()
079新乡市地方标准:无公害食品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规程()
第八部分玉米田化学除草及化学调控()
080化学除草技术的概念()
081杂草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082河南省玉米田主要杂草()
083玉米田杂草防除技术()
084几种常用玉米田除草剂性能简介()
085除草剂药害原因及补救()
086农作物化控技术要点()
087玉米化学调控技术()
第九部分玉米质量、贮藏与综合利用()
088国家籽粒玉米质量标准()
089玉米籽粒结构与营养成分()
090玉米的食用、食疗价值()
091玉米的饲用价值()
092玉米秸秆的用途()
093玉米青贮技术()
094玉米芯的综合利用()
095玉米主要消费用途及产业发展前景()
第十部分特殊专用玉米()
096特殊专用玉米的概念()
097我国鲜食玉米发展概况()
098新乡特用玉米发展概况()
099糯质玉米()
100甜质玉米()
101爆裂玉米()
102高油玉米()
103笋玉米()
104优质蛋白玉米()
105高淀粉玉米()
106青贮玉米()
107黑玉米()
第十一部分玉米生长异常与灾害应对()
108玉米田间生长异常概念与判断方法()
109新乡市玉米主要气象灾害(旱、热、涝、风、雹、阴)
及应对()
110玉米空棵原因及预防()
111玉米分蘖或多穗的产生原因和处理措施()
112玉米秃尖原因与预防()
113探讨玉米品种混种()
114玉米生长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缺乏()
115玉米生长中量元素(镁、硫、钙)缺乏()
116玉米生长微量元素(锌、锰、硼、铁、铜、钼)缺乏()
117玉米出苗率低的原因判断与应对()
118玉米幼苗异常症状与应对()
119肥料过量造成生长异常的判别()
120杀虫剂农药药害造成生长异常的判别()
121除草剂药害造成生长异常的判别()
122玉米早衰及应对()
第十二部分玉米田间试验与产量验收()
123玉米田间试验的意义与要求()
124玉米田间试验的操作流程()
125玉米示范、展示田的注意要点()
126撰写玉米试验研究报告()
127玉米测产验收的意义与办法()
128填写玉米测产验收报告()
129玉米田取土化验土壤养分的方法()
130(普通)玉米栽培试验、示范田调查记载项目()
第十三部分农业、玉米相关常识资料()
131常见农业气象小常识()
132常见农业名词与术语()
133常见农业科技符号含义 ()
134常用计量单位换算与符号()
135农药稀释配制换算方法()
参考文献()
附图(321)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