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河蟹生态养殖(精)
0.00     定价 ¥ 30.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6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9143623
  • 作      者:
    王武//李应森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应森,教授,硕士生导师。1967年4月生,湖北省大悟人。198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养殖系淡水渔业专业,获得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水域生态环境调控,名特优水产动物生物学及增养殖。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系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专家。<br>    1993年开始进行河蟹育苗与生态养殖工作,2002年“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及生态养殖方法”发明专利获国家专利局授权(专利号:ZL02111082.4 )。其中,参加《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他还获市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br>    从教21年来,参与和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工作,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或参与撰写著作、教材7部。2007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称号;2008年由他主持的《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模范教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河蟹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水生经济甲壳类,2008年全国河蟹产量达51.84万吨,产值达300亿元左右,堪称我国名特优养殖业的一朵奇葩。<br>    我国的河蟹养殖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建立较完善的产业链,市场宽广,经济效益显著。但河蟹养殖属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高风险的产业。不少渔区的养蟹户由于不了解河蟹的生物学,一意蛮干,造成亏本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湿地因采用传统养殖技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不仅危及养蟹产业的发展,而且影响人类生活和环境安全。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天然蟹苗人工增殖阶段1958年后,因兴修水利和建闸筑坝,致使河蟹降海洄游和蟹苗回归江湖栖息处的通道受阻,河蟹产量大幅度下降。如江苏1968年河蟹产量只有500吨,仅为历史最高产量的8%。<br>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江、浙、沪的水产工作者为恢复蟹苗资源,首先开发长江的蟹苗资源。在长江口通海的江河水闸口,采用人工捞取蟹苗的方法,将堵截在闸外的蟹苗资源移到内陆水域的湖泊、河道中放养。采用人工放流蟹苗技术,河蟹产量逐步回升。如江苏省1972-1981年共放流蟹苗183.7 吨,1973-1982年共捕捞商品蟹7.2 74万吨,其中1982年达1.1 万吨,平均每放流1千克蟹苗,回捕商品蟹427千克。更可喜的是,河蟹的分布从以往通海的江河、湖泊扩大到内陆淡水水域(如新疆、云南、四川和内蒙古等省区),从而扩大了河蟹的分布范围。与此同时,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相继开展了河蟹人]二放流工作,到1982年全国河蟹产量已达2万吨。三、人工繁殖蟹苗和天然蟹苗人工增养殖阶段自1982年起,由于蟹苗的过度捕捞和海况发生变化,长江水系蟹苗资源锐减。从此,长江口蟹苗资源一蹶不振,尽管有的年份稍多一些,但往往是歉多丰少,解决河蟹苗种已成为发展河蟹养殖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开发利用新的蟹苗产地,另一方面探索研究河蟹人工繁殖技术。<br>    在开发新的蟹苗产地方面,南方主要是利用浙江省瓯江水系的蟹苗,1987年以后每年捕捞蟹苗约5吨左右;在北方主要是利用辽河水系的蟹苗,年产蟹苗1吨左右。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概述<br>第一节 河蟹养殖生产的历史沿革<br>一、自然增殖阶段<br>二、天然蟹苗人工增殖阶段<br>三、人工繁殖蟹苗和天然蟹苗人工增养殖阶段<br>四、河蟹增养殖高速发展阶段<br>五、河蟹生态高效养殖阶段<br>第二节 我国河蟹的生产现状与问题<br>一、我国河蟹养殖产业现状<br>二、我国河蟹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br>三、我国河蟹学科的存在问题<br>第三节 河蟹养殖产业的发展思路<br>一、河蟹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br>二、河蟹养殖产业的发展思路<br><br>第二章 河蟹的生物学特性<br>第一节 河蟹的形态结构<br>一、外部形态<br>二、内部结构<br>第二节 河蟹的分类与自然分布<br>一、河蟹的分类地位<br>二、两种河蟹的外形特征比较<br>三、河蟹的自然分布<br>四、两种河蟹的分类地位<br>五、各类河蟹种群的生长特点<br>第三节 河蟹的生态特性<br>一、河蟹的栖居方式<br>二、河蟹的食性<br>三、争食和格斗<br>四、自切和再生<br>五、感觉和运动<br>六、对温度的适应<br>七、对光线的适应<br>第四节 河蟹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特性<br>一、河蟹生长发育阶段的划分<br>二、河蟹的生活史<br>三、河蟹繁殖特性<br>四、河蟹幼体特性<br>五、仔蟹特性<br>六、幼蟹特性<br>七、黄蟹与绿蟹<br>八、河蟹生长发育主要评估参数<br>第五节 河蟹的蜕壳与生长<br>一、河蟹的蜕壳<br>二、河蟹的生长<br>三、年龄与寿命<br><br>第三章 河蟹种质资源保护<br>第一节 我国河蟹种质资源现状<br>一、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变化情况<br>二、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资源严重衰退<br>三、河蟹各水系种群混杂<br>第二节 河蟹种质资源的保护<br>一、在各主要生产河蟹的水系建立原良种繁育基地<br>二、对各水系种群的河蟹进行提纯复壮<br>三、对河蟹主要产区开展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措施<br><br>第四章 河蟹人工繁殖<br>第一节 河蟹人工繁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br>一、河蟹人工繁殖的现状<br>二、河蟹繁育存在的问题<br>三、对策<br>第二节 亲蟹选择与强化培育<br>一、亲蟹选择和运输<br>二、亲蟹的强化培育<br>第三节 河蟹的人工促产与抱卵蟹的管理<br>一、天然海水人工促产<br>二、抱卵蟹的来源和收集<br>三、抱卵蟹的运输<br>四、河蟹胚胎孵化要求<br>五、抱卵蟹的饲养<br>六、抱卵蟹流产的防止措施<br>七、抱卵蟹死亡的原因及改进的办法<br>第四节 河蟹生态育苗技术<br>一、河蟹天然海水工厂化生态育苗<br>二、河蟹天然海水土池生态育苗<br>三、河蟹生态法育苗的优点<br><br>第五章 生物饵料的培养<br>第一节 单胞藻的培养<br>一、主要单胞藻的特点和生态要求<br>二、单胞藻的培养<br>第二节 轮虫的培养<br>一、轮虫的特点和生态要求<br>二、轮虫休眠卵的采集、保存和孵化<br>三、轮虫的小面积培养<br>四、轮虫的大面积土池培养<br>第三节 枝角类的培养<br>一、枝角类的特点和生态要求<br>二、枝角类的培养方法<br>第四节 卤虫冬卵的孵化及其无节幼体的分离<br>一、卤虫的特点和生态要求<br>二、卤虫冬卵的质量判别<br>三、卤虫冬卵的孵化<br>第五节 田螺的培养<br>一、田螺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br>二、田螺养殖水体的要求<br>三、亲螺的来源及繁殖<br>四、成螺养殖技术<br><br>第六章 养蟹水体的环境修复和保护<br>第一节 水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br>一、当前为什么要提倡水环境修复<br>二、生态养殖的基本原理<br>……<br>第七章 仔蟹培育<br>第八章 1龄蟹种的培育<br>第九章 成蟹养殖<br>第十章 河蟹的病害防治<br>第十一章 河蟹养殖业的产业化经营<br>第十二章 蟹文化<br>附录 关于河蟹质量评比方法<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