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冯至译文全集
0.00     定价 ¥ 428.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208164239
  • 作      者:
    [德]歌德,[德]海涅,[奥地利]里尔克,等
  • 译      者:
    冯至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 一代大家冯至先生译文全集国内首次出版。冯至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蕞杰出的抒情诗人”,同时也是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的翻译生涯持续近六十年,译著颇丰,尤其他以诗人之笔译诗,对节奏、韵律、情绪、氛围的掌控都恰到好处,堪称典范。

☆ 本书完整收录冯至先生中文译著,《审美教育书简》《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等重磅译作均已绝版多年,《哀弗立昂》(《浮士德》选段)、《智利的地震》等作品系首次从民国期刊收录。

☆ 收录冯至先生译作手稿、历史图片等珍贵图像资料,不少照片首次以出版物形式面世,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 译作均为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中的大师之作,涵盖诗歌、小说、书信、散文等多种体裁,种类丰富完整。从这些译作中,既可一窥德语经典文学的样貌,也可研究早期德语文学译介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 精美装帧,复古设计,意蕴深远,匠心呈现。


展开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德文系,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成就斐然,被鲁迅誉为“中国蕞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获得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展开
内容介绍

卷一收录冯至先生翻译的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等诗人之作及民歌。歌德是魏玛古典主义蕞著名的代表,本书收入了他蕞著名诗作如《普罗米修士》、《浮士德》选段等,以及译者代表性研究作品《浅释歌德诗十三首》。海涅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之一,本书收入《海涅诗选》、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集外诗八首》。布莱希特、荷尔德林、尼采最知名的身份是戏剧家或哲学家,但其诗歌亦蕴含了深厚的意味。格奥尔格为20世纪五位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里尔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创造了现代诗歌艺术的巅峰,深深影响了中国几代诗人。

卷二收录《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审美教育书简》。前者是里尔克在其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书简。他在信中谈及青年人内心面临的诸多疑惑和愁苦:诗和艺术、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揭示了审美、信仰、寂寞、爱、悲哀等论题的深奥本质。后者是1793—1794年间席勒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席勒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深刻分析了审美中的诸多论题,认为要改革国家,获得政治自由,必须首先改善时代的性格,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政治问题的解决必须假道美学问题,人们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

卷三为歌德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维廉?麦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出身于市民阶层之家,但不满于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并与伶人马利亚娜相恋。在与马利亚娜遭遇误会后,维廉四处漂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维廉最初寻求戏剧艺术,而最终得到了人生艺术,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

卷四收录冯至翻译的《歌德年谱》《哈尔茨山游记》《远方的歌声》及集外译文七篇。《歌德年谱》为德国俾德曼编,冯至译注,详细考证了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展现了一代文豪生活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哈尔茨山游记》是海涅早期散文代表作。《远方的歌声》描写了捷克小山村中的村民通过一台收音机了解到西班牙内战的情况、支持西班牙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故事。集外译文收入冯至发表过,但生前未收入其各类选集的译文,包括短篇小说、凡·高书信、克尔凯郭尔随感等。


展开
精彩书评

过去和现在都有专门的诗人和专门的学者,身兼二者又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的人,却并不多见。冯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学者,他仍然饱含诗人气质。
——季羡林


冯先生在我们外国文学界从教、搞研究、当编辑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发表过许多精辟的意见,成果累累,在不同时期,在历次运动中又几次否定自己,最后达到自知之明,他是我国外国文学界的一面大旗。
——翻译家高莽


我们这一代人与里尔克的相遇是通过冯至先生,是与“冯至的里尔克”相遇。冯至的里尔克也可以说是两个诗歌灵魂的融合。比如冯至翻译的里尔克《秋日》,我一读,就感到自己的未来都展现在我的面前。上世纪80年代有个说法叫“诗歌精神”,从冯至翻译的里尔克那里,我们真正体会到何谓“诗歌精神”。
——诗人王家新


