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共和国国情报告》:
我不敢相信这一幕是真的发生了,但愿它只是一个传说。然而人类生活区域与野生动物的领地越来越近,甚至已经出现了交叉和重叠,现在已被当地专家确定为一个事实,而人类的处境也变得非常危险。自然,有人会追问,究竟是野生动物侵入了人类的生活,还是人类侵入了野生动物的领地?这个问题,无疑只能由人类来回答。
又或许是一个传说发出的警示,我们这个团队不再是乱糟糟的一盘散沙,谁都不敢乱跑了,怕招上狼了,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地跟在我们的藏族导游桑却江才的后面,这样的有秩序从玉树出发后还是第一次出现。兴许,人类从自然进程向社会进程进化,就是在某种恐惧感、不安全感中完成的。当秩序井然而心无旁骛时,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憧憬已久的目标,黄河源。
或许是李白诗歌的渲染太深,许久以来,我对黄河源总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想象,很容易把黄河的源头想象成飞流直下的瀑布,但那想象中的瀑布一直没有出现。
在人类把约古宗列曲设定为黄河正源之后,又过了二十多年,1978年夏天,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这一次考察队又有令人震惊的发现,在河源地区西部,不只是一条约古宗列曲,而是,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那么,黄河源到底在哪儿?又如何确定一条河流的源头?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的确定,有三个标准: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同时还要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也正是按照国际标准,最上游的扎曲首先被排除了,它流程最短,水量又小,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三选一变成了二选一,又拿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和水量也最大,尤其是在旱季也不会干涸断流,应该说,把卡日曲作为黄河正源的依据是比较充分的。但,这又是最后的定论吗?
人类似乎很喜欢挑战极限,或许还会一次次提高认知的极限,继续往上推,推到一个新的极限。而对于我,一个走向知天命的人,走到这里,我感觉已抵达了生命的极限,但丝毫没有挑战极限的想法。我的想法很简单,抵达一条河流的源头,就是想看看一条大河是怎样诞生的。桑却江才不会让我们失望,他把我们带到了人类最终认定的黄河源头,卡日曲。这也是只有桑却江才懂得的语言,藏语,红铜色的河。
但我们首先看到的又是泉眼。卡日曲也是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各姿各雅山脚下的泉眼中涌出的泉水,但不是一眼,而是五眼。在这沙砾与野草交错的荒原上,这水没有我想象中那种如同瀑布的狂野与激情,但特别纯净,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纯净的水,纯净得只能用纯粹来形容。看着这世间最纯净的水,像婴儿的眼泪一样慢慢涌现,每一滴水都是那样晶莹、天真,这世间,又有什么比天真更真实的呢?猛地惊觉,一条河流的诞生,恰如一个婴儿的诞生啊。这也许就是我看到的一条大河诞生的真相,也是真谛。
哪怕再伟大的河流,它的伟力不是从一诞生就拥有的,而是一点一点地积聚起来的,那个积聚的过程和这条大河一样漫长。而我们眼下只能看到,那溢出的泉水渐渐变成一缕弯弯曲曲的小溪,又和众多的小溪交织成一条小河,一条清澈得通体透明的小河。但哪怕她真是一条河流,也并不是红铜色的,而藏民又是绝对不会看走眼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卡日曲正焕发出红铜色的光泽。是的,这就是黄河的源头。这一切,上苍其实早已创造了这一切,人类却一直在苦苦寻找。发现,或许也是一种宿命。但如果说这就是一条大河的源头,我觉得更多的也许是一种象征意义,她实在太弱小了,弱小得让人难以把她和一条雄浑的大河看成同一条河流。
人类只能这样设定,黄河是从这里开始的。从卡日曲算起,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而流域面积难以精确测算,一说为75万平方千米,一说为79万平方千米,但这都是约数。据此,黄河是中国境内长度和流域面积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为世界第五大长河。但它的水量却先天不足,年径流量仅有661亿立方米,在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名列第四。一条长江的水量就超过了二十条黄河,一条珠江的水量也超过了五条黄河。身为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的水量仅相当于长江第五大支流赣江的水量,而赣江的流域面积还不到黄河流域面积的十分之一。以如此有限的水量,要浇灌近乎无垠的大地,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乎从一诞生就必须直面它宿命的大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