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冯友兰(群言典藏)(精)
0.00     定价 ¥ 68.00
常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6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802566286
  • 作      者:
    作者:田文军
  • 出 版 社 :
    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以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文学院长兼哲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及常委。曾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与学术追求。他参照西方学术方法写成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建构了“新理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领域的重要成就与巨大贡献,使他成为现代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群言典藏:冯友兰》追溯冯友兰的人生之旅,探究冯友兰思想真实的缘由。
展开
内容介绍
  《群言典藏:冯友兰》不仅仅是追忆往昔、缅怀先贤,也不仅仅是为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传承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感情;纪念民盟先贤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为了民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需要;为了让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的眼前。
  冯友兰,一个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他筚路蓝缕,前驱先路,第一个写成了完整的中国哲学史通史类著作,把中国哲学史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为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设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群言典藏:冯友兰》介绍了冯友兰不平凡的一生。
展开
精彩书摘
  《群言典藏:冯友兰》:
  一、初临沙滩 冯友兰是1915年秋季来到北京大学,开始在中国哲学门的学习生活的。
  北京大学,这座近现代中国的最高学府,从创立到现在,已经风雨兼程,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北京大学的百多年,经历了近现代中国的风狂雨骤,看尽了近现代中国的云卷云舒;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养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这些从北京大学走出来的莘莘学子,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奋斗拼搏;也曾在不同的岁月中,以不同的视角回眸自己在北京大学的生活,用无比美好的语言和文’字,描摹自己的母校,赞美自己的母校。冯友兰也是如此。冯友兰一生中,曾经几次以文字的形式,回顾自己当年进入北大以后的生活。
  在这些赞美北大的学子中,还有一位朱海涛先生。朱先生曾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过一组《北大与北大人》的文字,连载于《东方杂志》。朱先生的这组文字中,有一节名为《沙滩》,写尽了北京大学校园环境的清幽与秀美: 沙滩往西就是北平最关最平的那条北池子北口。
  隔着满开着荷花,宽宽的护城河,耸立着玲珑剔透的紫禁城角楼,朱红的隔扇,黄碧的琉璃,在绿树丛中时露出一窗一角。平平的柏油路,覆着两旁交叉成盖的洋槐浓荫,延伸着向南,朱门大宅分列道旁。向西望去,护城河的荷花顺着紫禁城根直开入望不清的金黄红碧丛中,那是神武门的石桥,牌坊,那是景山前的朝房,宫殿。我尤爱在烟雨迷蒙中在这里徘徊,我亲眼看到了古人所描写的:“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烟树万人家”。
  在这段优美文字的末尾,朱海涛先生还有一句结语: “北大人是在这种环境中陶冶出来的。” 朱海涛先生不愧为北大学子。他不仅写尽了北京大学校园的秀美,而且道出了北大人生活环境的特殊。北京大学曾以她秀美的山水,陶冶过北大学子的心灵;也曾以她特殊的环境,锻炼过北大学子的聪明才智,思想品格,培养过北大学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
  北大学子生活环境的特殊,特殊在北京大学是一所设立在皇宫旁边的最高学府。这所毗邻皇宫的最高学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比任何一所学校都更直接地集中了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新与旧,中与西的文化矛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本来即是上戊戌新政的产儿。京师大学堂创立初期,即出现过新旧势力的矛盾和斗争。1898年,光绪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维新人物的变法主张,推行新政,并且决定在其新政中,设立各行省所“首倡”的京师大学堂。但是,这种新政计划,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延宕。
  由于光绪皇帝的督促催办,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请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后来光绪帝正式任命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才使设立京师大学堂的计划正式实施。但其后不久,慈禧太后即囚禁光绪帝,废除了新政。京师大学堂虽然未在被废止之列,但办学方针和学堂规模,相较于光绪时所拟定的计划,都有了不少变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以后,京师大学堂不得不停办。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续办京师大学堂,以西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又以张百熙“喜用新进”为由,对张百熙办学多方掣肘。并将京师大学堂创办初期,参用“泰西学规”,“中西并用”的办学计划和方针,一变而为要求学生“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在京师大学堂,中学与西学,守旧与维新的矛盾和冲突,仍然在继续之中。
  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即1912年2月,民国总统袁世凯任命严复代行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三个月之后,国民政府将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了北京大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
展开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少年时代
一、“复盛馆”冯家
二、清水河边
三、武昌家塾
四、崇阳的日子
五、唐河高小

第二章 中学时代
一、中州公学
二、中国公学
三、心仪北大

第三章 北大学子
一、初临沙滩
二、学问天地
三、告别红楼

第四章 赫贞江畔
一、初抵纽约
二、神交柏格森
三、拜访泰戈尔
四、沉思赫贞江

第五章 水木清华
一、重返开封
二、燕京教坛
三、清华园中
四、抗战烽火
五、游欧泛思
六、保定监狱

第六章 南渡岁月
一、长沙临时大学
二、西南联大
三、“贞元六书”
四、联大校歌
五、凤凰涅槃

第七章 晚年坎坷
一、接而不管
二、“弃妇”心态
三、四级教授
四、“家有万贯”
五、学术良心
六、“一面白旗”
七、旧史新编

第八章 旧邦新命
一、“文革”前夜
二、“反动权威”
三、解除劳教
四、“批林批孔”
五、重入炼狱
六、“心怀四化”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常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