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故土》:
那个年代,乡下人吃的菜,都是自家菜园和生产队菜园顺应四季自然节气种出来的。
春天是个最缺菜的季节。吃的菜一部分是冬窖剩余的白菜、萝卜,一部分就是秋天储存的干萝卜丝,用水发开后,炒、馇、包角儿吃。干萝卜缨子水泡后,剁碎加豆泊馇菜豆沫吃。同样,干萝卜干水发后,切成短节入碗放点油和酱,垛饭撑子上熥着吃。另外,还有坛里腌萝卜也可摆上桌了。
夏天的菜就多起来啦!芸豆、南瓜、方瓜、西红柿、黄瓜、茭瓜、土豆、韭菜、芹菜、茄子、缨头菜等,尤以院墙上挂的方瓜,地里长的大南瓜为最多。
秋天的菜,还是以白菜萝卜为主。刚应秋时,生产队棒棒地的沟帮地边种的结有菜豆,自家园也种点老白、油菜、菠菜、缨头菜等。
秋天,是个月子婆都急着下炕的大忙季节。不光忙收,还得忙晒忙储。一般是各家在菜园子开挖地窖,把现砍下的大白菜,生产队分的萝卜入窖埋好插上地标。把萝卜切成丝撒席子上晒干。把萝卜打成片中间剐一刀,挂铁丝上晒干。把萝卜缨子撂房顶、院墙、草垛等地场晒干,最后将干菜收储。再把剩余的小萝头洗净入坛加盐腌成咸菜。
寒冬来了,大地冰封,白雪皑皑,农家人有了秋天的储备,稳坐热炕头,吃菜不发愁。由于那时的乡村,种菜用的都是农家肥,我就看见俺妈种白菜时,在每颗苗的旁边挖个小坑,将碾碎的黄豆饼渣倒进去做肥。所以,当年不用水洗、任其生吃的蔬菜很多。西红柿、黄瓜、水萝卜、白萝卜、大白菜、芹菜、芫荽、葱蒜等,你们吃过吗?记忆最深的是,一帮女人去生产队菜园子干活,顺手掐一棵韭菜,又劈一叶莴苣,包在韭菜外边,塞嘴就吃,那股鲜嫩的原生的呛味,至今咂嘴不忘……
头伏萝卜末伏菜,立冬萝卜收起来。
冬储白菜窖里埋,好天要把萝卜晒。
头儿辣,腚儿白,中间生吃是最爱。
桁子挂满萝卜干,萝卜缨子翡翠赛。
集体食堂萝卜汤,一月菜金两三块。
秋收冬藏准备好,漫漫冬日主打菜。
说起小时候,冬天在冰面上“打猴”(打陀螺),至今都会捂着嘴偷笑出声。
陀螺,呈圆锥形,用绳绕上后抽拉或用鞭子抽打,可以在地上旋转,是那个年代孩子们在地面和冰上玩耍的主要玩具。
北方的冬天,大雪连绵,万物冰封,屋里的碗冻成串儿,缸、罐儿里的水和油冻成块儿,屋外的水库、河流、沟汉、水湾及大街小巷,都冻成无边的镜面。这时的孩子们忙活着两件事:到处找木头,自己削陀螺,找好一枚小钢珠,在削好的陀螺腚上抠眼固定即成。鞭子就简单了,抽一根编筐的棉槐条子,偷几根老妈纳鞋底的麻绳或棉线,在棍前方转圈刻道痕,把鞭线绑上就行啦。有手巧的小子,还会将彩色的“溜溜蛋儿”固定在陀螺顶端,旋转起来似一团焰般,灿烂耀眼。去冰上打陀螺,是现在再也无法复制的愉悦和疯癫。几十号孩子集一堆,一声声鞭子响,一阵阵喝彩声,谁的“猴儿”转得最快最长谁最了不起,取经学习的孩儿会围着一大圈看示范。由于围观人多,冰面特滑,传经送宝的孩儿一得意,拉开架式表演,猛地一退一拐,你拌我我撞你,唰唰唰的摔倒一大片,跌趴着的,躺着的,仰八叉的,嘴磕冰的,哭的笑的叫的闹的呼天喊地,孩子们努力的想赶紧爬起来,但爬起来又滑倒,再爬起来又再跌倒,有的小伙伴忍不住上前救助,才刚拽起来,啪的俩人同时一个屁股墩儿,逗得看玩的人们腰都笑岔气啦……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漫天雪花,刺骨寒风。
屋檐股凌,窗花晶莹。
水库河流,大地冰封。
冬日乐园,美煞孩童。
自制滑车,哥拉小兄。
刻个木猴,旋转不停。
支起筛子,扣雀成功。
冰下取鱼,凿个窟窿。
嘴哈热气,小脸通红。
现在回想,昨日旧梦。
……
展开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回忆,有的人是说出来的,有的人是写 出来的,而邵大姐是画出来的。她的作品形象真实生动,主题 鲜明突出,手法朴实自然,构图严谨洗练。每幅作品都体现着 质朴、真诚、浑厚、浓重。
——刘金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漫画家协会副主 席、威海漫画家协会主席)
这是历史的记录,甚至是对过去的挽救和历史再现,是具有重大 历史价值的作品,是一部农村诗画、诗话、史话、史书。
——姜卓俊(青岛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 副理事长、国际园艺学会会员)
漫画中的人物,寥寥几笔,跃然纸上。特别是孩童,圆圆的脸庞, 粗壮的胳膊,咧着的小嘴,还有那眼睛,就是两个小点,也十 分的传神。
——邵相家(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文 登日报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