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七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忆征文(1949-2019)》:
以匠心成就匠心
王南石
王南石,男,195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75年加入共青团,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1975年12月插队务农。1978年12月就读于南京晨光机器厂技工学校。1980年12月起在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南京晨光机器厂)工作,先后从事伺服机构装配等工作。特级技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7年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曾获中国航天机电集团技术能手、中国航天科工十大技能高手称号。
2017年10月25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对于我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一天我退休了。在晨光集团工作了大半辈子,这里有我的青春,也有我的汗水。但这一天,也开启了我人生新阶段的起点。由于工作需要,我欣然接受集团的返聘,重新回到科研生产一线,我又“上岗”了!能继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绵薄之力,既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荣幸,我一定要把全部力量贡献出来,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1978年我离开插队的农村,来到南京晨光机器厂技工学校学习,毕业之后进厂工作,与晨光结下了不解之缘。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我觉得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总结。
第一句话:细到微米,才能制胜千里。航天产品对精密度要求非常高,失之毫厘就很可能差之千里。我所从事的航天伺服机构装配工作,更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认真关注每一个数值变化,误差必须控制在微米级。微米是什么概念?1毫米是1000微米,对于航天产品来说,只有细到微米,才能制胜千里。拿装配液压泵来说,一般我们所使用的液压泵的机械密封部位渗漏油率是每小时3毫升,而航天产品所使用的液压泵的机械密封部位渗漏油率必须控制在每小时4滴左右。1滴相当于0.05毫升,4滴也就是0.2毫升,与3毫升相比,标准之高可想而知。过去,我们所生产的液压泵机械密封部位渗漏油率很高,不符合性能要求。为此,我带领技术攻关小组集智攻关,找到了造成渗漏油率超高的原因。而要彻底解决该问题,必须通过手工研磨来使两个零部件机械密封平面精度同时达到3微米。3微米是多大?人的头发丝直径一般是0.04—0.05毫米,换算成微米就是40—50微米,3微米仅相当于人头发丝的十三分之一。我们通过不断地尝试,终于摸索出机械密封平面相对研磨的方法,用该方法手工研磨出来的零件平面度优于技术要求的3微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渗漏油问题。同事们都笑称我的手是“微米手”,说我的手感达到了微米级。其实并没有那么玄乎,这只不过是一天天练出来的,只要用心就能做到。
第二句话:咱们工人有力量,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特别喜欢《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唱出了我们工人的心声。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才更强大。这些年来,以我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相继成立,团队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24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生产技术难题。比如,液压部件装配调试中的关键点就是密封,我们研制的燃料控制阀采用的是双环面共面密封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不能加研磨辅料,只能靠手工研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带领团队技师积极寻求全新的方法,最终设计出“用于环状密封自动研磨的装置”,替代了原来的手工研磨;工效提高50%以上,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类似这样集体攻坚的例子还有很多。目前,团队已拥有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同时,我手把手地把生产经验传授给身边同志,先后培养出2名特级技师、4名高级技师和17名技师。可以自豪地说,小到一个企业,大到我们的国家,产业工人的力量壮大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三句话: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从学徒工到技术能手,从工人岗位到工艺技术岗位,最后再回到工人岗位,我的人生轨迹就是这样,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我舍不得我的岗位,离不开我天天“琢磨”的产品,还有朝夕相伴的工人兄弟,在这里能够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能够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我无怨无悔。当年,我主动要求从技术岗位重回工人岗位时,有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傻。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如果有机会让我再选一次,我依然会选择我从事的航天事业,依然会干我的装配调试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一辈子听党话,每一步跟党走”的信仰深深融入我的血脉里,我只是履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做好了本职工作。感谢组织给了我许多荣誉,2017年6月30日我还光荣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组织莫大的信任,也是激励我不断奋进的动力。
伺服系统的作用是控制航天产品的飞行方向,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确保行车轨迹不偏航。我的人生也是如此,就是要沿着既定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把自己的事做好、做到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