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0.00     定价 ¥ 68.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807682950
  • 作      者:
    肖复兴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本书是当代“京派作家”佼佼者肖复兴先生写作北京的收官之书:

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写作北京的20篇长文和1篇后记,涉及老北京的历史空间、文化氛围和民俗百态。行文重考索,细查古籍、笔底钩沉与实地考证相结合,内容丰满立体可信。如作者所言:“这将是我写作北京的最后一本书,下笔之前,颇有些犹豫踟蹰,便格外慎重一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写出老北京从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流淌下来的变与不变的辩证之流、交错之流,以及我们和这座古都有着切肤之痛的共同的情感,与这座古都血脉相连的共生共有的记忆。”

2. 书中收录的36幅手绘插图均为作者亲笔绘制,画中景象大多今已不存:

50年代的崇文门城楼、珠市口的老开明戏院、儿时的粤东会馆老院、东四八条的朱启钤故居、东兴楼老饭庄、前门大街五牌楼、长安街上的双塔、胡同里的韩公祠老庙……画中的景象,有的永远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有的则被时代的雕刀刻画得面目全非、风光不再。作者感叹“我笔的速度赶不上拆的速度”,他或赴实地考察写生,或根据记忆、史料并融入独到的理解,所画之物重神韵,笔墨讲求情趣,展现了文学家“另一枝笔”的风采,丰富了今人的历史想象,为昨日的世界留下了珍贵而独特的存照。若有机会,读者更可以边读边走、按图索骥,从“古今异同”中收获乐趣和感悟。

3. “人”的故事,为全书注入生命的温度:

合欢树下温柔神秘的“漂亮妈妈”、从良后仍备受冷落的“虞美人老太太”、在墙上默默描画着历史建筑的“外地中学生”、西府海棠小院中与叶圣陶一家三代人的温馨往来……书中寥寥几笔带出的这些人和事,既是作者的私人记忆,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记,文笔自带感情,读来令人回味。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同一座城市,有好几种面貌,其中,用文字描出来的,是文学的城市。——本书所讲述的城与人的故事,便为“文学的北京”“文化的北京”添上了不可或缺的注脚。


展开
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近著《我们的老院》荣获“2017年中国好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走在北京城里,不经意间就会和“历史”擦肩而过。人们熟知、游客追捧的,多是作为景点的历史遗迹。但事实上,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历史,藏匿在古都北京的街巷花木、古旧建筑、民俗百态,甚至泛黄的纸页之间……本书所记述的,便是这些常被人忽视、却带着温度和情味的历史文化载体。

全书聚焦老北京的事物与记忆,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写作对象为具有老北京特色的零散事物;第二部分聚焦胡同;第三部分侧重民俗;第四部分锁定以前门为代表的宣南地区;第五部分谈“纸上风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虽然在地理上和人们近在咫尺,但传统层面、记忆层面、文化层面的北京,已渐行渐远;加之这是作者写作北京的收官之书,在格调上带有“挽歌”色彩,故定名《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全书行文尤重史料考索,其间点缀着作者作为资深北京人的生活经历及亲笔绘制的插画,既是一部立体的城市文化史,又是一部人文的“旅行指南”,还是一部北京的“私家画册”,具有多维度的可读性。


展开
精彩书摘

前门看水


前门以前是有水的, 不过, 那是在明朝的正统年间, 约五百七十年前的事情了。这在明史等很多书籍中都是有记载的。清《京师坊巷志稿》里面说:“明史河渠志: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水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这便是前门最初的水。

去年,前门有水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并附有很多水光潋滟的照片,一时趋之者甚众。前两天,我也特意去那里看水,看见很多上了年纪的老街坊,对着水和水边残存的房屋指指点点,顽固地将过去的记忆与现实做对比。在新开辟的水旁,立有好几块牌子,写明水的历史,其中也引用了明史和《京师坊巷志稿》中的相关文字。

如今,前门的水,是以前几年新开辟的前门东侧路东边的长巷头条为起点。这里很好找,就在鲜鱼口东口的正对面,水光树影,人头攒动处便是。不明就里的人,面对这样一条横空出世的水流,会以为水本来就是以这里为开端的,也会有较真的人疑惑:这水的水源来自哪里呢?

