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0:加速创新变革实现绿色发展 中德环境政策对话》:
中国长期致力于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努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德国作为坚定致力于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舞台上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德两国的环境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互相鼓励、互相推动,从而拉动更多的第三方参与。中国和德国不是互相竞争的对手,两国各有所长,在某些方面中国需要向德国学习。当前,两国要充分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充分认识气候变化问题解决起来的复杂性、艰巨性。
中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来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其中传达了三点信息:一是中国要树立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文明;二是中国要勇担国际责任,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中国需要一种新的主权观:中国也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受害者。对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负责任,这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应依赖外界力量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个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果断行动,而不是像个别国家一样,为维护国家权利不采取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同其他采取行动的主权国家一样,积极努力应对,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态度。
目前,中国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制度、行动和理念创新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在理念创新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在制度创新方面成立了国务院跨部门的领导协调小组,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以保证相关工作的落实。特别是2018年的国家机构改革,将气候变化工作从经济部门转到了环境部门。一些人担心中国的气候变化工作会因此受到影响,难以保证与经济的协调。实际上,无论气候变化工作在经济部门还是环境部门,都处在国家重要的工作日程里,也都是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不会受到影响。
三是制定了约束性指标制度,加强了温室气体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具体来说是把总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充分利用了生态环境系统全覆盖的工作优势。收集数据不是为了对企业进行惩罚,而是用最小的行政成本去管理好温室气体,扎实地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工作。
四是积极培育碳市场。碳市场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高,本着为中国碳投资者负责、为整个社会的信心负责的原则,中国政府正在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积极推动碳市场的建设。除了培育碳市场,中国也在对负责实施碳政策的省级干部进行培训。
五是因地制宜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试点工作。基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下一步不仅在城市里开展试点,还要在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行业推动开展试点工作。以试点再推广到全部的策略从而推动全国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中国的一条经验。
六是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和知识普及。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现在已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课程。在大学的讲堂里不散布气候变化的否定论,这是一个强势的政治态度。气候变化专业方向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找到相关工作,说明低碳发展经济是有市场的。在科普工作方面,2019年在深圳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全球几百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参加评选。获奖作品将会在学校里播放,有很好的宣传效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