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是台海出版社和指文图书倾力打造的,有众多历史、战史作家加盟,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的原则,用精美的图文编排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让读者获得好的阅读体验。《战争事典017》的内容均由相关领域军事、文史爱好者撰写,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了历史的脉络,具有通俗性、可读性等特点。
公孙衍、张仪早已作古,田文行将就木,苏秦化为尘土,谁为纵横派新一代的魁首?合纵则信陵,连横则张禄。
时间前行到公元前270年左右。联军破齐后,齐国危亡之际,名将田单收复了齐国本土。齐国虽然复国,但强盛之势已去。时人如此分析国际形势:秦、楚、魏、燕、赵是大雁,齐、鲁、韩、卫是中雁,邹、费、郯、邳是小雁。其中,秦国已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就像一只大鸟,面对海洋向东矗立,左翼扼赵国西南,右翼捉楚国鄢郢,胸抵韩魏,垂首中国,占绝对有利的地理位置。
然而,秦国当时也陷入了权臣政治的泥沼。穰侯魏冉以公器攫取私利,在占据原属宋国的著名商业都市陶邑后,又出兵攻取了齐国的刚、寿等邑,以增加自己的封地面积。可是陶邑距秦国本土遥远,孤悬于齐、楚、魏等国的包围圈中,是一块飞地,一旦战事再起,陶邑必成他人嫁衣。可见权臣政治是有局限性的,先私后公,因私废公是其最典型的特征。秦昭襄王对此十分苦恼,而当时,助他摆脱困境的人已经来到咸阳。
张禄,本名范雎,魏国士人。他本是魏大夫须贾的家臣,由此可以看出其出身颇低,从姓氏分析,也许出自晋国六卿之一的范氏一脉。他曾随须贾出使齐国,结果触怒了须贾与魏相魏齐,被打断肋骨丢在厕中,后藏匿在郑安平家。他经郑安平,得到秦国使者王稽推荐进入咸阳,一年后见到秦王。范雎向秦王面陈秦国政务得失,并直言批评魏冉越过中原诸国攻占陶邑的错误军事行动,提出纵横派四字施政纲领:“远交近攻”。虽然只有四个字,却点名了战国的外交准则。从此,秦国围绕着这四个字,与燕、齐、楚诸国建立友好邦交,持续不断打击中原的赵、魏、韩三国,终成霸业。
范雎还认为王权至上。与权力相比,亲情只是王者可有可无的调剂品。范雎说,如今秦国权力三分,秦王只不过掌握了三分之一的实权,如果这样持续下去,后世继位之君恐怕并一定会是秦昭襄王子孙。被范雎点醒的秦王,于公元前266年削减宣太后、魏冉、芈戎、高陵君、泾阳君等人的权势。待次年宣太后去世后,秦王将几大贵戚放逐到封地,任用范雎为相,开始了兼并三晋的战略。
有了“远交近攻”的指导思想,秦国巩固新攻取的土地,注重“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强调歼灭敌国兵力。秦国首要打击对象就是三晋中最弱小的,与秦地形交错,被视为心腹之患的韩国,由此引发了战国时代动员兵力最多的长平之战。
作为三晋之一的韩国,是唯一与晋公室有血缘关系的家族。韩王的始祖韩万,与晋公室同为曲沃桓叔的后嗣。三家分晋时,韩氏取得的三块土地相对独立:一是安葬着韩氏先人的汾水之滨的平阳与群山林立的上党,也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到长治一带;二是王屋山以南被称作南阳地的地域,这是韩宣子主政期间取得的;三是三家分晋后韩氏自己开拓的西起卢氏、北据成皋、东至垣雍、南到阳翟的原郑国土地。如此零散的国土分布很难形成向心力,被称作“四分五裂之道”。
韩国的土地虽然分散,但不论是国土北部的上党,还是南部的郑地,都是战略要地,但连接南北的道路只有险阻的太行山脉,一旦这些山道被切断,韩国就将被截成首尾不能相顾的两段。
范雎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公元前265年,秦军出兵切断了山道,准备由此夺取上党。秦巧妙地避开韩的致命点,分四年进行战略部署,彻底隔绝了上党与外界的联系。除此之外,范雎还发兵东下荥阳威胁韩本土,致使韩国朝廷做出献上党求和的决定。如果事态像两国朝廷想的那样发展,那么一场大战当可消弭于无形。
前言
华盛顿的将略——扭转美国独立战争危局的特伦顿之战
第二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兴亡简史
自毁长城之乱——南朝刘宋景平宫变考略
秦王玄甲破阵乐——定鼎李唐江山的虎牢关之战
战场背后的口舌——战国时代的纵横家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