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图解版本,全新修订,忠于原著,中国人必备一册的中医养生经典,重塑中国人养生保健的国医绝学!读懂、用会第一部生命智慧百科全书。破解生死迷津,掌握健康根本,阴阳调和看四季!汲取智者千年养生精华,百病从此不再生!
《图解黄帝内经》初版问世于2009年,至今,畅销已经累计突破100万册!已经以八种语言销售到了十几个国家,这是让我们欣慰的。在出版后这四年时间里,我们结合读者反馈以及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改版更新,每一次改版都是更精进更准确更符合读者需求。本次修订堪称专业专家审订畅销版,综合了之前版本的所有精华,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优化了一看就懂的图解式风格,真正达到让读者“一次就读懂的完整版白话读本,一次就能读懂《黄帝内经》的精华”的编辑理念。
不仅如此,本次改版我们还邀请了中医领域专业专家耗时一年之久全盘审订,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度。
长刺节论篇
医道精通的针灸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除了依照所切按的脉象外,还听取病人自诉病情,病人说病在头部,且头痛厉害,于是便对头部穴位进行针刺,当针刺至骨时,头痛病就可治愈了。注意针刺的深浅要适度,不要伤及骨肉和皮肤,因为皮肤是进针和出针的通道。
阴刺,其方法是中间垂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四边各刺一针,这种针刺方法可用以治疗寒热病。若寒热邪气向体内深入至五脏,就应当针刺背部的五脏腧穴。邪气侵进五脏而针刺背部的理由是,背部是内脏之气的会聚之所,针刺背部的五脏腧穴可清除迫近五脏的邪气,直到腹中的寒热之邪消除为止。针刺的要点是,出针时针孔稍微出点血,让邪气随血流出为好。
针刺治疗痈肿病时,应直接在痈肿的腐软部位上进针。根据痈肿的大小来决定针刺的深浅,大的痈肿脓血较多,部位较浅,所以浅刺使其出尽脓血即可。小的痈肿,一般部位较深,应当针刺深一些,但都以垂直进针和深度适可为准则。
病人小腹有积聚的疾病,应当针刺从上腹部至小腹部皮肉较厚处的穴位,再针刺夹着第四椎两旁的穴位,还可针刺两髂骨旁的居穴和季胁间的京门穴,引导腹部中的热气向下行,则积聚的疾病就会痊愈。
疾病发生在小腹部,表现为腹部疼痛,大小便不利,这种病名叫做“疝气”,是受到寒邪侵袭所形成的。治疗时应针刺小腹两侧和大腿内侧的穴位,再在腰及踝骨之间取穴针刺,要针刺多个穴位,待小腹部有发热感时,病就会痊愈了。
病变发生在筋,其表现为筋痉挛拘急,关节疼痛,无法行走,此病名叫“筋痹”。治疗时,应针刺发病部位的筋,因为筋是肌肉相接之处,同时筋又与骨相连,因此针刺时应注意不要刺伤到骨。针刺后发病部位的筋有发热感时,即表明此病已有好转,直到病痊愈就可停止针刺。
病变发生在肌肤之间,致使肌肉和皮肤都产生疼痛感,此病名叫“肌痹”。此病是由于身体感染了寒湿邪气所形成的。治疗这种病时,应当针刺大、小分肉之间的穴位,且多刺几针,针刺也要深一些,以穴位局部有发热感为准则,但注意不要伤到附近的筋骨,假若伤及筋骨,寒邪发作,就会产生痈肿并引发其他病变,待分肉之间有发热感时,就表明此病已有好转,待到病痛痊愈即可停止针刺。
病变发生在骨,其表现为骨骼沉重不能举动。若病人感到骨髓中有酸痛感,是由于寒湿之气深达到骨所引起的,这种病名叫“骨痹”。治疗时应当深刺,以不伤及脉和肌肉为准则。针刺取穴的部位应在人体大小肌肉之间,待骨有发热感时,就表明病已痊愈应停止针刺。
病变发生在人体各个阳经内,全身就会有时寒时热的感觉,大小肌肉也出现时寒时热之症状,此病名叫“狂”。针刺治疗时应用泻法以泻其病邪。仔细观察,若病人大小肌肉之间有发热感时,就表明病即将痊愈,应停止针刺。有一种病在刚产生时,每一年会发作一次,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就将发展为每个月发作一次,若此时仍未进行治疗,就将进一步发展为每个月发作四次到五次,这种病名叫“癫病”。治疗时,应针刺人体大、小分肉和全身各个经脉上的穴位。倘若身体没有出现寒冷感,就应当用针刺调补其气血,直到病痊愈时方停止针刺。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养生之道
人体生长规律
养生的四种境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季养生规律
阴阳之道与养生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
阳气的重要性
四季邪气的更替
过食五味对身体的伤害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风邪是百病之首
事物的阴和阳
五脏与四时的对应及其应用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四时阴阳对人体的影响
用阴阳学说解释疾病
调和阴阳要顺应自然规律
疾病的阴阳与疗法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变化的规律
三阴三阳经脉的离合
阴阳别论篇·第七
脉象的阴阳
各经脉发病的症状
从脉象看体内阴阳的变化
死阴、生阳、重阴和辟阴
邪气郁结与疾病
从脉象推测人的死亡日期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脏腑的功能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日月的运行规律
太过、不及与平气
五运之气、阴阳变化对万物的影响
脏腑功能在体表的反映
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的关系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五脏与五味
从面色看五脏的荣枯
五色、五味、五脏的对应关系
气血与健康
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
切寸口脉可以诊全身疾病的原理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不同地区疾病的治疗方法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
色脉诊察法
诊治疾病的要领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汤液醪醴的制作方法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
五脏阳气被遏所引起的疾病与治疗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揆度》和《奇恒》
病色在面部的表现
脉象与疾病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诊断疾病的关键
四季误刺导致的后果
针刺的一般原则
十二经脉经气败竭时身体的反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诊脉的要点
从神色与面色看五脏精气
阴阳变化在脉象上的表现
从梦看人阴阳之气的变化
诊脉的原理
疾病的形成与演变
旧病和新病的判断
尺肤诊脉法
脉象与疾病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从脉象和呼吸看人的健康程度
脉象与胃气的关系
寸口脉与疾病
真脏脉的死亡日期规律
逆四时的脉象
五脏的常脉、病脉和死脉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四季的脉象
脾脉的脉象
病邪在五脏中的传播
疾病的乘传
五脏的真脏脉
真脏脉主死的原因
脉象逆四时
五实与五虚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的诊断方法
脉象的冬阴夏阳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各种因素对疾病形成的影响
食物在体内的运化
六经气逆产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五脏和四时、五行的关系
五脏病变在时间上的变化
五脏病变的症状与治疗
五脏、五色、五味
宣明五气论篇·第二十三
五气对人的影响
血气形志论篇·第二十四
三阴三阳经脉的气血分布和表里关系
五脏腧穴的位置
形志疾病与针刺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治病之道
针刺的五个要领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针刺的方法和原则
虚邪和正邪
针刺的补法和泻法
形和神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自然气候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
针刺补泻和候气
三部九候诊察疾病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气的虚实
疾病与预后
疾病的治疗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太阴经和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