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唐诗辞章艺术/中国诗学研究专刊(精装)
0.00     定价 ¥ 50.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101150612
  • 作      者:
    郭自虎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1-02-01
收藏
内容介绍
  唐诗艺术作为系统来看如同连绵起伏的群山,令后世景仰,限于时间、学力及论述的集中,《唐诗辞章艺术/中国诗学研究专刊(精装)》仅选取其中一些峰头较高的方面加以论述,难免挂一漏万。从诗人来看,像杜甫、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的作品所占分量明显重于其他诗人;从体裁来看,短篇律绝明显多于长篇古体、排律;从唐诗艺术的多样性来看,《唐诗辞章艺术/中国诗学研究专刊(精装)》只选取其中较为明显的特征加以论述,为避免繁复,不面面俱到,如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提到七律有“对起”的现象,有“起句妙而接句不称者”等现象,《唐诗辞章艺术/中国诗学研究专刊(精装)》在“造句”和“布局”中皆未予论及。对于博大雄厚的唐诗艺术海洋,在《唐诗辞章艺术/中国诗学研究专刊(精装)》撰写过程中,深感有遗珠之憾,但愿自己所做的一点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展开
精彩书摘
  《唐诗辞章艺术/中国诗学研究专刊(精装)》:
  三、由实到虚之飞跃
  诗歌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思绪才能飞动起来,尤其是一些短篇体裁(如绝句)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难以句句写实,往往需通过某一点的启发,以引发无限的想象,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能激起整片涟漪。唐诗由实到虚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或是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对眼前景象的美好想象(当然也有痛苦和不愉快的想象),或是将眼前的实景作精神提升,或通过咏物见其精神品格,或从现实联想到历史,或是从人间联想到仙界,或先描绘景象后作假想以追问原因。
  由此及彼的联想。“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前二句为时间、景象与氛围,在寒雨绵绵的早晨送别友人,眼前的山峰孤零零地耸立在眼前。三、四句跳开一层,想象洛阳亲友的关切问候,请代以玉壶之中晶莹剔透的冰作答,显示其高洁清白的品格。“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写早春景象,一、二句为眼前实景,突出新春柳枝刚刚露出几点嫩黄的柳眼;三、四句为虚景,由此跳出时空限制,虚景实写,想象春光烂漫时节整个长安城的热闹景致。“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本诗写折柳赠别,首句写初春的水边杨柳伸展出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次句写行人央求对方攀折柳条相赠,以“烦君折一枝”传达惜别情谊;后二句由此生发想象,春风多情,吹拂着手中的杨柳枝,似在殷勤地送别。“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首句为野外大环境,雨后天晴,杨柳依依,次句交代这是暮春时节,残花落尽,黄莺啼鸣;第三句由春风而过渡到思乡之梦,梦中随着春风回到了洛阳城。“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一百首》选一)暮春时节站在桃花丛下的宫女上下打量着红艳艳的桃花一片片飘落,“一片西飞一片东”,通过重见语词,熨帖地表现出桃花飘零之情状。是什么原因导致呢?三、四句转而联想,都以为是温暖的春风吹拂所致,其实错怪了东风,原来是桃花急于结出果实,而使花瓣落下,好像由少女出嫁变成了少妇,终于有了归宿。桃花落后就能见到果实,尚有所得,而作为宫女能得到什么呢?真是人不如物。惜春、怨春、羡春的情绪错杂其中。“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胡令能《咏绣障》)一、二句写一群绣女在春光烂漫的堂前绣床上争相献艺,为写实,三、四句发挥想象,说绣屏放到春园之中会以假乱真,引得黄莺为之亲近,为诗歌平添情趣。“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本诗为赴蜀途中借雪景表达对亡妻的深沉思念。从军剑外,指诗人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无家寄衣指妻子病故,遭受双重打击;由眼前大雪无人寄寒衣,到在驿站梦中见到妻子在织机织布的温馨场景。“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炼字
第一节 前人对炼字的几种看法
第二节 选词用字与传神状物
第三节 锤字炼词与气象呈现

第二章 造句
第一节 前人对炼句的几种认识
第二节 对句与诗境的拓展
第三节 对句与诗意的丰富

第三章 韵律
第一节 前人对唐诗韵律所取得成就的评价
第二节 韵律的构成及其发展演变
第三节 唐诗韵律的创造

第四章 意脉
第一节 前人对诗歌意脉的看法
第二节 唐诗立意与脉络贯通之特征
第三节 脉络贯通之时间显现
第四节 脉络贯通之空间显现
第五节 意脉的转折与变化

第五章 布局
第一节 前人对诗歌布局的认识
第二节 意象的疏密安排
第三节 情景的布置
第四节 诗之发端
第五节 诗之结尾

第六章 手法
第一节 赋比兴
第二节 夸张
第三节 借代
第四节 衬托与对比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