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结束时的常见失误
1.课程结束失误的典型案例
情景描述:
一位企业的内部培训师参加培训回来后,实施转训(外出受训,回来后又将相同的培训内容向他人讲授),主题是“管理者五项技能训练”。
这位培训师既有授课技巧和互动,也把原课程的基本理论包括案例都再现出来了,应该说整个过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到了结尾的时候,这位培训师是这样说的:
今天花了大家宝贵的半天时间来学习管理者五项技能训练,这是我上周去参加培训所学的,我能力有限,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当时是学习了两天,而今天只有半天的课程,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讲到了一部分,同时因为我的个人能力问题,有些地方没有把老师的宝贵东西复制好,请大家原谅。在某些地方可能存在一些疏漏,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错误。各位同事要在实际运用中合理地选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
这是常见的结尾方式,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如果不深究,也许没有什么,但深究一下,这样的结尾是有问题的。
在培训的结尾方面,主要存在两种问题:第一是没有结尾,第二是结尾不佳。
2. 课堂结尾不当的七种表现
(1)借口式结尾
很多培训师在结束的时候会讲,“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培训就到此结束”。如果是因为时间关系才结束的话,要么说明组织者的时间安排有问题,给培训师的时间太短,要么说明培训师的时间管理有问题,既然是组织者预先告知时间,培训师就应该计划好。
(2)过分谦虚式
这种结尾方式也被称为“自杀式结尾”。在培训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由于我能力和阅历有限,所讲的内容难免存在一些偏见和错误,讲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原谅”。培训师辛辛苦苦地授课,也让学员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到了最后,你这么谦虚一下,无异于告诉学员,“我讲的全是废话”。就算有学员很认同你,当他在实际工作中正要用你所讲的内容时,突然想起你的话,他可能会想,“是不是刚好这里是讲得不对的地方”,于是不敢用了。学员无法运用所学的内容,整个培训就是没有用的。
(3)自我否定式
自我否定式和自杀式有些相似,只不过程度不同。自我否定式的常见表达是这样的——这两天给大家讲的主题很重要,希望对大家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当然了,有没有帮助不是我说了算,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关键还是要靠你们自己。
(4)啰唆式
说话啰里啰唆,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有一次我给某通信企业做TTT,课程结束的时候,该企业的党委书记做总结讲话:这三天邀请段老师给大家做这个TTT,我看了大家的最后考核环节,发现大家成长很快嘛,看台上的表现,你们还真有老师的样子。站姿呀、讲的内容呀、还有做的几个活动,把现场氛围搞得很好。就像我平时开会讲的,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大家努力,只要我们管理者多一点耐心,平时多多关心我们的员工,我们的员工还是可以表现得更好的嘛。另外,我上次开会,还在给大家建议,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嘛……
原来计划三分钟的内容讲了十多分钟,从企业文化到员工关爱,到党的政策、和谐社会、国际形势,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实际上他讲得非常棒,有观点,有案例,与时俱进,只可惜时间不够,大家等得着急。
(5)威胁式
今天给各位新员工讲了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这是关系到大家切身利益的事情,希望大家回去好好总结,认真遵守,不然到时候违规了,被罚款、被开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个学员在职业培训师训练班上的演示内容,主题是“新员工入职培训”,很有力度,很劲爆,就是太吓人了。规章制度固然很重要,但是没有必要这么吓人吧!
(6)歇斯底里式
今天的课程有没有用?
想不想更有用?
只有做了才有用,对不对?
那要不要做?
要不要拼命做?
一连串的排比问句,搞得学员热血沸腾、狂呼乱叫、声嘶力竭。某些培训师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了提升培训评估满意度,竭尽全力要制造掌声、引起轰动。气氛是有了,力量也有了,但是不是太过了呢?