明《河渠志》明确指出,壕口是开在正阳门东南,为泄洪之用,引护城河的水,从后河沿往东南,过西打磨厂到北孝顺胡同和长巷上头条,才流到如今这块地方。当年之所以选择在那里开凿壕口,是因为那里地势低洼,至西打磨厂处,最为低洼,人们俗称这个地方鸭子嘴,水流过鸭子嘴,才会流到长巷上头条,然后流到鲜鱼口处的梯子胡同,大约流经一里地,才到达如今水出现的长巷下头条这个地方。

清楚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如今的水从这里开始——因为,水源头的护城河早已消失,西打磨厂鸭子嘴以西,包括戥子市胡同、北孝顺胡同等处,以东到长巷上头条,一路蜿蜒,十几年前都还健在,虽然无水,但从旧河道便依稀可以遥想当年。尽管破旧不堪,但胡同的肌理,关乎着人文的命脉,可以让有心人触摸到前朝旧影。可惜的是,前几年整修前门大街和开辟前门东侧路时,这些老胡同都已经拆除殆尽。如今,前门的水,变成了一条断头水,无源之水,横空出世的水。

原来在这里,也就是长巷下头条胡同口的西边,长春堂老药铺紧挨着由天乐园改名的大众剧场,如今此处已经被马路取代,水便赫然露出了身段,在大马路上就能看见。顺着这条有意蜿蜒的水往前走,会看到长巷头条东西两边大多数院落已经拆空,个别镶嵌在水畔的房屋,有新修的长春别墅和正在翻修的泾县、丰城和汀州会馆南馆。明朝的旧影、清末民初的院落、如今新铺就的小路和草坪、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中水,交错在眼前,穿越着几百年的时空,上演着一出混搭的杂剧。

再往前走一点儿,有一扇院门,还可以看到一副老门联:“河纳家声远,山阴世泽长。”有意思的是,沧桑的老门联还在,门楣上的门牌却没有了。记得以前这里的门牌号是70 号。现在,汀州会馆南馆是62 号,丰城、泾县会馆分别是53 号、60 号,也就是说,53 号之前和53 号到60 号之间的那些老院落,如今都已经没有了。十多年前,在58 号院门上还可以看到“经营昭世界,事业震寰球”老门联;在更北边的20 号院门上还可以看到“及时雷雨舒龙甲,得意春风快马蹄”老门联。如今,却是前度刘郎今又来,人面不知何处去,给人一种错位甚至面目皆非的感觉。

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哑然失笑,而以后的来人,或许会以为地理的现实存在就是曾经的历史存在呢。改造后的地理,硬朗朗地在那里,日久天长,真的可以修改历史,并且,创造新的历史呢。

如今这条新开辟的水,依照旧名,还叫三里河,沿着长巷下头条的基本走向,有意改变了几道弯,水的两岸新栽种了花草树木,水中间设有小小的汀洲或亭台,并搭建有木桥和石板桥。整体按照园林设计,营造出一种小桥流水、路曲境幽、花木掩映的意境。在长巷下头条南头与芦草园接壤的部分,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广场,立有一块很大的影壁背景墙,上面雕有花饰,刻有《京师坊巷志稿》上介绍芦草园的文字。这里明显占去了芦草园、青云胡同和得丰巷的部分地盘,却成为如今三里河的中心位置,人们纷纷到这里驻足拍照。

原来,横空出世的水,也可以凭今人的意图而随意尽情流淌。一条泄洪用的实用之水,转眼之间,可以变成现代园林中艺术化的小桥流水。

再往东南一点儿,到前几年新开通的草厂三条宽马路,水就到头了,犹如一段盲肠,来无影,去无踪。或许,这只是重新开掘三里河工程的一部分,历史中的三里河应是再往东南方向流淌。明朝大运河终点码头南移之后,三里河在明成化年间确实是一条很宽的泄洪河,一直流过桥湾、金鱼池,通向左安门外的护城河,然后与大运河相汇合,三里河由此成名。三里河河名在先,而长巷头条地名在后。

