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迪先生所著《诗学》根植并对称于诗的创造本性,直探现代诗学要义又反身包容传统诗学。其汲古纳今、吞吐中外、且发散且综合的运思方式,恰与其全覆盖式的系统性宏伟建构互为表里,彼此生成。由本体/主体论、语言论、功能论,而批评论、传播论、接受论,由诗美结构而语言艺术而文体可能,既据其“大诗歌”“大继承”的理念以大观小,又举以精当的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小中见大;其意沉雄笃敬,其势恣睢踔厉,其言清朗超迈,其旨貌远实近,其一以贯之者,则是融合了深湛的哲学思考与审美眼光的道艺技体用不分。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如此体大虑周、宏博精深的诗学著作,不但为新诗有史以来仅见,而且足与南朝刘勰之《文心雕龙》、清人叶燮之《原诗》各擅其美,相映生辉。
——唐晓渡
洪迪先生积聚三十载之功,成六百余页《诗学》巨作,不仅扛鼎,更加解渴。它一举改变了当代中文诗歌的窘境:创作和研究严重不成比例。《诗学》突破古今中外定式,又综合古今中外资源,其深度和难度,堪称挑战个人极限。洪迪先生以大诗歌理念和创造本体论为引领,以道艺技贯通、哲学美学合一的创作论展开,以再造传统之现当代诗个案研究为根基,能遣清晰透彻之词,言说诗歌“不可说”之境,此中能量,非毕生内外兼修而不可得。《诗学》层次繁多,结构严谨,张力强大,朝向“诗意就是创造之美”,建构起一个纯然褒义的“宏大”诗学体系,或毋宁说,它自己就是一首壮丽的思想史诗。
——杨炼
这个时代的高人往往自觉靠边,甚至隐匿在沼泽地带,较为冷门的诗学更是如此。洪迪先生高龄八十八。写诗,不混诗坛。著书,伏案三十年。皇皇《诗学》终于问世,乃中国di一部以《诗学》冠名之著。在诗的价值的判断上,我更信任老派的、边缘的、圈子外的读者和研究者。在这个炙手可热、滔滔者天下皆是的时代,自甘寂寞更值得信任。
——于坚
面对洪迪先生的《诗学》,如同面对一座雄心勃勃的建筑。其营建定非一朝一夕之功,显然得到了岁月的助力。他把哲学、美学、艺术发生学压缩为诗学。他把诗歌讨论到每一个角落,这种做法有点老派但不碍事。他发动我们的文心,似欲重启雕龙之业。
——西川
本书是一部关于诗歌美学理论方面的专著。作者在诗歌创作的同时,长期致力于诗学理论研究,多有发现,多有感悟,在诗学上不仅有独到而丰盈的见解,且更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本书从中外古今大量诗歌的比较与探本研究中,提出大诗歌理念与大继承理念,并以此贯穿于诗本体、诗创造、诗主体各个方面的深入探究,从而揭示诗美创造与诗语言创造合二为一的奥秘,构成颇富于原创性的独立的诗学理论体系。全书行文敏捷,语言凝练,立论有据,征引详实,字里行间跳荡着智慧的火花,包含着思辨的哲理,蕴含着深广的审美价值,具有凝重睿哲的理论色彩和劲键真切的实践意义。
绪 言
诗学,当是关于诗的学问。世界上关于诗的第一部专著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它一开头便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有一些人(或凭艺术,或靠经验)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摹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摹仿;同样,像前面听说的几种艺术,就都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摹仿”,“而另一种艺术则只用语言来摹仿,或用不入乐的散文,或用不入乐的‘韵文’”。[1]中国第一部诗学专著是南梁刘勰《文心雕龙》,只论及“用语言”的文学。更早的汉代《毛诗序》则从诗说到歌、舞。可见诗有广、中、狭三义。广义的诗包括所有门类的文学艺术;中义的诗包括所有样式的文学;狭义的诗只指“用语言”的“诗”,无论押韵不押韵、分行不分行。本书剿袭亚里士多德大著之名,却只在广、中义诗的大背景下,专说狭义之诗,尤其是其中的中国新诗,更凸显其中的先锋诗,而又在美学精神上通贯于广、中、狭义之诗。
人所以需要诗歌,创造诗歌,是为了从沉重的现实生活的大地上腾起,愉悦自身,解脱自身,超越自身,净化、静化、美化自己的身心。诗以创造诗美为宗旨。生命借诗美的羽翼翔飞天宇。