在冯至那里,质朴和充满艺术性的译文显示出了创造性,他把一切都转化为旋律和节奏,从其中勃兴出一种不可比拟的情绪。
——德国波恩大学原汉学系主任陶德文

展开
精彩书摘
  克尔凯郭尔语录
  克尔凯郭尔(S?ren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思想家,影响于欧洲近代思想不下于尼采。一生忧郁,不婚不仕,与丹麦当时之社会战斗,著作等身,以至一日昏倒丹麦京城之街上为止。
  【寂静的绝望】
  当司威夫特年老了的时候,他被收容在那座他自己年轻时所创办的精神病院里。据说,他在这里常常以一种俏皮而放荡的妇人所有的持久性立在一面镜子的前边,虽然与她的用意恰恰地不同。他观看他自己,他说:可怜的老人!
  从前有一个父亲,一个儿子。儿子像是一面镜子,父亲在镜里照他自己,并且对于儿子父亲也是一面镜子,他从中看见他的将来。可是他们彼此很少这样观看;因为一种活泼生动的快谈是他们日常的交际,这样只有一次:父亲笔立在儿子的面前,他以忧愁的目光看着他说:“可怜的孩子,你在一种寂静的绝望中走着。”以下关于这句话应作何解,就绝口不谈了,纵使它是那样真。父亲相信,对于儿子的忧郁天性他要负责,儿子也相信使父亲担心是他的罪过,——但是并不曾交谈过这片心情。
  后来父亲死了。儿子见闻日广,体验日多,被各样的诱惑所试炼,可是他只渴望一件事,只有这一件事感动他,就是那句话,同父亲说话时的声音。
  【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使人想到希腊国家的解体时代:一切存在着,但无人相信它存在了。那付与这些存在者以效力的、无形的精神的结合已经消逝了,所以这全时代是悲剧的,同样又是喜剧的;是悲剧的,因为它在沦亡,喜剧的,因为它还苟延存在;因为总是永久的负担着无常的、精神的负担着身体的。
  如果我们想象,一个失却灵魂的身体还能短期执行他习常的职务,那就是喜剧的,同样又是悲剧的。可是我们的时代也许继续着腐蚀!它越多地消耗实体的本质,一旦这种毁败再也不能满它意的时候,就将有更大的恐怖浮上它的意识:它失却了什么,并且它绝望地感着它的不幸。
  【一个年轻的人】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人,他禀性聪明像是亚西比德,他迷途在世间。在他的苦难中他向四围寻找苏格拉底,但是在现世他寻不到。他就祈求群神,把他自己变为一个智者。看呀!他是这样骄傲于他是一个亚西比德,他由于群神的福惠却变得这样地羞愧自卑:恰当他得到他足以自傲的事体时,他觉得他比一切的旁人都更渺小。
  【无聊】
  一切人都是无聊的。“无聊”这两个字示与一种分类的可能性;它能显然指出两种人:使人无聊的人和自己无聊的人。使人无聊的人是俗人,群众,无穷无尽的庸人之群;那些自己无聊的人是智慧者,精神的贵族。并且那有多么奇怪:自己不无聊的人,通常使旁人无聊,反而自己无聊的人,却供旁人消遣。
  【解与行】
  一桩是:受难;另一桩是:当教授,懂得一个旁人受难。第一桩是“路”,第二桩是围着一个地方转。
  【个人】
  人类的历史在它的进程中平静地前进,在其中没有一个伟大的个性同另一个一样在同一的地方开始;反之每个伟大的个性却都是从头开始,并且他是在那同样的瞬间,那他在历史中应该开始的瞬间。
  【享乐】
  多半的人这样焦急地追逐享乐,甚至都跑过了它,他们像是那童话中的矮人,在他的宫中护卫一个诱来的公主。一天他午睡片刻。醒来时,她已经不见。他赶快登上七里鞋,可是只一步,他已远远地跑过了她。
  【柔情】
  “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除了轻轻地负着沉重的担子,什么是“柔情”呢;正如焦躁与不平却只是:把轻的担子沉沉地负着。
  在语言中有一个美丽的字,它很适应于许多词的复合,可是只同“善”有一种密切的复合。这个字是:“勇”(Mut);凡有善的地方,也有勇;什么样的命运遇着“善”,“勇”常是在善的一边;善人常勇,只有恶人怯弱而胆虚,而魔鬼总是战栗着。这就是这个坚强的字,它当着危险不回头,它总是向着它,它自傲,它却又这样地有韧性,按着情形适应于同各样的“善”的密切的复合;这就是这个坚强的字,它离开一切的恶,却忠于与各样的善的相连。有骄傲地置危险于不顾的“勇敢”(Mut);有骄傲地超然于许多欺诈之上的“宽容之勇”(Grossmut);有忍耐地负担苦难的“忍耐之勇”(Duldermut):可是把沉重来轻担的“柔情之勇”(Sanftmut)是最奇美的词的复合。因为那是不足为奇的,用铁腕强硬地来握最坚硬的物体;所足为奇的是,用铁腕能够温柔地来握最弱的物体,把沉重轻省地负担。
  这就是基督向他的徒众们所鼓励的柔情;跟我学,因为我是柔情的,心里谦虚。是的,他是柔情的。他轻省地负着重担,这重担超过了人们的力,人类的力。但是,如有一人正在他自己负着重担的时候,他还有时间、意志、同情与牺牲心,不住地为旁人操心、帮助旁人、治疗病者、拜访困厄、救济绝望:他负着的担子不就轻省了吗?他负着最重的劳心,为了救人类罪恶的劳心;他负担它是这样轻,他从不吹灭一点冒烟的蜡烬,也不折断一只低头的芦梗。
  这就是这个榜样,徒众也须如此。若有人负有一个重担,却就要寻别人的帮助,把一些加在别人身上;或是负有一个重担,他满足地想,他是怎样单独地负着他的重担,那么他负着担子或是部分或是全体,但他负担它并不轻;若有人集全身之力,如果他没有一个思想,没有一瞬间要假与他人,如果他以最大的努力负着他的担子,那么他也许能负担它,但他负担它也不轻,他负担它大半是用忍耐,却不是柔情。因为“勇敢”嚣杂,“宽容之勇”超然自立,“忍耐之勇”静默,但是“柔情之勇”,负着沉重很轻。人们可以看见“勇敢”同“宽容之勇”,“忍耐之勇”可以从努力中看见,但是“柔情之勇”看不出来—它显得这样容易,却又是这样艰难。从眼里见有“勇敢”;从形体与目光见有“宽容之勇”;从口角见有“忍耐之勇”,纵使它静默;但是“柔情之勇”人们不能看见。
  看来什么是柔情的轻省的负担呢?那就是沉重的担子,如果它被人轻省地负着。
  ……
展开
目录

卷一

歌德

荷尔德林

海涅

尼采

格奥尔格

里尔克

布莱希特

其他

《北游及其他》译诗



卷二:

审美教育书简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卷三: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卷四:

歌德年谱

哈尔茨山游记

远方的歌声

集外译文

亚瑟王厅堂 

智利的地震

画家凡诃与弟书 

德国的小说 

芬兰的冬天 

克尔凯郭尔语录 

克尔凯郭尔杂感选译 

关于诗的几条随感与偶译 

冯至译介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