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花香中的“本土化”
过岭南进广东到羊城,那是“鸟语花香”之地。鸟语指粤语,也称白话,外地诗人称当地人“说话像鸟一样歌唱”;花香指四季如春,繁花似锦。花城广州初春季节,盛大花市近于尾声,而花与果相连,轮到佳果开花登场。常见三种:荔枝、龙眼、芒果,似乎也是一夜之间,挂满枝头,细碎淡白或淡黄,一瞥而过,小花成簇,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满树冠新发出嫩叶——均是低调且朴素的花,却酝酿着八月夏季绚烂的丰收。木棉花落尽,枝干始发叶,从喧闹到安静,倒益发显示英雄树之伟岸,黙默佇立,等待明年的繁花。此起彼伏,岭南花市从不落幕。
与鲜花为伍的是岭南佳果。进入夏天,佳果登场。除了名头响亮的荔枝、龙眼、芒果之外,小粒成串的黄皮味道特别:甜甜酸酸中裹挟一种异香,不是流行的味道,却带有几分特立独行风范。剥开果皮,轻轻一挤,果肉果汁一起入口,丰满果肉包容着一颗果核;果肉晶莹,果汁丰盈,果核竟然如未琢玉石般耐看。成串黄皮挂在树上,亦是婀娜多姿,绿叶黄果,随风飘拂,潇洒自若。岭南佳果中,她属阴柔女子,空灵飘逸一类;每年产量似乎不大,却占有炎夏果品一席。愈是奇异,似乎愈加显示本土特色。
粤人无鸡不成宴,鹅亦吃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广东潮汕。鹅肥体大,肉虽比不上鸡嫩,但粗犷造型,酱香透彻,颇有食肆菜品大将之风,尚存山村旷野气息。羊城郊外乡村老店,古法炮制,更具风味。肥厚大块,嚼劲十足,兼具烤制、焖烧、蜜汁等多种风味,
各家不一,均称本土特色。大盘上席,规模宏伟,我食半只,价一百元,亦是盘大肉实。满口肉香,食之难忘呵。一瓢一食,亦是本土。
美食之后,可见民俗。广东人节气祭祀,较内地人突出且明显,颇有章法,坚持不懈,亦成日常。印象中广东潮汕最重祭祀,没料到粤西吴川亦不示弱。近去吴川,无意间进了市郊一村三圣庙,印象深刻。不但庙宇轩昂,而且两进三层,有专人管理香火,供品丰富,却也家常。但令我诧异的是:宗教民间,普泛信仰,包容群神共处,和谐一室。儒道佛三足鼎立,民间神各得其所。从前在清远北江边已感受三元归一,不仅儒道相携,而且与佛家亲近。据说此为广东明清两朝宗教合流缘故,是合乎岭南民众祭拜多神有求必应之心理呢?还是地方性思潮浸淫民风?我询住持:为何进门三神端坐,赤面关公居中,白发孔子于右,手拿书本文昌公于左呢?住持答:关公皇叔为尊。我即言:孔子是历代皇帝封的圣人。住持听了,顾左右而言他。我则大惑不解,礼仪尺度何在?看看三楼八仙供台,四仙一排,两排分坐,其中却有孙悟空孙大圣探头出来,不免滑稽,仿佛正剧中插科打诨的角色呢!村中信众颇多,似乎还做饭烧水,有一男子席地而坐,闭眼哭诉什么,旁坐数人倾听,是一种祈祷还是集体安慰呢?居然还有扶乩画符,开了眼界。二楼有北帝妈祖,三楼供送子观音,看来村民有求必应,各取所需,互不干涉,抑或皆大欢喜,均有衷心供奉,以至人神同欢。四季祭祀,古法不变,广东本土文化底色之一。
……
展开
——黄爱东西
江冰教授把广州称作“老码头”,把本书写作视为“货如轮转”的老码头,也真是暗合了这座千年古城商业氛围,航道贯通,文化传播的肌理和气质。
——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