我们寻问诗本体,最终获得四个关键词:生命、创造、诗美、语言。于是便有了诗的本体四说:生命说、创造说、诗美(四层)说与语言说。诗是人的生命体验、创造与超越。诗是人的生命力高激发态的一种审美生命。诗美宛如桃子,有皮、肉、核、仁四层。皮为形式美,肉为形象美,核为情感美,仁为意蕴美。它们互相渗透,像四个捣碎重捏过多次的泥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后又浑然融合成有机整体。而诗美创造更是与诗语言创造难解难分的同一过程。创造是诗本体中最根本的核心。诗人创造四层结构的诗美,创造生成性的诗语言,也创造与生命同构的艺术生命。诗本体可以说是生命,是创造,是诗美,也是语言。更可以合起来说,诗是诗人倾注自己的生命以生成性语言创造出来的与生命同构的诗美。诗是生命的翔飞,而其原动力是创造。
诗美创造的全过程,包括创作者的创造过程和编辑出版评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再创造过程。传播者是创造者与接受者的中介,在现代显得不可或缺,日益重要。创作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在诗美创造的全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主体能动作用,共同圆成诗创造。
诗美创造的总体可以归结为诗美时空建构,亦即诗美境界的创造。各种诗美时空建构与其演化动力密切相关。如果以其主导面来划分,诗美时空演化动力便可分作七类:意动型、情动型、象动型、形动型、韵动型、语动型,以及意、情、象、形、韵与语兴较为均衡的综合动力型。明乎此,我们可以在诗美时空建构即意境创造上具有更高的自觉性与控制力,更精湛的关于诗的道、艺、技的有机统一,或曰专
业化。
诗美创造总归要落实到诗的语言呈现上。诗语言基于日常语言又超越日常语言,有自己的沉默性、意象性、象征性、表现性、直觉性、主情性、音乐性、整体性、审美性、独创性、共享性和超越性等十二种特性。诗语言是以日常语言为元符号的生成性的审美的情感符号。诗美境界总归是在现实大地上腾飞的超现实的幻象世界,亦即诗性赛博空间,其所使用的语言也只能是超语言的语言。诗是超语言的语言艺术。
诗美创造与诗语言创造是有机统一浑然一体的。诗的道、艺、技一气贯通终于晶结为诗文本。综观诗歌艺术可概之曰一体二翼: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与叙述艺术。若以诗歌创作喻鹏,意象艺术与抽象艺术是其两翼,叙述艺术则为其首尾躯干。在全体诗艺中,意象艺术以其鲜活的意象、意象群与意境呈现,占据吸引眼球的显赫地位;抽象艺术处于内层,提供诗的骨架支撑,凝结诗的意味,促使诗的凝重和大气,而叙述艺术不仅可以融会此两者,从而统领全局,且更在全诗的充实完形上,尤其是调式与风格上起主导作用。这是古人赋比兴的现代发展。
树立大诗歌理念是诗学即创造诗美学所倡导的,因为它最利于诗美创造和诗歌繁荣发展,它通贯于诗学即诗美学亦即诗歌文艺学的本体论、创造论、语言论、主体论、继承论、批评论、传播论和接受论等一切领域,因为它是我们对于中外古今诗歌进行比较会通研究时得出的重要而必然的结论。所谓大诗歌理念,其基本内涵有三:一、确立诗歌的最高审美理想为对于纯诗美的无限追求;二、确立诗歌的最大外延为对于中外古今一切诗歌的极限包容。大诗歌理念在诗歌标准上指明最高的,又容许最低的,更追求永恒的,即推崇真诗、好诗、大诗,又承认中外古今一切被称为诗者皆为诗,承认所有人心目中以为诗的都是诗。三、视中外古今一切真诗、好诗、大诗为既共时又历时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诗歌永世的滔滔长河,任何诗人及其诗作都是其中的水滴和浪花。大诗歌理念认为,好诗的标准非常简单:愈接近纯诗美愈好,愈能经久赏读的愈好。而纯诗美则要求诗的意蕴、情感、意象、形式、韵律、结构、意境、语言等等通体皆美。好诗就是诗美含量高的诗。诗在本质上无分中外古今。诗既有国界也无国界,而其最本质的东西则是世界性的,全人类共通的,亦即超越时空的。中国新诗自觉不自觉地背负着融合中外古今的十字架,朝着中国诗现代化、大众化、世界化的方向,已跋涉了整整一个世纪。有了大诗歌理念和对诗本体与诗创造及诗传统的根本解悟,当可大力促进这种自觉性,从而加速其历史步伐。
树立诗的大继承理念也是诗学所倡导的。从人类文化尤其是世界诗歌的多元一体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其必然的归结是诗的大继承理念,是诗的非个人理论与拿来主义。诗的全球化大继承理念的内部有机结构的特征有二:一是由亲师友、本民族国家与全球化三层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同心球,即为诗歌继承主体所面对的诗继承客体。二是各层同心球内三者的疏密结构合成一种诗歌继承的自然的亲疏关系。然而诗歌大继承理念的核心要求,则是不论远近亲疏,唯好唯美唯有用是求,凡有利于诗创作的中外古今一切好东西统统拿来。在拿来之后,其运用的要妙则在于包容、扬弃、创新。
