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王元化及其朋友
0.00     定价 ¥ 39.8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544499170
  • 作      者:
    蓝云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蓝云,王元化晚年的助手。“文革”时期下放到安徽部队工厂;1978年返沪,任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高级教师,曾参与创办《上海青少年科技报》《放学以后》。1990年代末开始参与王元化学术研究的事务性工作,参与了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人物、书话、纪事》《清园近思录》《清园谈话录》等著作的编辑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王元化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等领域均有极高建树。作者蓝云为王元化晚年的学术助手,本书通过生活细节、日常交往揭示学者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关联性,由此复活一位学者的学术生命,也通过这位学者作为中介从而与更多尤其是更为年青的读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将学术思想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展开
精彩书评

蓝云用朴实细腻的文字,真实记录了王元化先生的晚年生活,把一位智者对生命和友情的挚爱,以及对世界的深邃哲思,展现在读者眼前。对希望了解元化先生的读者,读这本书可以走近他,倾听他,发现他。哲人虽已远逝,有这样真切的文字,可以让清晰的记忆留在人间。                                            

——赵丽宏 

研究王元化现象也许会长久存在下去,读蓝云这本著作,也许有助你了解一个真正的王元化!          

——章念驰

蓝云以不可多得的独特视角,将元化先生在客厅、书房乃至病室中相知相交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海内外名家、学者,以及情谊深厚的多年挚友、门生,水墨淡彩,如众神舞台,一一转出,蔚为壮观。   

                                            ——郭伯农

平和温暖的文字,坦荡阳光的性格——文与人相得益彰!            

——张寅彭


展开
精彩书摘

琐忆先生

  先生对于世人来说,是“文心雕龙”,是“黑格尔”和“社约论”,是位大学者、大思想家,是时刻关怀着社会发展、人类命运的智者和哲人。先生走了,把真知灼见留给了世人。我不涉学术,也不是文人,却有幸走到先生身边,因此先生在我眼中,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长者。十多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在日常生活中细枝末节处的点点滴 滴,皆成我的记忆,不思量而自难忘。

并不是所有的花都美

先生家的客厅总给人们留下美好印象,那是因为客厅墙上的字画书香气十足,几案上摆件精致,还有四季不谢的鲜花。

先生说他很懂得侍弄花草。

每每朋友们捧来花束,先生就叫我装瓶。他让我剪去败叶散枝,再错落有致、聚散得当地插到瓶中。隔一两天,他就催促要换水,以期花期更为持久。客厅还曾放过一盆高大的橡皮树,枝叶繁茂,给人以生命之树常青的感觉。他常吩咐我们空暇时,用干净抹布擦去叶面上的尘埃,要让每片叶子都油光闪亮,一尘不染。十多年前,先生曾请高建国把他的一棵铁树搬来我家院子,要我照顾好他的铁树。先生还告诉我培育铁树的窍门,去找些废铁,诸如破铁锅、破铁铲的碎片,埋在铁树的根底。他说这样抽出来的叶子,就会由于养分充足而更壮实。他说铁树怕冷,寒流来了要把它包起来防寒;但铁树又怕暴晒,所以最好种在既能采光又有些树荫遮挡的地方。此后,他经常会问我铁树长高了没有,树干里有没有发新芽,有没有剪过陈年枯枝。一年又一年,他会像探望朋友一样,来我家院子看他的铁树。每次他走到树旁,都会俯身拣去飘落在铁树上的枯枝败叶,前后左右地端详。后来他病了,不能够亲自来看它了,还会问及它长得怎样,并 说:“有一天我不在了,这棵铁树会留下来陪你。”

先生赏花特别有讲究。朋友给先生送得最多的是玫瑰。先生还算喜欢玫瑰,他认为玫瑰美得娇艳,但看得多了就嫌它矫揉造作,脂粉气重。而且玫瑰花期很短,过不了几天,花还没有盛开就开始发蔫,任凭你不停换水,还是一朵接一朵地败落。我曾给先生送过花,那是一把大朵的深紫红菊花,插瓶后从含苞到绽放,英姿勃勃地开了 很久。先生说这花好,朴素而淡雅,他非常喜欢。后来陪伴先生一生 的张可阿姨走了,先生选用白菊花供放在张阿姨的遗像前,整整一年多,从没间断。

