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唤醒与大自然最深切的情感
人类大约有十几万年的时光生活在大自然里。因此在我们身体里的亿万个细胞,留存着这份远古时期于自然中所领受的许多记忆。一份来自于自然荒野的乡愁,深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及细胞之中,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之时,总会有一种无以名状的特殊情感。也就是因为这一份自然的乡愁,身处于科技文明的我们,即使远离自然进入都市生活,却仍然无法忘情于大自然。
在都市水泥丛林中出生的小孩子,从小便过着眼不见青山、鼻不嗅草香、脚不沾泥土的生活,以致他们的灵性、想象力、生命力,得不到大自然的滋养,而变得缺乏欣赏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翻开唐诗,我们就会发现,百分之九十的诗都是与大自然有关,再看看中国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名画,也大多源自于大自然,因此身为父母的不只是喂养孩子的身体而已,更要喂养孩子的精神、心灵。那么让孩子多多进入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便是最经济又有效的一种选择。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秘又奥妙,如果不具备一些能力,是很难深入大自然并从自然学习及体验的。本书就是为孩子、为那些远离自然的都市人所写的书,希望引领大家运用天赋的感官来探知大自然所发出的信息,进而学习、认识、了解与欣赏大自然,从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常接触大自然的孩子,在身心灵方面都比较平衡,人也就健康快乐,生命力当然更为强韧。
走入大自然要学着放缓脚步,以悠闲的心情度过与大自然相处的时光。如此,我们才会有机会感受大自然深沉的优美与灵性。那时,一泓清泉、一声鸟鸣、一丝幽香,都能滋润生命的品质,予以生命的能量。
期望本书能够让各位与大自然做朋友,领受生命的可贵与奥妙之处。
【前言】找回原始的本能
远古时代的人类,曾经有一段十分漫长的岁月,过着游猎的生活,因此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他们知道哪里找得到可以食用的植物,以及植物的哪个部位可以吃,在什么季节适合采集;他们熟悉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并且掌握它们出没的地点,他们如同是自然的侦探一般,探知自然生物的奥妙,并在自然中获得生活所需。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还有这样的人类在地球上过着游猎的生活,如生活在非洲丛林里的矮黑人、喀拉哈利沙漠莽原中的布希族、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密林中的许多印第安族、亚洲菲律宾群岛季风林里的莽远族和巴达族、婆罗洲热带雨林里的本南族、巴布亚丛林的树栖人等等。
其实身处于现代文明的我们,这些游猎的本能,仍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留存在我们的身上,只是我们太久不用而生疏,甚至遗忘了,以至于许多人到了大自然里,突然会觉得陌生而不知所措,根本无法接受与享受大自然所传递来的各种信息。甚至在学科分类甚密的今天,自然里的一切似乎变成专家、学术界私人领域的后花园,让都市人进到大自然中,如同呆子一般,好像在大自然里唯一可做的事,就只剩烤肉、泡汤!
很少有人察觉大自然中的一切事与物,随时都在发出信息,诉说着它们的状况,也就是说,每一样东西都用它自己的方法,说它自己的故事。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接收这些信息并加以分析,以知悉这些信息的意义进而了解大自然,甚至还可以借此与大自然对话、互动。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神通,只要充分运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一颗欣赏、珍惜与感激的平等心,便能够接收到这来自于自然的生命密码。
那么,大自然是怎么发出信息的呢?它们不会说话,没有手语,不会用手机、简讯、E-mail,它们又是怎么传递信息呢?其实每种生物都有它们独特的形体,这是它们最简单的自我介绍。例如:老虎与蛇的外表形态完全不一样,老虎有着四只脚,全身长满了绒毛;而蛇则是长着鳞片,在地上爬行。樟树与百合也不一样,樟树具有坚硬直立的枝干,长得高大又英挺;而百合柔软的茎条,只能支撑小小的身躯,显得瘦小而柔弱。
另外许多生物会随着季节或环境变化身体的色彩,例如:北极狐在夏天的体毛是黑或褐色的,到了冬天就变成纯白色的。变色龙则是随着环境变换着体色,或绿、或褐、或浅绿、或深绿,巧妙地将自己融入自然的环境之中,而不被敌人发现。植物的叶子也会随着季节的转移而变色,或黄、或橙、或橙红、或红、或深红,宣告着季节的转变。
大自然随时都在传递着信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便能发现这些有趣的自然密码,并解读其中所代表的意义,而了解自然密码的方法,就是自然观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