中国历来是诗歌大国强国。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新诗应运地充当了马前卒与鼓风者。悠悠而匆匆地转眼百年。百年新诗的业绩成就是巨大的,作为中国传统诗歌的长子权早已紧紧在握,尽管至今仍在被广泛认可的途中。中国新诗沉重的十字架是背定了的。而面对自己至伟新天命的克尽,则应当底气十足,勇毅前行。
诗是心声,诗学当是关于心声的心声。
飞吧,关于生命翔飞的翔飞。
绪 言...... 1
上篇 诗本体
第一章 大诗歌理念
1.诗:无解的司芬克斯之谜...... 7
2.诗:旋转于多重怪圈中的豹子...... 9
3.纯诗或纯诗美...... 11
4.非诗与不纯的诗...... 12
5.散文·诗·散文诗...... 16
6.大诗歌理念...... 18
第二章 诗的创造本体
7.创造:人与诗...... 24
8.诗:人性的极致...... 25
9.诗的创造本体...... 28
10.创造:发现与组合...... 30
11.创造:解构与建构...... 32
12.创造:旧与新的张力...... 34
第三章 诗美结构
13.诗美四层说...... 40
14.意蕴美:从意义到意味...... 42
15.情感美:中介与内驱力...... 46
16.形象美:诗美时空的幻象...... 48
17.形式美:生命律动的外化...... 51
18.诗的先天痼疾:无言之言...... 52
19.诗的先天痼疾:非美之美...... 55
20.诗的先天痼疾:隐意之意...... 57
21.诗的先天痼疾:失真之真...... 59
22.结构:从人的生命到诗的生命...... 62
23.气韵:创造的动力与风骨...... 64
第四章 诗的生命本真
24.生活·生命·生存...... 71
25.诗:追问与求索...... 73
26.诗:呼号与沉默...... 76
27.诗:流浪与家园...... 79
28.诗:受难与有福...... 81
29.诗:生命的体验...... 84
30.诗:生命的创造...... 87
31.诗:生命的超越...... 90
32.诗:生命的立体呈现...... 92
33.异趋的交汇:生命的纯粹...... 94
34.诗是存在的拓扑学...... 96
第五章 诗语言的特性
35.诗美与诗语言的同异...... 101
36.诗语言:本体性与工具性...... 104
37.诗语言:意象性与抽象性...... 107
38.诗语言:日常性与超越性...... 109
39.诗语言:自语性与宣讲性...... 112
40.诗语言:言说性与沉默性...... 114
41.诗语言的十二种特性...... 117
42.诗语言的生成性...... 121
第六章 诗的作用
43.诗的无用之大用...... 127
44.诗的最高使命...... 129
45.诗的二重功能:自适与济人...... 131
46.诗的凝重与深刻...... 133
47.诗的大气与潇洒...... 136
中篇 诗创造
第七章 诗的道艺技
48.诗美创造流程...... 141
49.诗:贵族性与平民性的统一...... 144
50.关于大诗人:一个公式...... 147
51.诗的现代性和圆...... 150
52.现代诗美的特质...... 152
53.诗美三泉眼:力,性,悲...... 156
54.写诗三字诀:新,美,人...... 159
55.成诗三字态:雅,难,慢...... 162
56.诗的道艺技...... 165
第八章 诗的意象艺术
57.诗的意象和意象思维...... 172
58.描摹意象与明喻意象...... 175
59.隐喻意象与拟喻意象...... 177
60.兴体意象与象征意象...... 178
61.诗美意象的协同作用...... 181
62.现代诗美意象的虚化...... 183
63.现代诗的二度意象艺术...... 186
64.现代诗的意象群体结构...... 190
65.现代诗的多重转喻艺术...... 193
第九章 诗的意象逻辑
66.诗美创造的思维方式...... 200
67.意象逻辑的求美律与情动律...... 202
68.意象逻辑的互渗律与无矛盾律...... 204
69.意象逻辑的相关凝结变形诸律...... 207
70.意象逻辑规律的具体运用...... 209
第十章 诗的抽象艺术
71.诗的抽象叙述与意象呈现...... 215
72.现代诗的张力...... 218
73.现代诗的佯谬...... 220
74.现代诗的即小见大...... 223
75.现代诗的无象之象...... 225
76.现代诗的审美空白...... 229
77.现代诗的抽象艺术...... 232
78.诗的超现实与后现代...... 235
……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