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这种介于“思想”和“学术”之间的课题,保持着研究的开放和活力,呈现出作者丰赡舒展的学术面貌。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各篇文章,写作时间从1991年至2007年不等,内容涉及学术研究心得、学科关系考量、新的技术发展下的学术发展路径等内容,是作者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偶得,是作者的学术自况与人生感悟,可谓亮出陈平原底牌之作。阅读中可了解到陈平原作为文学研究大家,在世纪之交前后二十年间,对巨变的社会及学术文化的独到思考,展现了一位学者的文化担当和社会关怀,对于读者应有许多启迪意义。
目录
新版序
自序
辑一
学术随感录
一、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二、“文摘综合症”
三、“愤怒”与“穷”
四、关于“学术语法”
五、“不靠拼命靠长命”
六、学问不等于人生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术史研究随想
附录一《学人》的情怀与愿望
走出“五四”
中国教育之我见
辑二
世纪末的思考
文学史家的考古学视野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附录二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关于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演说现场”的复原与阐释
辑三
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一、世纪末的思考
二、学术史视野
三、评传的体式
四、这一代人的努力
晚清:报刊研究的视野及策略
一、怎样一个晚清
二、报刊研究的意义
三、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
四、报刊研究的策略
附录三从北大到台大
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
一、“读图时代”的困惑
二、“左图右史”的传统
三、图文互动的可能
四、文字魅力的保持
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出版”
一、我与出版结缘
二、我所了解的安徽出版人
三、我与安徽出版界的合作
四,关于“地方性知识”
五、直面出版业的潜在危机
六、怀念“小书”
辑四
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
历史叙事与文学想像的纠葛
一、“历史文学”并非都是“通俗演义”
二、关键不在“正说”或“戏说”
三、在文学家止步的地方起跑
附录四 历史学与文学的对话
史识、体例与趣味
一、既是体例,也是精神
二、注重进程,消解大家
三、能雅能俗都是好事
四、集“功力”与“学问”于一身
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