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集(增订本)》为已出《丘逢甲集》的增订本和简体本,对前版多有增补和修订,新披露了不少稀见诗文内容,丘氏既是一位近代爱国志士,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本书在其祖籍地出版社出版,具有意义。
《丘逢甲集》系统地收集了近代著名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的诗文内容,首版于2001年(湖南岳麓书社),内收丘逢甲诗2500多首、文10余篇,共988页,60多万字。随着近年来编者的重新整理和挖掘,新发现不少材料,其中诗(含对联、像赞)30首、文5篇,附录的传记史料与旧版序、跋文字选编由6篇增至16篇,全书增至近70万字。另订正2001年湘版讹错文字20多处。修订后更名为《丘逢甲集(增订本)》。本书新增补、勘定的内容史料价值极高,对有志于了解和研究丘逢甲及近代台湾文史的学人有重要帮助。
乙未保台血泪上书四件
按:一八九五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求和,四月十七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澎,赔款二万万两,举国同愤。丘逢甲得知,悲愤交加,以“全台义勇统领”“在籍工部主事”名衔,先后三次上书清廷,请求废约抗战,并血书“拒倭守土”以示决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收读后,在日记中写道:“得台湾门人俞明震、丘逢甲电,字字血泪,使我无面目立于人世矣!”(《翁文恭公日记》乙未年三月二十五日)丘氏《重送颂臣》一诗中有“刺血三上书,呼天不得直”等句,即指此事。光绪帝阅后也深受震动,传电旨云:“连日纷纷章奏,谓台不可弃,几于万口交腾。……着李鸿章再行熟察情形……详筹挽回万一之法。”(《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一○第十四—十五页)
第一次上书 三月二十四日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一八九五年四月十八日)
据工部主事统领全台义勇丘逢甲率全台绅民呈称: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馀年所以养人心,正士气,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日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等因。乞代奏。
《清季外交史料》一一○卷
第二次上书 四月初四日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一八九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台民汹汹,屡请代奏,未便渎陈。前闻各国阻缓换约,谓有机会可乘,劫以不得不奏之势。兹据绅民血书呈称: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日人手。现闻各国阻缓换约,皇太后、皇上及众廷臣倘不乘此时将割地一条删除,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查《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必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务求废约,请诸国公议,派兵轮相助;并求皇上一言以慰众志而遏乱萌。迫切万分,哀号待命。乞代奏等因。请代奏。
四月初四日奉电旨,连日纷纷章奏,谓台不可弃,几于万口交腾。本日又据唐景崧电称,绅民呈递血书,内云:“《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必乐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台民誓不服倭,百方呼吁,将来交接万难措手。着李鸿章再行熟察情形,能否藉三国阻缓之词,与伊藤通此一信,或豫为交接地步。务须体朕苦衷,详筹挽回万一之法,迅速电覆。
《清季外交史料》
第三次上书 五月初一日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一八九五年五月十五日)
敬禀者:台湾属倭,万众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已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暂行自主,死守不去,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留台抚暂仍理台事,并留刘镇永福镇守台南。一面恳请各国查照割地绅民不服公法,从公剖断,台湾应作何处置,再送唐抚入京,刘镇回任。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情形万紧,伏乞代为电奏。全台绅民同泣叩首。
《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
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一八九五年五月十五日)
台湾属倭,万姓不服,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已为清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众议坚留唐抚暂仍理台事,并留刘永福镇守台南;一面恳请各国,查明“割地绅民不服”公法,从公论断。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