先生身体尚健时对花的兴致很浓。十几年前,他听说我们买花都去花市,他也想去逛逛。于是当时我和孔令琴就带他和张可阿姨一起去。那时,花市在文化广场四周的马路上,要到下班后才开市。晚饭后,天黑了,路灯昏黄,花市却熙熙攘攘。我们领着先生和张可阿姨钻到人群里,到一个个摊位前看,先生惊异于这里几乎什么花都有,而且花价便宜,我们自然满载而归,非常尽兴。

先生总对我说,美的事物应该有意境,它应是含蓄而蕴藉,而不是一览无余的。我想先生看花开花落,也正是这样。

有年冬天,天寒地冻,先生说:“去给我买些蜡梅,要大枝的,不要嫌贵,多花点钱没关系。一定要买大枝的,那种有骨骼的。”他说他喜 欢在过年时插上一瓶蜡梅。他的老师汪公严先生曾画过一幅《风雪山居图》送他,画的是一名童子向一位山居老者送上一瓶梅花,上面题了两句诗:“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先生说这意境真不错。他还经常挥毫题写这两句诗赠予友人。题记中这样写:“余因胡风案被革后惧祸延,遂与社会断绝来往,每逢新年枯坐斗室,辄取公严师据唐人句所绘《风雪山居图》以度岁。”

有年深秋和先生去杭州。那时先生还很硬朗,我们从郭庄沿着 西湖岸散步,走向曲院风荷。沿途落木萧瑟,一旁水波茫茫。走着走着,先生站定,叫我向前看,原来湖畔有一片凋零的荷塘,断折的枝茎挑着枯萎的大叶片在寒风中微颤,湖面倒映出凄凉。先生说:“你知 道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吗?那不就是!”先生说他尤其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样的意境。 可是,先生并不认为所有的花都美。他曾说:“人们都用花来形 容美丽,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花都是美的,我认为有的花就不美丽,你有没有发现? ”我说我不那么敏感。先生说:“郁金香就一点也不美,你看,那花呆头呆脑的,一副刻板相,而且每朵长得都是一模一样的。”我从此对郁金香就多了一份关注,心里也觉得先生说得有道理。 同时感到庆幸的是,还好,给先生送郁金香的朋友不多。 但给先生送花篮的人很多,殊不知,先生对花篮一点也不赞赏。 他认为大多数花篮,是由不懂审美的人把杂七杂八的花插在一起,实在无美感可言。他甚至不愿意把这样的花篮放在自己房间里,认为是有损幽雅环境。早些年,先生会嘱咐从花篮中挑出新鲜的玫瑰插瓶,其余的就不要了。后来,他的呼吸道感染和皮炎经常发作,对花篮就更排斥了。若花篮还是源源不断有人送来,他很快就转送他人。先生还据此引申说建设也一样,人人都搞建设,但不是所有的建设成果都美好,有的甚至是“败笔”。


展开
目录

目录

如父、如师、如友,岁月悠悠忆当年

琐忆先生

日记最后一年的元化先生

老兄弟束纫秋

一封信缔结的终身友谊——先生和我父亲蓝瑛

不打不成交的林毓生

“一面之交”无尽期——记林同奇先

心灵相契的朱维铮

无话不谈的李子云

默默奉献的吴曼青

“天涯候鸟”邵东方

阳光大男孩汪丁丁

来自东瀛的中国学者李庆

四年,思念到永远——记先生和夏中义

“听戏知音”翁思再

走近顾准——先生和高建国

先生和楼帅

偶入王门的吴琦幸

“较得我真传的弟子”胡晓明

“徒孙”钱钢

伯乐相马——先生和吴洪森

农民企业家蒋放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