(7)有头无尾式
就是没有结尾。眼看授课时间到了,赶紧来一句“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培训到此结束”;有时甚至连“我的培训到此结束”都没有来得及讲就匆忙结束;或者内容没有讲完,就以“谢谢大家”匆匆结束。
“谢谢大家”“再见”之类的话客套话属于结束语,但不是结尾。
二、关于课堂结尾的管理学原理和作用
1. 关于课堂结尾的管理学原理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近因效应告诉我们,无论前面的内容有多棒,培训师一定要充分设计好最后的内容, 以促使学员将培训所学实际运用,确保培训真正有效。
2. 课堂结尾的作用
那么,一个好的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①强化主题。在培训临近结束的时候,由于培训中有太多的内容,很有可能导致部分学员模糊和遗忘了主题。这时候做一个总结,可以再次强调主题,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突出重点。如果内容太多,有可能导致学员无法把握重点,无论学员多么认真听讲,都不可能掌握所有内容。在即将结束的时候,用简短的话突出重点,可以帮助学员更全面、牢固地掌握培训内容。
③提炼思想。课程的精华在哪里?这么多的案例、故事论证到底有什么用?如何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这就需要提炼观点和思想,用最简短的话把它们提炼出来,带给学员积极的力量。
④促进行动。“课上激动,课后不动”是对培训现象的一种描述。为什么有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结尾出现了问题。运用一个有力的结尾,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员行动。很多老师因为结尾不合适,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一笔勾销”,无法给人积极的力量。
三、科学结尾的原则和方法
1.科学结尾的四个原则
(1)必须要有结尾
有始有终是对培训的基本要求,一个完整的培训必须要有结尾。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才算完整。
(2)结尾要完整
结束语不等于结尾。结尾是整个培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内容。“我的培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这样的话不是完整的结尾,只是结尾的结束语,完整的结尾必须是“结尾+结束语”。
(3)结尾要积极
结尾要给人积极的力量。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说服,说服的结果就是要促进行动。培训师要好好设计结尾,有力的结尾会给学员带来力量,促使他们积极行动。
(4)结尾不是结束
结尾不是结束,而是真正的开始。很多培训师以为培训课程结束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好的结尾会让人意犹未尽,充满期待。一次培训的结束,仅仅是某个主题的结束。一次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当某个课程结束后,培训师要引导学员继续去学习其他方面的主题,让学员对其他的内容充满期待。无论其他的内容是哪个老师讲,都应该推崇。
2.科学结尾常用的九种方法
结尾的常见结构:结尾正文+结束语。
(1)总结提炼法
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内容,强化一下重点,或者补充一下前面没有涉及的重要内容,将所讲内容前后连接成一个整体, 然后有力地结束。
“管理者的五项技能”的培训是这样结尾的:
在这次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所学的内容。我们一共讲了五项内容:第一,目标和计划管理;第二,高效沟通和激励; 第三,科学授权;第四,团队协作;第五,全面执行。这五项技能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中,第一项目标和计划管理是基础,管理首先要制订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计划;第二项高效沟通和激励是贯穿整个管理工作始终的内容;第三项科学授权是提高管理者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衡量管理者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第四项团队协作是保障,管理团队、促进团队协作是完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第五项全面执行是结果,是衡量管理绩效的重要依据,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目标,要达到目标就要执行,这是一个硬指标。
以上是这两天培训的主要内容,当然了,优秀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以上五项技能以外,还必须掌握其他方面的技能,这是以后要讲授的课题。
今天的培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注意:总结提炼法的重要特征是总结+ 提炼,重在提炼。一般的老师通常会用总结法,但是缺乏提炼,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比较平淡。
(2)发出号召法
针对主题,向学员发出号召,激励大家去努力实施。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管理者的五项技能”。这五项技能是一个管理者的必备技能,也是通向卓越管理者的必由之路,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 为成为卓越的管理者而共同努力!
发出号召法很容易掌握,而且见效快,每次TTT 学员演练用这种方法时,都很容易获得掌声。
(3)展望未来法
对未来的美好蓝图进行展望,激励学员,促使学员努力奋斗。
这两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管理者的五项技能”。这是我们作为管理者必备的五项能力。在全球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未来充满了挑战,同时也有更多的机遇,一定会有更多卓越的管理者脱颖而出,相信那就是在座的你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再创辉煌!
通常,发出号召和展望未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可以同时运用。尤其是在演讲的时候,这样的方式能够带来高潮。
在第二届中国人才培养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我做了“关注关键人才培养,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主题演讲,在演讲的最后,我讲道:
去年的今天,我们举办了第一届论坛,今年的今天,我们举办了第二届论坛,明年的今天,我们还会举办第三届论坛。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好的传统,相信这样一个好的传统一定会推动我们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成长!优良的传统正在被传承,辉煌的历史将由在座的你、我,我们共同去创造!谢谢大家!
……
展开
培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讲求学员的积极参与,既要积极主动引导讨论,又要很好地融合总结,这就需要极高的课程开发和现场授课功底,学员对段老师的评价正体现了这点。段烨老师的系列课程是我们这几年来精彩、有效的课程。
——联想客户拓展中心总监谭俊
段老师带来的团队,运用ADDIE模式做的“课程设计开发项目”,既有理论深度,又讲求实战有效,为我们公司设计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商学院的基本教材。
——华邦制药T学院院长张彪
在全国各地的老师中,段老师是我们合作起来非常轻松、愉快的一位。段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学识,更有客户的持续签单。
——暨南大学EDP中心廖学琴
我在开发课程的时候,就是按照书中的流程和方法一步步做下来的,感觉很棒,像老师亲自在旁边指导一样。段烨老师的这本书,就是我们在课程开发阶段的“良师益友”。
——读者(80后的天空)读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