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汉字里的中国(增订本)
0.00     定价 ¥ 68.00
德清县图书馆
  • ISBN:
    9787547616888
  • 作      者:
    陈璧耀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一个个汉字、词语的考辨、溯源,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可谓是:一字一词,蕴藏大千世界;原始要终,探寻文化密码。这本书有四个特点:一是知识性。书中通过对大家熟识的汉字、词语、俗语和成语的解读,带领大家探究隐含其中的知识密码。二是学术性。知识必须升华到学术层面上才能说不仅弄懂了而且弄通了。这本书的学术性是融化于知识性与趣味性之中,既有扎实的史料依据又有完备的逻辑说服力,可靠可信且可用。三是有趣味。作者将一些俗语、典故背后的文化娓娓道来,寓知识和学术于趣味之中,易懂易记。四是有文化内涵。本书对文字、汉字、成语、俗语的阐释、解析,都归结到中华文化的母题上,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这本书中陈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带领大家近距离感受汉字中的智慧,领略汉语的文化魅力。

展开
作者简介

陈璧耀,资深语文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注于古代文化和汉字研究,著有《古代文化常识百话》《唐诗名句品读》《国学概说》《文史百谭》等。主编《成语小词典》《新编成语大词典》等。多年来陆续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咬文嚼字》《中文自修》发表文章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稿作为2018年版《汉字里的中国》的蕞新增订版,大体内容文字并未改动。原版有三大板块,四个部分:汉字篇、词语篇(上)、词语篇(下)、熟语篇。本次增订,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章:称谓篇,同时又补充了初版没有的文章和遗漏的文字,并对初版作了一些润色改善。

书稿收录的文章都曾在《咬文嚼字》等刊物上发表过,内容相对成熟,考证严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展开
精彩书评

1.通俗易懂,是一本好书。

2.这本书有知识、有趣味,很适合青少年阅读。

3.作者对汉字文化讲的深、讲的趣、讲的广。                                                         

4.作者能对日常汉字、词汇、熟语等正本清源,令人读后恍然大悟。


展开
精彩书摘

家是上古社会由游牧走向农业定居的文化符号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所著《说文解字》中对家字的解释是:“居也。从宀,豭省声。”认为家是居住的地方,“家”字由表意的“宀”和表音的“豭”组成,“豭”省掉了表音符号“叚”,于是就成了“宀”和“豕”的组合。

许慎这个解释,清朝文字学家段玉裁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家”字为何如此构建实在是一大疑案,许慎“豭省声”的说法过于迂回,因为人们只看到从“豕”的“家”,从未见过从“豭”的“家”。

段玉裁的看法是,“家”原是猪的居所,引申假借后才成了人的居所。他认为这是字义引申演变的结果,就像“牢”原是牛的居所,引申后成了关犯人的监牢一样,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因为豢养的猪能多生小猪,所以人聚居的地方就借用了这个“家”字。只是时间一长人们忘了本义,往往就拿引申义当作本义来解释了。许慎对此类错释有过许多纠正,但在“家”这个字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且还以“豭省声”的解释曲为之说。段玉裁认为许慎对家字的解释是千虑之一失。

确实,从甲骨文的“家”字看,都是“宀”下从一豕或二豕的,也有在豕的腹部增一表示生殖器的短横来强调公猪,却未见有从“豭”的。许慎的说法在甲骨文里找不到根据。

现在对“家”字的一般看法,比较倾向于认为是畜牧业已经初步形成时的社会产物。“家”中有豕,说明上古时人们的畜养是从养猪开始的。猪在当时已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既是主要的食用对象,又是剩余食品和财产积累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当然,剩余食品未必一定是猪,《诗·魏风·伐檀》中就有“悬貆”“悬鹑”“悬特”的描述,这些都是剩余食品。但因为猪是人类主要的肉类食品,和人类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我们的先祖就以“豕”为代表组成了“家”字,“豕”就成了“家”的基本象征和构字要件。这就像“逐”字一样,被追的未必一定是猪;也像“牢”字一样,被关的未必一定是牛。

“家”以“豕”为构字要件,说明当时的家庭经济,已和畜养之类的私有财产关系密切,说明我们的先祖已由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走向了以农耕和畜养为主的定居生活。所以,“家”字的构建,其实就是一种象征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历史文化符号。


展开
目录

序一/孙正荃……………………… 〇〇一

序二 自将磨洗认前朝/王意如……〇〇五

说“汉” ——代前言/陈璧耀……〇一一


壹  汉字篇


青|春(附说蠢)…………〇一八

夏|厦………………………〇二〇

秋|愁………………………〇二二

冬|终………………………〇二五

元|旦(附说天)…………〇二七

年|岁(附说祀、载)……〇二九

兄|祝………………………〇三一

弟|悌………………………〇三三

男|女(附说奴)…………〇三五

它|也(附说蛇、匜)……〇三七

家|牢………………………〇三九

门|户………………………〇四二

出|各(附说重)…………〇四五

后|後(附说毓、育)……〇四八

去|法………………………〇五一

直|德………………………〇五三

册|典(附说删)…………〇五六

祭|登………………………〇五九

哭|笑………………………〇六二

市|巿………………………〇六四



贰 词语篇(上)


钱,为何叫“钱”…………〇六八

角,辅币称“角”的由来…〇七一

分,辅币称“分”的由来…〇七五

省,元代“行省”的简称…〇七八

县,由“悬之”而定制……〇八二

市,由集市义演变而来……〇八六

镇,最初乃军事要冲……〇九二

乡,原是基层最高一级组织…〇九六

里,衍生于井田制………一〇〇

村,古之鄙野也…………一〇三

州,源于“托古改制”的九州…一〇七

军,始见《周礼》……一一一

师,常用于统称军队…一一五

营,也用于统称军队…一一九

班,初义与玉有关……一二三

猴,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一二七

家,从游牧走向畜养定居…一三〇

虎,寅年的属相…………一三四

蛇,民间俗称小龙………一三九

梦,寐中所见之事与形…一四四

黄,颜色的象征意义……一四七

霾,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一五二

哥,初义是歌……………一五六

姐,初义为母……………一六〇

茶,其始字为“荼”……一六三

椅,源自“胡床”………一六七

桌,原是“卓”之俗字…一七二

月,“月部”字谈趣……一七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德清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