过如今的草厂三条新路,再往前一点儿,在桥湾的地方,新建的铁山寺南侧,1953 年修路的时候,曾经挖出汉白玉的三里河桥,又被原地埋下。据说桥有十三米长、八米宽,连接着北桥湾和鞭子巷。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河有多么宽,远非如今小桥流水般纤细。河两岸各有一座庙宇相互呼应,南岸的是明因寺,北岸的是铁山寺,都是明朝时建的古寺,《帝京景物略》和《宸垣识略》对此分别有所记载。如今,三里河在离原来三里河桥老远的地方,就戛然而止了。历史被抻出一个头儿来,就又缩了回去,让人们以为当年的三里河就是眼前这样一小段被整修得笔管条直的园林之水呢。

想想,如今的三里河多占一些芦草园等地方,是有道理的,而且,水还应该再宽、再大才是。最初有三里河的时候,还没有芦草园这些街巷呢;有了芦草园的街巷,三里河早已经干涸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也许,只有老北京人知道,如今这样园林式的、设计感很强的三里河,漂亮是足够漂亮了,却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三里河,是我们改造后的三里河,甚至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三里河,有些像新型社区里的水系设计。说它不符合历史,也不确切,因为历史上的三里河,如今的人,谁也没有见过,即使现在改造得有些“二八月乱穿衣”,但三里河毕竟在历史中存在过,而且大概的位置也是在这里。前来一睹三里河风采的几个老街坊对我说:甭管怎么说,改造了环境,比以前脏乱差的胡同强多了,让人们多了一个流连拍照的去处。这话说得也没错,但是,这样的水,却是以拆迁了好几条老胡同为代价的呀。如果要建一个公园,可以到别处建,而无须偏偏建在有历史意义的老街区。

世界上任何一座老城,在时代的演进过程中,都需要改造,问题是我们要把北京城,具体到前门地区,改造成以前哪一段历史的哪一种样子。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北京城修了外城之后,三里河已经没有水了,水波荡漾的三里河,只存在了不足百年。这以后才在干涸的河道上有了长巷头条,有了长巷二条、三条和四条这样顺着三里河旧河道蜿蜒而成的老街巷。前门地区的老街巷,都是在这之后的明清两代逐渐形成的。我们不去好好保护已经存在的这些老街巷,相反却要拆掉这些老街巷,然后凭空想象,修建早已经不存在的一条三里河。这样做值得吗?我真的有些困惑。

十多年前,为写作《蓝调城南》一书,我常往前门一带跑,对这里几乎可以说了如指掌。为了这样的城市改造,我亲眼看见这里如此多的老街巷、老院落被拆毁。前门东西两侧,东侧的原崇文现东城,比西侧的原宣武现西城,魄力要大、手笔要大,仅西起前门、东到崇文门、南至如今的两广路,这方圆不大却是历史重要遗存的地区,从前门大街到鲜鱼口和台湾街,再从新世界商业圈到东侧路、草厂三条、新开路、祈年大道,真的可以说是大刀阔斧,这样一块历史老街区已经被大卸八块般切割得有点儿七零八落。

梁思成先生在世时曾经一再告诉我们:北京旧城区是保留着中国古代规制、具有都市规划的完整艺术实物。这个特征在世界上是罕见无比的,需要保护好这一文物环境。他强调这是一片文物环境。我们一边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北京城中轴线申遗,一边还在对中轴线两旁大动干戈,大建一批假景观。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回顾一下梁思成先生曾经给予我们的那些振聋发聩的建议和思想?如今,这一片历史老街仅存长巷、草厂、南芦草园、薛家湾几片相连,相对完整。我们是不是需要想一想梁思成先生讲过的话,做一种文物环境的整体性的保护和改造,而不是描眉打鬓一般,造几处人为虚拟历史的景点式点缀?


2017 年4 月初稿

2018 年4 月改毕


展开
目录

目录


北京的树…001

京城花事…025

北京老门联…054

北京老旅馆…076

北京老饭庄…092

京城的点心、面包和汽水…126

北京四合院里的门窗、顶棚和瓦…150

+ +

胡同里的庙…167

胡同的声音…203

胡同的名字…226

胡同五章…247

+ + +

京都夏忆…273

京都冬食…299

上元灯记…324

+ + + +

前门看水…333

前门四街…340

宣南文化三论…367

附 编

一笔占尽秋江月

——京剧人物画谈…378

寻常市井入丹青

——北京风俗风情画谈…384

几度沧桑感旧京

——老北京文化书写谈…400


重获过去或阻止现在的流逝(代后记)…42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