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街七巷六号》编著者亮轩。
《青田街七巷六号》内容提要:复杂的痛苦,简
单的快乐,就是一生。这是一个庭院的历史,是昨日
的世界,是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亮轩,回到十多年来连经过
都不忍的故居——“青田街七巷六号”——为游人导
览,一甲子的恩怨情仇排山倒海涌现,人情物趣的回
忆起伏跌宕,于是开始每天清晨在父亲的书房、父亲
的书桌上写作,以这座宅院为中心,前溯八九十年,
由环境、建筑细部,一池睡莲、一棵凤凰木、一只乌
龟,七只猫与两条狗,以至父子情仇,人的苦与万物
的乐,都在这一处宅院不断地交错。情感染织记忆,
承载的是来不及的孺慕之思,还有对生命的深深感恩
。
【青田七六】——台北青田街上的一座庭院,日
据时代由“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前身)足立仁
教授于1931年建成,台湾光复后由参与接收台大的马
廷英教授购得,成为作家亮轩(马廷英长子)儿时的
家园。当年比邻而居的多有飘零台湾的要人巨擘,如
于右任、陈果夫、甲骨学大家董作宾、台大校长陆志
鸿、史学家沈刚伯、“中央日报”社长阮毅成……这
里曾有过往来皆鸿儒的时代,《巨流河》作者齐邦媛
年少时曾寄居于此,这里曾是琼瑶处女作《窗外》的
电影场景地,更是马氏父子温情与仇怨上演的舞台,
是困窘、破碎的一家人的栖身之处。现在这里成为“
青田七六”,因是享誉国际的地质学家马廷英先生故
居而被定为“古迹”,2011年获台北“老屋新生大奖
”金奖。
我如今看这一座院落,总是容易看到已经不见了
的那一部分,好像历史陈迹中的相关故事,又如没有
了的树木与动物,当然还有许多许多不再住在这里,
甚至于不再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长辈。无论识与不识,
此屋中多年来来往往、终至飘然而去者,比施施然的
来者为多。我五岁来台便住进此屋,六十余年之后,
成为此屋的见证,但如今也已皓发盈巅,老态龙钟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亮轩
“我有点像英格玛·伯格曼(电影)里面的那种
飘荡着、永远不离开自己住宅的魂魄。我很高兴,我
活着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魂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